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2至2002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腹膜假黏液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局部切除,2例行局部切除,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及卵巢切除术.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18个月死亡,2例失访,余6例3~72个月健在.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个既包括良性又包括交界性和恶性的一类黏液性病变,应综合分析做出诊断.阑尾与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预后与浸润状况及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阑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至2009年间16例罕见的阑尾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病人发病年龄23-86岁,中位年龄51岁,男:女为5:11.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阑尾类癌预后较好,黏液性腺癌预后次之,腺癌预后差.结论:原发性阑尾肿瘤发病率低,术前诊断困难.对于有浸润倾向的恶性肿瘤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黏液性腺癌,应避免手术中黏液外漏.腹腔化疗和全身化疗可以改善晚期阑尾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顾依然  杨华  陆维祺 《肿瘤学杂志》2020,26(10):907-913
摘 要:腹膜假黏液瘤是黏液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大部分临床病例由阑尾黏液肿瘤在腹腔种植引发。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当前的临床治疗手段无法有效避免其复发。全文论述近年来腹膜假黏液瘤的基础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腹膜假黏液瘤动物模型研究、腹膜假黏液瘤中黏液分泌相关信号通路、降解黏液的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以及腹膜假黏液瘤中的基因突变研究等,以期为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阑尾来源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9年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on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er-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的34例非阑尾来源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同时利用Log-rank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本研究3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58.8%)和腹盆腔包块(52.9%);CRS+HIPEC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4.7%,在随访中9例患者死亡,1、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53.5%;单因素分析中,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cancer index,PCI)>20、未行灌注化疗以及非根治性手术是预后不良的显著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组织来源、病理类型等未体现出显著相关性。  结论  非阑尾来源PM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较难判断原发病灶,确诊需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但无论来源如何,均以腹腔内广泛肿瘤种植和局部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CRS+HIPE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阑尾黏液性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41~71岁。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一般不能做出准确诊断。阑尾增粗、腹盆腔黏液及卵巢黏液性肿瘤,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肿瘤性上皮和(或)黏液累及范围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预后有关;卵巢及腹盆腔病灶继发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有赖于免疫组化CK20+、CK7-、MUC-1-、MUC-2+、CEA+、CDX-2+、ER-支持。结论阑尾明显增粗,且有黏液、黏液性腹腔积液及双侧卵巢黏液性肿瘤时,应高度怀疑阑尾黏液性肿瘤。肿瘤性上皮侵犯深度、范围,对判断肿瘤良恶性最为重要。免疫组化结果对确定卵巢、腹膜病灶的来源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988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小儿阑尾肿瘤14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小儿阑尾肿瘤发生率仪占同期阑尾切除的0.38%,除1例腺癌和1例淋巴瘤患儿死亡外,其余5例类癌、1例血管瘤和6例黏液囊肿均治愈。结论小儿阑尾肿瘤发生率极低,临床诊断困难。对慢性阑尾炎尤其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和反复发作的病例应提高警惕,术中应仔细检查阑尾的病变情况,对怀疑肿瘤或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应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史冠军  夏奥  蔚莉菲 《肿瘤学杂志》2021,27(12):1034-1040
摘 要: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来源于阑尾黏液肿瘤,以腹腔内充满黏液或胶冻样腹水为特征。发病率每年约3/100万~4/100万。由于其进展缓慢,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容易导致误诊。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目前细胞减灭术与腹腔热灌注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已经成为腹膜假黏液瘤标准的治疗方法,然而术后高复发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肿瘤减灭程度是影响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全身化疗能否获益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预防腹膜假性黏液瘤术后复发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广泛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液样黏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PMP可自行破裂.破裂后在腹腔内广泛种植,治疗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15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5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良性肿瘤4例,均为黏液性囊腺瘤;恶性肿瘤11例,其中类癌7例,腺癌2例,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MALToma)2例。1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类癌伴淋巴结转移;随访中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对术中可疑者,应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以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提高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