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6例28个病灶的CT、MRI表现。结果肿块直径〈3cm 4个,3~5cm8个,〉5cm16个,平均直径为6.5cm。CT表现(17例19个病灶):平扫密度均匀4个,不均匀15个,伴有坏死囊变11个,有出血4个,弧形或斑点状钙化5个。增强后双期强化4个,不均匀强化15个,11个囊变和坏死区未见强化。MRI表现(9例):T1WI均匀等信号1例,片状低信号6例,稍高出血信号2例;T2WI均匀等信号1例,不均匀高信号8例。增强后6例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肿块延迟3min后逐渐强化。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和评价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83例临床疑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均进行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断层融合SPECT/CT显像,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83例患者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阳性19例,其中17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64例中有24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阳性56例中的38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27例中有3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5%、95.2%、68.7%、89.5%、62.5%,而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57.1%、74.7%、67.9%、88.9%。通过生长抑素全身显像检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肿瘤长径的ROC曲线示:AUC为0.735(95%CI=0.578~0.892,P=0.011),肿瘤长径的阳性诊断临界值为4.0 cm,诊断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75.0%。结论:生长抑素受体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较全身显像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特别是对长径较小或囊实性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3.
李庆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2,(Z1):65-66,159
目的探讨CT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动态增强资料,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7例患者共有19个病灶,其中位于左肾上腺6例,位于右肾上腺9例,位于双肾上腺2例。良性病灶17个,恶性病灶2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16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2.4 cm~15.4 cm,平均4.9 cm。CT平扫值为40~52 Hu,平均为45.6 Hu;增强扫描后CT值为75~96 Hu,平均为87.3 Hu,病变整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19个病灶中有16个病灶出现囊变、坏死,囊变坏死区域基本无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魏渭  苟杰  汤化民  林伟 《四川医学》2018,39(12):1380-138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腺瘤中的价值,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8例腺瘤,对两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有无肿瘤血管、有无钙化及坏死囊变。结果嗜铬细胞瘤平均最大直径(4. 26±1. 45) cm,腺瘤平均最大直径(2. 81±1. 6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嗜铬细胞瘤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均高于腺瘤(P<0. 05)。5例嗜铬细胞瘤见肿瘤供血血管,8例见坏死囊变区; 1例腺瘤见肿瘤血管,2例见囊变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1例嗜铬细胞瘤及3例腺瘤见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腺瘤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MSCT增强扫描对于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CT诊断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嗜铬细胞瘤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理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中肾上腺病灶19例共27个,3例单发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多发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为恶性)。病灶呈直径15~72mm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17例内部可见低密度囊变区:23例良性病例边界清晰,1例恶性者边界不清且可见淋巴结、胸椎椎体及附件转移。结论: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有典型的CT表现,术前多可明确诊断;CT检查应结合临床尽可能扩大扫描范围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乏脂性腺瘤(Lp-AA)与嗜铬细胞瘤(AP)在多期CT检查中CT值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5例)和乏脂性腺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最大径、形态、边界、环形/弧线样强化、坏死囊变、钙化、各期平均CT值及廓清率等指标绘制ROC曲线,同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得出各组变量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P与Lp-AA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形态、边界、钙化及动静脉期CT值、绝对廓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Lp-AA组的病变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以及相对廓清率均呈现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最大径、相对廓清率分别达到36.2 HU、56.7 HU、39.8 mm、19%,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94、0.894、0.792,敏感度分别为73.3%、93.3%、80%、86.7%,特异度分别为82.4%、47.1%、78.2%、64.7%。结论 通过比较病灶坏死囊变、环形/弧线样强化、最大径、平扫及延迟期CT值和相对廓清率,有助于临床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肾上腺16例,下腔静脉后1例,肾门附近1例,膀胱1例;恶性1例,良性18例。肿块多数较大,边界清,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7例),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CT平扫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16/19),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结论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平面重建(MPR)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定位与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患者42例,结果:起源于肾上腺者35例(双侧5例),异位7例,其中恶性6例,儿童4例,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特点,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血,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或略有强化,CT对该病定位率95.2%,定性率90.5%,结论:CT是嗜铬细胞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多发,异位及恶性肿瘤做出较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双侧,其余均为单发,共有21个病灶。单发病灶19个(右侧10个,左侧9个),多发2个(双侧各1个)。呈圆形或类圆形17个,边缘分叶形3个,哑铃状1个。包膜完整18个,不完整3个。直径2.0~3.5 cm者6个,直径3.5~5.0 cm者7个,直径5.0~11.8 cm者8个。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表现为低等混杂密度或密度均匀的肿块,3个病灶中心部伴有钙化,呈颗粒状或边缘局限性的环形钙化。所有病例实性部分于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增加40~80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肾上腺区较大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平扫 CT 和门静脉期 CT 鉴别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阜阳市人民医院经临床随访证实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乏脂性腺瘤患者 42 例和肾上腺转移瘤患者 43 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肿瘤分布、形态、囊变、钙化进行分析,测量病灶的大小和 CT 值,计算绝对增强值和相对增强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组肿瘤中有统计学意义连续变量的诊断效能。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肿瘤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布、形态、囊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 CT 值、门静脉期 CT 值、绝对增强值、相对增强比,以及病灶的大小、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 曲线结果显示,当相对增强比大于阈值 169% 时,其诊断肾上腺乏脂性腺瘤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982、88% 和 98%。 结论 简化增强 CT(联合平扫 CT 及门静脉期 CT)的相对增强比阈值为 169% 时,可准确区分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特别是平扫值在 10~30 HU 的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异位于腹膜后,其中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灶又有异位于腹主动脉旁的1例。瘤体多大于3cm,有完整或部分的包膜及壁,病变边缘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其内坏死囊变多见而钙化少见,增强后均有明显或较明显环状强化内部或呈多房性强化。结论根据CT及MRI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作出比较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12~68岁,平均28.2岁。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6例均发生在肾上腺,共28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多发2例,双侧各一个。良性肿瘤23例,恶性3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24个,呈分叶状4个,伴有坏死及囊变14个,出血6个。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和血供情况。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后处理的MPR、MIP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作出定性诊断,同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详细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CT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43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本组43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腹膜后一腹主动脉旁21例,肾门附近8例,髂动脉旁3例,盆腔内2例,膀胱内2例,右心房内1例,肝内下腔静脉旁1例,肝门1例,胰头1例,小肠1例.2例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腹主动脉旁和下腔静脉旁.瘤体最大者为11 cm×13 cm,最小为1.5 cm×2.0 cm.32例为良性病变,瘤体直径<5 cm者23例,直径5~10 cm者7例.直径>10 cm者2例.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并两肺多发转移结节,1例并多发骨转移,1例并肝内多发转移和脊柱多发转移,瘤体直径均>5 cm,其中>10 cm者4例.CT定位符合率达100.0%(43/43),CT诊断符合率达93.0%(40/43).结论 CT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1~2008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肾上腺囊性病变的病例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3例经手术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中,上皮样囊肿6例,嗜铬细胞瘤囊变2例,陈旧性出血形成假囊肿2例,原发性肾上腺癌囊变2例,肾上腺转移瘤囊变1例.结论 根据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韩秋丽  廖玉荣  王甜 《安徽医学》2016,37(11):1359-136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低浓度对比剂在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的108例颈部CTA检查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36例。A组给予高浓度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I/mL),120 kV;B、C组分别给予低浓度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碘海醇(300 mgI/mL),100 kV,3组均给予50 mL对比剂,根据原始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3组病例的主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舌动脉均清晰显示,动脉造影剂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A组主动脉CT值(338.40±78.80)HU,颈总动脉CT值(392.85±74.03)HU,基底动脉CT值(311.77±55.11)HU,舌动脉CT值(320.05±54.32)HU;B组主动脉CT值(297.15±67.59)HU,颈总动脉CT值(363.40±71.93)HU,基底动脉CT值(280.25±43.46)HU,舌动脉CT值(292.12±46.33)HU;C组主动脉CT值(280.19±66.77)HU,颈总动脉CT值(351.64±75.38)HU,基底动脉CT值(277.41±45.22)HU,舌动脉CT值(287.35±49.35)HU。A组CT值稍高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3±0.38)分,B组(4.41±0.34)分,C组(4.42±0.29)分,3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颈部CTA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7.
吴飞云  王小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02-340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相关资料,2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6.4%(19/22)。结论:CT扫描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肾上腺髓质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对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嗜铬细胞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 7例嗜铬细胞瘤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而确诊;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大部分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为等密度肿块,有轻度强化,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小囊变和钙化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纤维瘤,均可见囊性成分,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1例神经鞘瘤呈实性占位,术前误诊为无功能腺瘤。结论 CT是目前最常用的肾上腺肿块的检查方法,不仅有助于对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术前诊断,还能显示肿瘤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吴礼明  刘斌  余永强 《安徽医学》2018,39(10):1213-1215
目的 探讨腹部平滑肌肉瘤的多排螺旋CT (MSCT)征象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平滑肌肉瘤患者的MS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腹部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例平滑肌肉瘤5例位于后腹膜,2例发生于肾脏,2例位于胰周,1例位于脾门。肿瘤平均直径(11.6±6.4) cm,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9例病灶密度不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增强扫描病灶根据血供不同呈轻度强化至明显强化不等,但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渐进性持续强化。另1例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腹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及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实性部分渐进性持续强化对其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还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肇艳红  刘海燕  刘思阳 《中外医疗》2009,28(18):169-169
目的探讨二维彩超对于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二维超声图像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单发9例,多发1例。肿块一般较大(3~5cm,本文较大者约12cm),边界清楚中低回声,形态规则,较大者中心常发生液化坏死,血流信号丰富。结论二维彩超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