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 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 mg/L和(4.57 ±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 mg/L和(2.71 ±0.29) 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超声联合检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7 天行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D-二聚体浓度≥1 000 μg/L视为阳性,对D-二聚体阳性而超声阴性患者重复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X线下肢静脉造影共检出47例患者为DVT,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DVT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0.5%;超声检查DVT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100.0%;若两者相结合敏感性可高达91.5%,特异性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DVT敏感性为95.2%,检查周围型DVT敏感性为81.3%.结论 D-二聚体与超声相结合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髋部骨折患者常规筛查DVT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8年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40例LEDV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LEDVT的发生率占妇科盆腔阴式手术的1.14%(40/3512)。40例全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经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或加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治疗,39例治愈出院。结论:重视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LEDVT并发症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诊治手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共计32例,31例经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死于急性肺栓塞。结论中老年人、肥胖的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肝素和尿激酶等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妇科盆腔手术患者40例,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20位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采用专业的超声波检测对治疗结果进行检验后,发现患者的血栓溶解率约为91.15%,其中仅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病状,发病率为10.00%,而整个LEDVT在医院所有患者的发病率约为0.25%~6.54%。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会大大提高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妇科盆腔手术患者40例,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20位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采用专业的超声波检测对治疗结果进行检验后,发现患者的血栓溶解率约为91.15%,其中仅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病状,发病率为10.00%,而整个LEDVT在医院所有患者的发病率约为0.25%~6.54%。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会大大提高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D-D)及CRP检测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发肺血栓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患者(DVT+PE组)和9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VT组)的超声血栓特征,结合血浆D-二聚体及CRP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ROC曲线检验三者联合诊断DVT合并PE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栓性质(急性、慢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1,P<0.001),两组D-二聚体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4,P<0.05),两组CRP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0,P=0.009)。性别、年龄、血栓位置、血栓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分别以D-二聚体=1205.0ng/ml、CRP=83.55mg/L为诊断DVT合并PE最佳临界值时,敏感性分别为89.9%和60.0%,特异性分别为37.0%和75.3%,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683和0.679。以D-二聚体=1085.5ng/ml、CRP=51.035mg/L作为血栓急性、慢性最佳临界值时,敏感性分别为78.0%和63.4%,特异性分别为60.5%和84.0%,AUC分别为0.738和0.801。结论联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及CRP检测可提高诊断DVT并发PE的敏感性,可作为肺栓塞高危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88例具有DVT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布将其分为A组(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和B组(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8例患者),A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予以预防DVT相关措施,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根据D-D检测结果另予加以其他相关措施,干预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D-D水平及DVT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D-D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且A组患者较B组升高明显(P0.05);(2)A组患者术后DVT发生45例(28.13%)明显高于B组14例(10.94%),且右侧DVT继发肺栓塞发生率(9.52%)高于左侧(2.63%),比价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检测并及时予以相应措施可明显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超声检查,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超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单发于左下肢静脉血栓66例,单发于右下肢静脉血栓3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24例。股总静脉:CDFI检查结果为阳性股总静脉血栓40条,DSA检查结果为44条,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81.8%及75.0%。股深静脉: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1.4%、60.0%及71.4%。股浅静脉:77.8%、81.8%及71.4%。腘静脉:92.3%、92.3%及92.3%。胫前静脉:72.2%、75.0%及80.0%。胫后静脉:81.3%、83.3%及75.0%。不同节段CDFI、DSA检查结果对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诊断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与鉴别,具有高准确性、高灵敏性及高特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徐颖  钱申贤 《浙江医学》2013,(22):1985-198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迎红  潘玲 《海南医学》2011,22(10):122-12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36例DVT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VT二维超声表现为腔内强弱不等回声或充盈缺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血栓处无血流信号或血流频谱变直.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诊断DVT的一个有效方法,且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150-15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妇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妇科收治的7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征求患者意见后,经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护理后,干预组凝血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4.29%)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妇科手术患者综合护理,能更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在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43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仔细探查其是否有血栓;观察血管内径,血栓的位置、大小、回声,管腔内血流情况;超声随访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结果43例临床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超声检查,其中40例确诊下肢深静脉内血栓,3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变仅累及单支血管14例,出院当日复查12例完全治愈,管腔完全再通,另2例后期随访再通。26例累及多支血管病变者出院前复查超声示血管变细,管腔部分再通,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随访一年,结果显示l例并发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其余都明显好转。结论超声检查下肢静脉直观、准确、无创、可重复,已经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随访中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