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安东  曹春和  刁守志  王世清 《吉林医学》2006,27(11):1389-1389
腹腔镜下手术损伤小、恢复快,逐渐地被外科医生及病人接受并逐步开展起来。但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报道者较少,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报道者较少,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4年9月,进行了腹腔镜下二次或二次以上胆总管切开取石、置T管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DE)的应用研究,对术中发现残留胆囊的处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5 ̄63岁;既往均有开腹行胆道切开取石、T管引流手术史,首次术中未行胆囊切除者8例,男6例,女2例;再次术中发现残余胆囊16例,男8例,女8例。均有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胆总管结石二次胆道手术中,应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以88例胆总管结石二次胆道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和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情况,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且观察组手术出血少、恢复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在胆总管结石二次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健  盖冬梅  盖凤春 《吉林医学》2007,28(3):316-317
目的:探讨对于有胆道相对探查指征的病人行腹腔镜胆道手术时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有相对胆总管结石探查指标的住院病人280例中,术中造影并行胆道探查已证实有胆道结石的病人中随机抽取20例病例为A组,术中造影未发现有胆道结石及未行胆道探查的病人中随机抽取20例病例为B组。通过术前病史、检查结果对照研究术中胆道造影的价值。结果:A组B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腹腔镜胆道结石手术术中选择性造影的结果是术中是否行胆道探查的最后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二次胆道探查与传统开腹二次胆道探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46例行二次胆道探查的患者,腹腔镜组23例,常规开腹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比较,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4±27.9)min vs (131.7±22.2)min,t=-0.709,P=0.482],但术后疼痛评分[(2.3±0.8) vs (3.1±0.7),t=3.681,P<0.001]、通气时间[(1.5±0.7)d vs (3.3±0.7)d,t=9.406,P<0.001]、住院时间[(5.1±0.9)d vs (8.6±1.2)d,t=11.360,P<0.001]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随访3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经T管造影检查未发现结石.结论腹腔镜下二次胆道探查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缩短术后通气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3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均进行胆道造影,其中采取方法①造影359例,方法②造影107例,方法③造影47例。结果方法①显示胆道残余结石36例,帮助行胆囊摘除术5例,显示胆道情况避免胆总管探查20例;方法②造影107例,结果显示胆道残余结石19例,显示胆道损伤2例;方法③显示胆道残余结石6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损伤1例。其中联合方法①、②或③及多次造影61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可避免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在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腹腔镜完成13例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13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肾上腺皮质腺瘤1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lO例、皮质醇腺瘤2例),肾上腺囊肿1例。手术平均时间60min,平均出血量1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6天,平均5.2天。结论 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量少、恢复快等特点,可望成为治疗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适应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外科在2004—2007年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进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12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影共发现阳性病例14例,占病例的11.1%,其中假阳性2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2例,术中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均顺利取出,术后“T”管造影无残留结石。2例为假阳性,其中1例为胆总管下段痉挛,1例为气泡,假阴性1例,术后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及黄疸,经ERCP加EST治愈。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可克服LC的局限,需掌握好胆道造影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2007年始开展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至今已完成100余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我院引进了STORZ-3D腹腔镜系统。目前我科已运用该系统成功实施了12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现将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优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5年4月39例单发肌壁间子宫平滑肌瘤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3D腹腔镜组25例设为研究组;传统腹腔镜组14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短期疗效数据。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系统较传统腹腔镜技术视野更清晰,立体效果更强,术中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层次,降低了手术难度,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均优于传统的腹腔镜,具有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陈军  王家辉 《中外医疗》2011,30(15):104-104
评价术中胆道造影对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残石的作用。通过7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所有患者造影成功,其中20例造影结果阳性且手术证实造影结果。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对于预防胆总管残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寻求胆道探查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08月~2012年11月来我院住院的接受的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8例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置"T"管引流63例,1期缝合13例,2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士35分钟,住院时间7~10天,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未发现残余结石或胆管狭窄.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探查术中具有微创、疼痛轻、并发症低、成功率高等优点,技术上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在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胆囊三角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胆囊三角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胆囊三角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单中心开展的20例3D单孔腹腔镜手术,探讨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操作经验,并评价其临床应用特点和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完成的20例3D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2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31岁至69岁,平均55.8岁,平均体质指数24.64kg/m2。其中经腹腔入路14例,经腹膜后入路6例。9例肾上腺切除术,5例肾癌根治术,4例无功能肾切除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1例腹膜后囊肿切除术。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在不增加任何额外切口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在3D单孔腹腔镜下共完成5种类型手术,其中有肾上腺切除术、肾癌根治术和无功能肾切除术分别进行经腹腔镜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进行。本组20例3D单孔腹腔镜手术均未出现外科并发症。20例手术平均时间为156.3±56.1min,患者术后(4.5±1.6)d出院。术后第3天,15例患者疼痛评分为0分,3例为1分,2例为2分。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 3D单孔腹腔镜下手术安全、可行、有效。3D腹腔镜由于手术图像立体感强,手术操作精确度高,手眼协调难度明显降低,能降低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的难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3D单孔腹腔镜完成的手术例数较少,其长期临床疗效尚需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15.
姚健  桑晓梅  罗黔 《西部医学》2013,(4):513-514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3D高清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3D高清腹腔镜行胆囊切除6例,胃癌、肛管癌根治及阑尾切除、肾囊肿去顶术各1例,子宫全切4例,子宫次全切除、附件囊肿剥除各1例,子宫、附件全切+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经脐入路手术6例,其余12入路同传统腹腔镜方式。结果 18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传统腹腔镜相当,无出血、胆漏、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高清腹腔镜能提供三维立体感知,可实现精确操作,使难度大的手术得以简化,安全、疗效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发挥3D腹腔镜技术的优势,为今后胃间质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住院患者资料中统计出41例行3 D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的患者,其中3 D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18例,3D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5例,3D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结果41例均成功进行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6±14)min,其中3D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70~170 min,平均(75±12)min;3D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50~130 min,平均(67±16)min;3D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5~90 min,平均(56±13)min;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0~100 min,平均(68±7)min。出血25~120 mL,平均(50±14)mL,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5±2)d,随访9~2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3D腹腔镜技术能够提供术者高清三维立体视觉,使术野清晰,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使得胃间质瘤手术真正迈向微创手术时代。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胆囊结石的首选术式。但如何避免胆道损伤、胆总管结石遗漏、胆总管阴性探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从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LC 165例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用于指导处理胆囊管,确定胆总管探查指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  相似文献   

18.
张广慧 《吉林医学》2010,(24):4166-4166
目的:分析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实施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肝切除检查中确定为肝管细胞癌患者共1例。术后接受T管造影得出残留结石共4例,2例左肝内叶,肝右叶和胆总管内各1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在手术过程中运用B超做好取石定位能够帮助纤维胆道镜的结石取出工作更加方便,可以使术后死亡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9.
余有声  黄诚  潘晓飞  陈本鑫 《安徽医学》2018,39(9):1136-1138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辅助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探讨3D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2例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腹腔镜操作系统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3D腹腔镜操作系统,对照组采用2D腹腔镜操作系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Ⅲ级)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2D腹腔镜操作系统相比较,3D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能一定程度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减少,更有助于淋巴结清扫,在手术近期效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探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收治并行2D和3D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各1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呼吸情况、声带功能、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