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给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对照组静脉注入氨甲环酸止血。观察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结果两组输血例数、隐性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以局部应用方式应用图单侧TKA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止血效果显著,优于静脉注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汶  李海波  许圣茜  王娜  徐琳  苟永胜 《重庆医学》2021,50(13):2237-2241
目的 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 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30 min,以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于植入PFN A前再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与受伤间隔时间、年龄、手术耗时、性别、体重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1、3、5、10、14 d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入院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1、14 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3、5、10、14 d Hb及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分别为(483.13±178.28)、(655.18±163.31)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64.25±45.37)、(531.78±47.28)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18.36±32.36)、(123.87±35.51)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32.50%、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KA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缝合关节囊完成后仅给予观察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血红蛋白下降率。结果两组患者APTT、PT、纤维蛋白原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及血红蛋白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结论给予TKA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失血量,且未提高术后P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患者。根据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滴注组46例,关节腔内注射组32例,联合应用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TKA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关节腔内注射组、联合应用组TKA术后出血量分别为(832.78±151.20)mL、(845.03±181.72)mL、(557.50±159.71)mL;输血率分别为19.57%(9/46)、15.63%(5/32)、0(0/40)。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2±1.5)s、(13.0±1.4)s、(12.9±1.7)s;APPT分别为(32.0±6.7)s、(31.6±4.5)s、(32.5±4.5)s;D-二聚体分别为(1.10±0.22)mg/L、(0.93±0.20)mg/L、(1.16±0.27)mg/L;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70%、9.36%、9.53%;联合应用组TKA术后出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静脉滴注组和关节腔内注射组,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氨甲环酸能显著降低TKA的出血量,且不增加患者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失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乐陵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将0.5 g氨甲环酸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B组: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剂量为10 mg/kg。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凝血功能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135.5±23.6)mL比(170.6±28.6)mL、(180.3±40.4)mL比(266.5±45.4)mL、(886.5±100.2)mL比(993.4±133.8)mL、(452.3±85.3)mL比(542.2±93.2)mL,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B组下降速度更快[(113.2±13.2)g/L、(102.2±11.3)g/L、(105.2±13.5)g/L比(104.2±15.3)g/L、(94.2±10.5)g/L、(95.8±13.2)g/L,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疗效优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A组26例,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B组26例,静脉注射氨甲环酸;C组25例,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D组2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比较4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D组,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符合标准的1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33例,女97例;年龄31~81岁,平均(65±9)岁。将患者分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V组)、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T组)、冲洗液使用氨甲环酸组(I组)以及未使用氨甲环酸组(L组),每组30例。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疾病诊断、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比积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失红细胞量和输红细胞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368±95)mL,T组(407±118)mL,少于对照组(509±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1±122)mL,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V组隐性失血量最少,T组可见失血量最少。4组均未出现深静脉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TKA术中静脉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不能有效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人工TKA的老年骨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于止血带松开前用注射器将TXA注射液0.5 g均匀洒于关节腔内;对照组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两组于手术后12 h内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和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不良事件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老年TKA患者出血量,同时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静脉内给药与关节腔内灌注同时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10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TA+生理盐水组和TA+TA组,每组各53例。TA+生理盐水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生理盐水50 ml夹闭引流管3 h;TA+TA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50 ml(含氨甲环酸500 mg)夹闭引流管3 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含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TA+TA组患者和TA+生理盐水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76.1±48.4)ml和(290.1±58.1)ml、(920.3±180.2)ml和(908.3±173.3)ml,(690.3±153.6)ml和(705.3±144.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及术后第2天的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均为3.8%,无差异。结论: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相比,静脉注射和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同时应用并不能更有效的减少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另外,氨甲环酸不会增加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4 h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25)上止血带前静滴氨甲环酸1 g(10 m L),手术结束后每侧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2 g,并将引流管夹闭4 h;对照组(n=15)未使用氨甲环酸及未夹闭引流管,仅在术后关节腔注射20 m L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D-二聚体及静脉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88.6±101.2)m L和(809.9±223.6)m L,总失血量分别为(778.2±368.8)m L和(1582.2±452.4)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41.0±288.2)m L和(1023.6±567.8)m L,总输血量分别为(1.5±1.2)U和(5.8±2.2)U,输血率分别为52%(13/25)和100%(15/15),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8.8±22.2)g/d L和(89.6±16.6)g/d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时静脉栓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滴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可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中缝皮后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则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输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浓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d的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02.1±3.9) g/L、(91.0±2.1) 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分别为(141.1±44.6) mL、(258.5±77.6) mL、(380.0±50.0)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1±54.2) mL、(371.6±55.4) mL、(760.0±25.0) mL,术后输血率为21.88%(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1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失血,降低术后输血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失血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3.
齐佳健  马艳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21,43(12):1239-1240,1243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年龄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6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和年龄分为4组.A组(39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B组(34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C组(40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D组(33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 75岁.记录4组术前和术后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输入异体红细胞量及是否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成情况,计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 4组患者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及术前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围术期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相同年龄段,A组输血率低于C组(5.1%比37.5%),B组输血率低于D组(17.6%比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氨甲环酸的病例中,A组输血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少于C组[(601±239)ml比(789±512)ml、(275±133)ml比(483±179)ml和(876±220)ml比(1273±462)ml,P<0.05],B组围术期各失血量均少于D组[(537±315)ml比(938±455)ml、(283±91)ml比(434±156)ml和(820±323)ml比(1372±454)ml,P<0.05],A组围术期各失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疗效确切,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且不同年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240例,分为A组(静脉滴注)70例,B组(局部应用)92例,C组(空白对照)78例。A组术前10 min予氨甲环酸10 mg/kg静脉滴注,缝合伤口前再次给予10 mg/kg静脉滴注;B组于松止血带之前经引流管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2 g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C组在手术开始时予250 m1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3组术前凝血功能、输血比例、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 3组病例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组术后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与局部应用均可有效地减少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5.
孟涛  尚希福 《安徽医学》2015,36(11):1325-132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侧膝骨关节炎就诊并行初次 TKA 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于术前2周至术后2周口服补充铁剂,术中于松止血带前20 min 静脉给予15 mg/ kg 氨甲环酸,并于切口缝合完毕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0 g 氨甲环酸+20 mL 生理盐水),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 FIB、P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2周时 Hb 及 Hct 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 TKA 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患者术后 Hb、Hct 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1g氨甲环酸溶于20 ml生理盐水,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术后第1、2、3、5、7天复查患者血常规(Hct)指标,第3、7天凝血(D-二聚体)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2、3、5、7天的HCT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闭切口前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TKA围手术期可有效改善术后的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且无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预防方案对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收治的80例初次行单侧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氯化钠组和氨甲环酸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单侧TKA治疗,置换前氯化钠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0.9%NaC l注射液250 mL,氨甲环酸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与0.9%NaC l注射液的混合溶液250 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 d、3 d血红蛋白的水平和血细胞比容;计算患者的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 d血清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FIB、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氯化钠组:(90.8±12.6)g/L、(90.7±12.4)g/L比(126.1±8.2)g/L;氨甲环酸组:(106.8±12.7)g/L、(103.5±12.5)g/L比(126.3±8.0)g/L]以及血细胞比容[氯化钠组:(0.38±0.05)、(0.29±0.03)比(0.38±0.04);氨甲环酸组:(0.32±0.06)、(0.32±0.07)比(0.37±0.02)]均逐渐降低,其中氨甲环酸组降低速度更慢,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与氯化钠组患者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手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氯化钠组[(370±106)mL比(471±99)mL、(441±122)mL比(631±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中给予单侧TKA患者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以在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围术期患者的失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失血情况.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试验组联合静脉和局部两种方式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例数1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纤溶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氨甲环酸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9例。对照组采取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观察组采取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比较两组围术期失血量、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异体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观察组FDP、D-D、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使用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的方式较局部注射单用可减少围术期失血,抑制纤溶及炎症反应,且不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