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刮治术与开窗联合二期刮治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近3年在我院治疗的牙源性颌骨囊肿12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行传统的囊肿摘除刮治、B组经开窗术后适宜时机行二期刮治治疗。分析A、B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术后3、6、12月囊肿缩小度及颌骨骨量的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疼痛评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 、6、12个月囊肿体积变小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上述各指标B组均优于A组。B组开窗12-18个月间;囊腔缩小度趋于稳定,此时为二期刮治最佳时机。结论:A、B两组术后3-6月囊腔均明显缩小,但B组更为明显。6-12个月仍缩小但较之前变慢,12-18个月趋于稳定,二期刮治,可以迅速缩小囊腔,消除病变及病因,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刮治术和开窗减压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中术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1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刮治组100例行囊肿刮治术,开窗组80例行开窗减压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3、6个月囊腔面积缩小百分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开窗组不同类型囊肿的开窗效果,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出血、麻木及复发情况。  结果  开窗组术后第3、6个月囊腔面积缩小百分率均高于刮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术后第6个月,开窗组有效率为82.50%(66/80),刮治组有效率为69.00%(6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开窗组开窗末期有效率为91.25%(73/80),角化囊肿单房型的开窗效果优于多房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类型牙源性颌骨囊肿间开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刮治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00%(2/100),下唇麻木发生率为1.00%(1/100),复发率为1.00%(1/100),开窗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刮治术与开窗减压术均为目前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刮治术适用于小型颌骨囊肿或囊肿未侵犯颌骨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开窗术相比刮治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更少, 且能有效缩小囊腔并促进颌骨囊肿周围骨质新生,尤其适用于大-中型颌骨囊肿或病灶致骨质吸收严重者,利于二期手术彻底刮治,以保存颌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对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囊肿体积及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窗减压术,观察组则于开窗减压术结束后接受自体吸引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囊肿体积及面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6个月后,观察组囊肿体积及面积减少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效果显著,利于缩小囊肿体积及面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32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n=16)和对照组(采用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n=1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骨质增生厚度、囊肿体积缩小程度、并发症及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39),出血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6个月复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质增生明显增厚(P<0.001),囊肿体积明显缩小(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P<0.001),但两组治愈率(12.50%比18.75%)及复发率(6.25%比12.5%)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颌骨囊肿刮治术相比,开窗减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骨质增生、有效缩小囊肿体积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开窗减压术+Ⅱ期刮治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大型颌骨囊肿患者经开窗减压术前后CT影像轴位和冠状位上囊腔缩小程度,牙根尖周骨质恢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开窗减压术术后6~9月囊腔明显缩小,骨质修复良好,Ⅱ期刮治术治疗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开窗减压术可以显著缩小骨质破坏范围,改善颌骨畸形,为二次手术摘除囊肿及保留受累牙创造条件,结合Ⅱ期刮治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治疗颌骨大型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开窗减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骨质修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骨质增生厚度、囊腔体积缩小程度、骨密度均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颌骨囊肿患者行开窗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Image J软件评估对比颌骨囊肿单纯刮治术、颌骨囊肿刮治术+植骨修复骨缺损以及开窗减压术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我院本部收治的104例颌骨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单纯诊刮术的患者纳入A组(n=55)、采用诊刮术+植骨术的患者纳入B组(n=33),采用开窗减压术的患者纳入C组(n=16)。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三组患者总有效率。记录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复发率。并对三组患者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曲面体层片资料,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囊肿面积及灰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C组0.05)。术后1、3、6个月时,A组患者囊肿面积与术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与刮治术对下颌骨囊性病变治疗进程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直径超过3个牙位(D≥6 cm)的下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28例,分为开窗减压组(16例)和刮治组(1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9和12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病变体积比和新生骨体积分数的变化,并观察囊肿与神经管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结果:开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刮治组(P < 0.05)。开窗组术创甲级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刮治组(P < 0.05)。术后3、6、9和12个月时开窗组平均囊肿体积减少程度高于刮治组(P < 0.05)。术后3、6个月时,刮治组的新生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开窗组(P < 0.05);术后9个月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别(P > 0.05);术后12个月时,开窗组的新生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刮治组(P < 0.05)。10例术前CT显示囊肿压迫神经管的患者在开窗术后均观察到神经管结构恢复的影像。结论:开窗减压较刮治术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更加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9.
徐江 《河北医学》2014,(12):2017-2020
目的:对比研究实施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与传统颌骨囊肿刮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开窗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与感染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术后远期随访,复发率及神经性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囊腔体积缩小程度及骨质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实施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相比传统刮治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有效降低术后疼痛与感染发生率,且随访囊肿腔及壁改善较好,复发与并发症较少,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开窗减压术+Ⅱ期刮治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大型颌骨囊肿的患者42例,记录患者在开窗减压术前、术后CT影像轴位上囊腔缩小程度,骨质再生情况,根据开窗减压效果决定Ⅱ期刮治手术时机.结果 患者在接受开窗减压手术后的6个月~9个月囊腔已显著缩小,骨质恢复良好,Ⅱ期刮治术治疗后随访1年~6年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开窗减压手术可以有效缩小囊腔,促进骨质再生,改善患者面部畸形;联合Ⅱ期刮治术可以彻底去除病变组织,是治疗颌骨大型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82-85
目的分析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100例颌骨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经X线和术后病理证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刮治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开窗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区疼痛程度、囊肿体积缩小程度、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新生骨质骨体积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囊腔体积缩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为94.00%(47/50),乙级为6.00%(3/50),丙级为0(0/50),对照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为76.00%(38/50),乙级为18.00%(9/50),丙级为6.00%(3/50),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新生骨质骨体积分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颌骨囊肿治疗,开窗减压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临床上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最大化保留牙齿和颌骨的完整性,便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强龙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5年7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手术方式都为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在脊髓减压前30min开始快速静脉滴注甲强龙30mg/kg,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滴注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两组都治疗观察14天。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5.09±2.14和12.48±2.98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9.02±1.89和9.07±1.67分(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清S-100B和NSE浓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血清S-100B和NSE浓度也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之前诱发电位波形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均逐渐好转(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诱发电位波形类型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强龙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状态,降低血清中S-100B和NSE的含量,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19年5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88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开窗减压术,48例)与对照组(传统颌骨囊肿刮治术,40例),记录2组手术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囊腔病变情况,记录囊腔体积减少量、囊腔面积减少量和骨密度的变化;统计2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跟踪观察2组邻压牙髓坏死状况,比较随访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9.83±2.18)min、(12.43±2.11)mL、(2.11±0.4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51.52±10.28)min、(52.34±2.99)mL、(4.72±0.52)d,t=-14.254、-73.191、-24.454,均P < 0.001]。研究组术后3、6、12个月囊腔体积减少量、囊腔面积减少量均多于对照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均P < 0.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5.00%,χ2=8.041,P=0.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邻近牙髓坏死率(0.00%)低于对照组(12.50%,P=0.039)。研究组随访复发率为0.00%,略低于对照组的7.5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  结论  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小颌骨囊肿,促进囊腔修复,提高骨密度,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邻近牙牙髓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囊腔塞治器联合开窗减压术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开窗减压术对46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进行治疗,术后3~4周戴用囊腔塞治器。随访12~18个月,临床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并在术后1、3、6、12个月行全口曲面体层片及锥形束CT检查,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曲面断层片囊腔面积进行测量。结果:46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经治疗后,囊腔内骨密度逐渐增高,曲面断层片中术后6个月囊腔面积明显变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开窗减压术后配合使用囊腔塞治器治疗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在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运用开窗减压术对42例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治疗,在术后3月、6月、9月、12月行全景片检查,与术前全景片进行比较,囊肿完全消失者不需Ⅱ期手术,否则通过Ⅱ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肿来达到治愈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目的。结果:42例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运用此方法治疗后,术后3月囊肿均明显缩小;术后6月囊肿完全消失5例;术后9月囊肿完全消失8例;术后12月囊肿完全消失11例;仍有18例囊肿未完全消失者,通过Ⅱ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肿。结论: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干预策略对预防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感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多模式干预策略,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率为1. 61%,低于对照组的12. 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21. 55±4. 24)天,低于对照组的(21. 80±5. 8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为(34 821. 15±5 563. 32)元,低于对照组的(37 272. 38±6 978. 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模式干预策略可减少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B组)各纳入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半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的术后平均进食半流时间[(5.82±1.10)d vs (7.80±1.92) d]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1.27)d vs(9.10±3.42)d]均较B组缩短(P<0.001),B组术后发生咽喉痛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01),而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胀、腹腔感染及二次手术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的,并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