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敏  刘晓琳 《安徽医学》2016,37(3):330-332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本病认识,以降低其发病的风险。方法 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3例足月RDS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06例足月非RDS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进行成组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男性、胎龄<39周、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宫内窘迫、出生窒息、羊水胎粪污染、母亲糖尿病、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2500 g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对RDS的发生有影响(P<0.05)。结论 男性、胎龄<39周、出生体质量低、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为足月儿发生RDS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条件允许,足月儿选择性剖宫产应在39周以后进行,可明显降低RDS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室外大气污染物与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和宝鸡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儿261例,健康足月儿5 87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足月产儿在胎龄、母亲年龄、剖次、本次分娩情况、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期服药史等混杂因素的差异。大气污染物数据来源于该市八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计算孕妇在孕早期(T1)、孕中期(T2)的PM10、PM2.5、SO2、NO2、CO、O3的个体暴露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 纳入6 133个单胎活产婴儿中,共发现261名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占比4.3%)。对比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正常足月产儿发现,其孕妇在孕早期(T1)的CO暴露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剖次为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OR=43.448、2.131),尚未发现大气污染物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虽然发现CO的暴露剂量可能会影响出生体质量,但并未发现不同孕期大气污染物是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的临床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ELBW、V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临床转归与胎龄、体质量、双胎或多胎、母亲围产期病史以及母亲既往病史有关(P<0.05)。患儿体质量、双胎或多胎为负性临床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母亲围产期病史中胎膜早破是负性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LBW与VLBW的生存率较低、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多。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护理质量的同时,应加强围生期保健治疗及护理宣教,及早发现影响ELBW与VLBW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环  李涛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141-143
目的 通过对早产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笔者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PDA早产新生患儿80例作为实验组,另随机筛选无PDA病症的同期早产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孕母患病史、用药史、围生期高危症以及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产新生儿PD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儿胎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P=0.687);出生体重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3,P=0.012)。羊水过少(OR=9.67,P=0.010)、羊水粪染(OR=3.50,P=0.019)、宫内缺氧(OR=4.13,P=0.038)、Apgar评分(OR=3.70,P=0.017)、脐带绕颈(OR=4.59,P=0.002)、双胎(OR=3.56,P=0.035)、母孕期感染(OR=11.92,P=0.026)、母孕期糖尿病(OR=8.94,P=0.001)、出生时吸氧治疗(OR=9.41,P=0.003)、HIE(OR=12.12,P=0.014)是早产新生儿PD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新生儿PDA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后,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利于新生儿PDA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燕  王杨  赵倩  徐豆豆 《安徽医学》2016,37(1):22-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7 d VLBWI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 296例纳入本研究的VLBWI中,小于胎龄儿组165例,其中发生晚发型败血症者56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胎龄<32 周)、超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重<1000 g)、胎膜早破>18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7 d、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7 d、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留置胃管>7 d、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留置胃管>7 d和胎膜早破>18 h。结论 在VLBWI中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凡胎膜早破>18 h者需动态连续监测血象指标,尽早开始经口肠道微量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霍洁  王杨 《安徽医学》2016,37(10):1197-1201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探讨我国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对照试验研究,mate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OR=1.90,95% CI:1.16~3.11),肺透明膜病(OR=6.46,95% CI:4.47~9.35),吸氧时间(RR=3.01,95% CI:1.34~4.69),肺部感染(OR=15.76,95% CI:7.51~33.07),生后窒息(OR=2.23,95% CI:1.09~4.57),产前感染(OR=3.41,95% CI:2.40~4.84),动脉导管未闭(OR=3.39,95% CI:2.04~5.64),胎龄(RR=-2.34,95% CI:-3.42~-1.27),出生体质量(RR=-2.08,95% CI:-2.91~-1.21)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产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OR=4.09,95% CI:1.65~10.1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应积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及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夏蔚  戴瑞  徐文付 《安徽医学》2024,45(4):447-452
目的 探讨父母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儿童出生体质量及BMI与儿童哮喘发生的潜在关联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 760例,根据是否患有哮喘,分为哮喘组(n=440)和对照组(n=1 320)。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BMI、母亲孕前BMI、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及儿童BMI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儿童哮喘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儿父亲BMI、母亲孕前BMI、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BMI、母亲患有哮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BMI(OR=1.610,95%CI:1.431~1.821)、母亲孕前BMI(OR=2.107,95%CI:1.839~2.424)、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OR=3.970,95%CI:3.325~4.801)、儿童出生体质量(OR=1.006,95%CI:1.006~1.007)及BMI(OR=1.427,95%CI:1.109~1.841)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儿童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BMI、母亲孕前BMI和父亲BMI 5项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哮喘发生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分别大于单独检测(0.826、0.893、0.562、0.827、0.718)。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1.5%,均高于单独检测(67.0%、85.7%、67.3%、78.4%、58.2%;84.5%、83.7%、44.2%、90.2%、77.1%)。结论 父母孕前BMI、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及BMI与哮喘发生密切相关,联合诊断对哮喘发生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月出生且生后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04例胎龄≥196 d的早产儿。将早产儿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基本资料、胎儿期因素、新生儿期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科资料。结果 脑损伤组胎龄、出生体重较非脑损伤组低(P <0.05)。两组产妇有无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有无未足月胎膜早破> 18 h、脐带异常、多胎妊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有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生后感染、肺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及需要输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损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非脑损伤组高,游离甲状腺素较非脑损伤组低(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34周[R=2.561(95% CI:1.025,6.402),P <0.05]、血红蛋白浓度偏高[R=1.078(95% CI:1.040,1.118),P <0.05]、新生儿生后感染[R=4.047(95% CI:1.293,12.836),P <0.05]、新生儿窒息[R=8.385(95% CI:1.282,54.825),P <0.05]、DIC[R=22.005(95% CI:2.220,218.163),P <0.05]、妊娠期糖尿病[OR=3.102(95% CI:1.274,7.553),P <0.05]、妊娠期感染[R=4.401(95% CI:1.133,17.102),P <0.05]、机械通气[R=6.979(95% CI:1.425,34.173),P <0.05]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繁多。新生儿胎龄< 34周、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感染、窒息、DIC、机械通气、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IC对早产儿脑损伤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成胜  王宇清  尹同进  潘晶晶 《安徽医学》2022,43(11):1286-1288
目的 分析住院儿童百日咳混合感染病原学情况及混合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253例百日咳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结果,根据病原分析结果,将患儿分成单纯感染组(n=92)与混合感染组(n=161),进一步采用广义估算方程(GEE)找出百日咳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混合感染组中,混合1种病原体103例(63.98%),按检出率高低依次为鼻病毒36例(34.95%)、肺炎支原体17例(16.50%)、肺炎链球菌11例(10.68%);年龄>6月(OR=0.450,95%CI:0.205~0.990,P=0.047)、喘息(OR=0.316,95%CI:0.151~0.662,P=0.002)、影像学提示斑片影(OR=0.230,95%CI:0.121~0.437,P<0.001)是住院儿童发生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为住院百日咳儿童混合感染前3位病原;年龄>6月、喘息、影像学提示斑片影为百日咳混合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2015年7月入住本院的3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血糖浓度进行分组,将血糖浓度<2.2 mmol/L为低血糖组,其中新生儿低血糖组32例,正常新生儿组308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低血糖新生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正常新生儿组与低血糖新生儿组在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及新生儿合并症(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先心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甲减)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结论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控制这些因素为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年间极低、超低体重早产儿医院感染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超低体重早产儿303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5年间早产儿医院感染例数率、例次率及感染疾病发病率、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病原菌和耐药菌的变化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5年...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院内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途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情况,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20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为5.96%。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口腔、皮肤、消化道、脐部等,以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条件性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其他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及溶血葡萄球菌等,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的头孢菌素耐药。早产儿、低体重儿、气管插管、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院内感染率高,分别为12.00%、10.00%、48.4%、12.20%,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亦越高。结论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早产儿、低体重儿、气管插管、长时间住院、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峰 《医学综述》2013,(19):3604-3606
目的 讨论引发非糖尿病母亲所分娩的低血糖新生儿的因素.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在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治疗的170例低血糖患儿作为低血糖组,另选择同期出生的血糖正常的新生儿17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低血糖组中的日龄、出生体质量和小于胎龄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的母亲年龄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以肺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新生儿窒息为主要合并症.进一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龄、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先天性心脏病、高胆红素血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引起低血糖疾病因素的患儿要加强监测,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pressure,BiPAP)联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ny surfactant,PS)—拔管给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aus pos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技术(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 to CPAP,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安高新医院出生的78例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的资料,统计BiPAP联合INSURE治疗失败率,对比2组治疗失败和成功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率为28.21%;两组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宫内感染构成比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 kg、宫内感染、PaCO2>55 mmHg均是影响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8、2.081、2.328、2.008、2.030、2.059、2.340)。结论 肺出血、重度窒息、宫内窘迫、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 kg、宫内感染、PaCO2>55 mmHg均是影响BiPAP联合INSUR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感染率的措施。方法对1289例新生儿一般资料及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发生率为12.96%。下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部位(P〈0.01)。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的病原菌(P〈0.01)。胎龄〈37周、羊水污染、出生体重〈2.5kg、人工喂养、重症监护、吸氧、吸痰/插管及抗生素应用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不同羊水污染程度及抗生素联用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羊水污染程度越高、抗生素联用种类越多感染发生率越高,与感染率呈正相关(P〈0.05)。胎龄〈37周、羊水污染Ⅲ度、出生体重〈2.5kg、重症监护、吸氧、吸痰/插管及抗生素联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易发生医院感染,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医院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早产儿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NICU住院的1685例早产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5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279例次,发生率为16.56%;住院日相关的医院感染率为46.87/1000住院日;感染部位以肺炎为主(41.85%),病死率为18.94%。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57.83%),主要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比较,胎龄更小,体质量更低。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通气(OR=6.982)、其他有创操作(OR=5.214)、出生体质量≤1500g(OR=3.265)和胎龄≤32周(OR=2.412)。结论革兰阴性菌是最主要的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陈志军  黄惠霞 《医学文选》2003,22(3):269-27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患肺透明膜病(HMD)的差异。方法 将VLBWI72例按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及是否患HMD分组,从围产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患病率、起病时间、病情及3d内病死率等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在VLBWI中,围产因素如窒息、剖宫产、前置胎盘等可增加患HMD的危险,尤其在SGA是主要致病因素;AGA胎龄越小,越易患HMD,而SGA此种关系不明显;出生体重近似的SGA与AGA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患病的SGA与AGA病情及3d内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起病时间则SGA较晚。结论 VLBWI在胎龄、围产因素等影响下,体重近似的SGA和AGA的HMD患病率、病情等可无明显差异;要降低HMD发病率,除了延长患儿胎龄外,还应尽量减少围产期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情况及其感染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集保存的2 026份住院新生儿大便标本,用ELISA法检测RV,并查阅相关病历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监测期间新生儿RV感染的总检出率为14.22%,其中2009年的检出率为17.78%(176/990),2010年为10.81%(112/1 036);院内感染占60.07%(173/288)。腹泻新生儿的RV检出率(48.68%,74/152)显著高于非腹泻新生儿(11.42%,214/1 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族别、分娩方式的新生儿R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喂养方式及住不同类型病房的新生儿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RV检出率明显低于足月儿;出生7 d以内和日龄22~28 d的新生儿明显低于日龄8~14 d的新生儿;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儿;NICU的新生儿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的新生儿。 结论 RV是新生儿腹泻及院内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日龄8~14 d、足月、人工喂养及住普通病房的新生儿易感RV。加强护理,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可有效预防新生儿R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