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7例最大径5 cm以上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效果。17例行颈侧径路,4例颈侧腮腺径路,3例颈侧下颌骨径路,3例颈侧颅底径路切除肿瘤,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巨大咽旁间隙肿瘤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有效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7例最大径5 cm以上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效果.17例行颈侧径路,4例颈侧腮腺径路,3例颈侧下颌骨径路,3例颈侧颅底径路切除肿瘤,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巨大咽旁间隙肿瘤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有效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54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外周神经瘤居多,约占55.6%.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7年,术后复发4例,2例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治愈;2例恶性者分别死于手术后1年、3年.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未手术,分别死于化疗后2年、3.5年.余均治愈.结论: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认为经口径路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颈侧径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疗效、技巧及适应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和湘潭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采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病历资料。结果15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均切除,随访0.5~3年,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口内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时具有视野好、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咽旁间隙重要的神经及血管、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路径。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路径。46例中,11例经口咽路径,23例经颈侧路径,2例经颈侧腮腺路径,7例经颈-下颌骨正中裂开外旋路径,3例经颞下窝路径切除肿瘤。结果:43例完整切除肿瘤,3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并发面神经损伤致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2例术后出现Horner′s综合征,均于术后半月内恢复;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术后复发3例,1例为经口咽路径切除的良性肿瘤,2例为恶性肿瘤。术后随访3~5年,2例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应根据位置的不同正确选择手术路径,充分暴露术野,辨清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15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本组11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中良性99例,恶性16例。最常见者为腮腺深叶肿瘤(46例)及神经源性肿瘤(42例)。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或咽侧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炭改变,超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揭示肿瘤与血管系统的关系。本组肿瘤均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术后随访1~10年,2例死亡,18例失访,其余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T、MRI或颈动脉造影对咽旁间隙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区肿瘤简易、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16例前、中颅底肿瘤,此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范围广泛;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2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3例,3年以上6例,2年以上6例,术后1.5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1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无复发,22例恶性肿瘤中,2例0.5年内死亡,2例1年余复发,1例术后2年死于肺部转移,4例存活5年以上,6例存活4年以上,3例存活3年以上,3例存活2年以上,1例存活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手路。  相似文献   

10.
前、中颅底、咽及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上颌外旋入路切除累及多区的前、中颅底肿瘤16例;采用下颌外旋入路切除鼻咽、口咽及颅底肿瘤26例。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6例、2年以上者6例,术后1个半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随访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无复发,存活5年以上4例、4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2年以上3例、1年以上1例。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的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 对1988 ~1998 年间收治的38 例咽旁间隙肿瘤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咽旁间隙肿瘤中良性肿瘤27 例,占71 % ,其中18 例为神经源性肿瘤。恶性肿瘤11 例,占29 % 。5 例经口咽径路切除肿瘤;22 例经颈颌径路切除肿瘤;8 例经颈—腮腺径路切除肿瘤;2 例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肿瘤采用侧颅底径路切除。结论 经口咽径路仅适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颌径路为切除咽旁间隙肿瘤首选的安全有效的径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利用神经内镜及其辅助技术治疗21例脑室相关的深部实质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全切率、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5例患者肿瘤全切除,6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术后3例颅内感染,1例新发脑积水并再次手术,1例癫痫发作,3例皮下积液,无严重血肿水肿并发症;术后3例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肌力下降症状改善,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病例.21例患者随访18~36个月,其中全切组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次全切组有2例肿瘤复发并再次手术.结论 神经内镜在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可提供良好的术区可视化效果,有助于重建脑脊液循环,结合术中辅助工具的使用,为肿瘤的切除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鼻蝶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区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7例颅底斜坡区脊索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手术共8次,其中1例因复发行2次手术,1例是复发病例.肿瘤位于中上斜坡及鞍区,或主体位于中上斜坡但向筛窦及眶内下壁明显突出,或呈广泛生长.7例患者均采用经鼻蝶内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经鼻蝶内镜下全切肿瘤4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缓解1例.术后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至4年,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1例复发外院再次手术后失随访;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的1例病例,目前带瘤生存,一般情况较差;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结论 经鼻蝶内镜治疗斜坡脊索瘤可以更好地辩认深部结构,可以更近距离到达斜坡区,是斜坡脊索瘤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经鼻内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彻底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2006年1月-2009年3月住院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68例,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肿瘤切除或联合上颌窦前壁径路(Caldwell-Luc术式)肿瘤切除术。手术创腔痊愈后1、3、6个月复查,以后随访。全部病例随访12~40个月(平均18.6个月)。结果:68例中2例术后复发,66例未复发,治愈率97.1%。1例复发病例经再次手术后,随诊1年未见复发。结论:未侵及鼻外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均能通过单纯鼻内镜或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很好暴露肿瘤根基部,并彻底切除。具体手术方式决定于乳头状瘤根基部所在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例,颈侧切开径路5例。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2-8年,均无复发。结论:该病应早期诊断,CT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 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 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 例,女4 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 例,颈侧切开径路5 例。结果: 所有病例经随访2 ~8 年,均无复发。结论: 该病应早期诊断,CT 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颅底与近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倒,恶性50倒)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一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颢下窝-颈侧切开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等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颁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前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64%。五年生存率为46.8%;侧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46.7%,五年生存率为26.6%。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倒有关。结论:本组病倒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为侧颅底肿瘤 4例行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5年 ,良性肿瘤 3例无复发 ,非霍杰金淋巴瘤 1例存活。结论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适用于切除侵及颞下窝、翼腭窝的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