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近三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各种血液成份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82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115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66例(57.39%);冰冻血浆43例(37.39%);单采血小板6例(5.22%);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中以发热反应55例(47.83%),过敏反应58例(50.43%),其中发热反应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多见,占92.73%,过敏反应中则以输注血浆多见,占67.24%,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占22.41%.结论: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过敏反应为主,其中悬浮红细胞与冰冻血浆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血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过敏则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及血液制品,临床上应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降低由于输血所导致的不安全事件产生的概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查广东中山地区用血量较大的5所医院输注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的病例,共计3275人份,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不良反应调查表》,并通过统计分析《不良反应调查表》计算出输注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结果3275例患者中共有27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患者共12例,发热患者15例;从血液制品类型方面来看,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1%),洗涤红细胞发生率最低(0.09%)。结论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需引入新的输血技术,并推广自体输血。医师需严格把握不同患者的输血适应证,减少由于人为及技术原因所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临床科室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9188例次输血患者中,出现了49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其中32例出现了过敏反应,占65.31%,17例出现了非溶血发热反应,占34.69%,没有出现溶血反应和其他输血反应。(2)悬浮少白红细胞悬液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6%,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3%,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有无输血史、过敏史有关。(4)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时发热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存在风险,要正视输血指征,高度重视过敏史、输血史等因素,避免不必要输血,提高输血警惕性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普通悬浮红细胞和滤白悬浮红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推广滤白悬浮红细胞的临床使用。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的患者有1745例为观察组,输注普通悬浮红细胞有788例为对照组。结果: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的患者15例发生输血反应,反应率0.86%;输注普通悬浮红细胞的患者24例发生输血反应,反应率3.0%,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滤白悬浮红细胞可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且末县人民医院2005~2011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方法查阅发血记录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在输注全血0.96%(1/104)和血浆0.88%(10/1132)的反应发生率最高;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女性和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临床医师按病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做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输血及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方法 查阅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记录输血人次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553人次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发生率0.14%,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难以完全避免,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管理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86次输血治疗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886次输血治疗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次,发生率为0.5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4次、占65.7%,过敏反应21次、占31.3%,循环超负荷2次、占0.30%;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0%,0.47%,0.41%,0%;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由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呈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的患者可使用去除或灭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保障输血安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异体输血,推广自体输血,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源地区2013—2016年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6年济源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其中47例过敏性输血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该地区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济源市4 a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32%(88/27 447),过敏性输血反应占53.4%(47/88),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47/27 447);引起过敏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浆,去白细胞红细胞次之,洗涤红细胞最低;其中有输血史占72.3%(34/47),女性中74.1%(20/27)的患者有妊娠史;复核血型血清学结果符合率100%(88/88);对过敏性输血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后治愈率为100%(47/47)。结论济源地区2013—2016年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较低;发生过敏反应与输注血浆的量相关,提倡成分输血;多次输血及妊娠在过敏输血反应中占重要地位;谨慎选择血浆制品,输注红细胞宜选择洗涤红细胞,有过敏史者可提前应用药物预防并注意严密观察输血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49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7 058例输血患者中,49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过敏反应39例(79.59%),发热反应8例(16.33%),其他2例(4.08%);单采血小板、冷沉淀、血浆、悬浮少白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0.90%和0.62%和0.48%。结论:输血反应主要由血小板和血浆制品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成份输血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本院输血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发放的成份血对其中的2283人份成分血和造成的4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对出现不良反应的进行统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83人份成分血中,根据临床反馈资料共有43人份出现43例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其中包括2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22例过敏反应,分别占48.84%、51.16%;未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在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远高于其余血液制品,紧随其后的则为单采血小板及血浆,亦同样高于余下血液制品,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多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要高于输血次数少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于血液制品与输血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比较同源新鲜冰冻血浆在灭活前后制备的冷沉淀的质量得出结论。结果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FⅧ、Fbg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FⅧ留存率为(62.5+8.8)%,Fbg留存率(62.0+11.7)%,而vWF、FXⅢ、Fn与同源未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两种主要成分FⅧ和Fbg含量均有损失,如果从降低输注冷沉淀传染病毒风险的角度考虑,则应对病毒灭活冷沉淀降低标准,加大临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32 056人次输注了88 439 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观察到153例患者发生170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45%(401/88 439),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llergic transfusion reactions,ATR)占95.88%(163/170);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2%(120/37 462)、0.71%(312/43 779)和1.73%(55/3 186);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3.53%(40/170)、20.00%(34/170)、7.06%(12/170)、4.71%(8/170)和44.70%(76/170)。结论 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4.
胡佳林  周浩锋 《重庆医学》2018,(8):1068-1069
目的 了解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更加合理用血、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涪陵中心医院2012-2015年输血病例24408例,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为准对其进行统计.结果 医院4年间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14例,反应率为0.88%.各种血液成分中,以冰冻血浆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最低.所有反应中过敏反应最多,其次为发热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段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血型、性别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疗单位应充分认识输血风险,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倡自体输血及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为1.87%、全血为5.62%、冰冻血浆为0.97%;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0.16%,去白细胞全血为0.16%,去白细胞冰冻血浆为0.20%。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2.19%,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临床免疫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郑州市各类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市17医院输血反应单资料,分析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血小板、血浆3种成分血发生的输血反应次数的构成比例依次为52.7%、6.9%、40.5%。红细胞输血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和血小板输血反应以过敏为主。结论:建议医院在输血前采取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减少免疫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due to leukoagglutinins are frequently seen in patients who have been given multiple blood transfusions. To prevent or reduce the severity of these reactions, leukocyte-poor blood (that containing fewer than 0.3 X 10(9) leukocytes per unit) is frequently requested by clinicians. Four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Canada to produce leukocyte-poor blood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relative effe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 use. The mean total leukocyte count per unit was reduced to 0.22 X 10(9) in buffy-coat-poor red blood cell preparations produced by centrifugation with the blood bag inverted, to 0.19 X 10(9) by perfusion through an Imugard filter, to 0.21 X 10(9) by the use of an IBM 2991 automated cell washer and to 0.13 X 10(9) with the use of frozen blood. The proportion of red cells recovered varied from 62% with the inverted-spin method to 85% with the use of frozen blood. Comparison of these data and the percentage of leukocytes removed, the shelf life of the product, the cost of supplies and the preparation time indicated that the use of sophisticated machinery, such as the IBM cell washer, or of glycerolization plus washing of frozen cells is not warranted for most patients. Instead, patients who have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should initially be treated with a leukocyte-poor red cell preparation produced by the inverted-spin method; only if such reactions recur should the blood bank be requested to provide filtered, washed or frozen red cells.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for monitoring blood transfusion practices in New South Wales hospitals. DESIG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August 1998. Participants: All healthcare facilities known to have used blood products from the Australian Red Cross Blood Service--New South Wales in the 12 months before the survey. MAIN OUTCOME MEASURES: Existence of a transfusion committee and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o ensure appropriate use and issue of blood products; monitoring expiry rates of red blood cells, platelets and fresh frozen plasma; using a maximum blood ordering schedule (MBOS); and measuring the crossmatch to transfusion ratio (CT ratio). RESULTS: 224 hospitals were surveyed and 144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64%). Twenty-five hospitals (17%) had a transfusion committee; 60 (42%) monitored expiry rates of red cells, and 39 (27%) and 42 (29%), respectively, monitored these rates for platelets and fresh frozen plasma. Thirty-three hospitals (23%) used an MBOS and 43 (30%) measured the CT ratio. However, over 70% of the larger hospitals (> 200 beds) had all these aspects of transfusion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and 35% had transfusion committees. CONCLUSIONS: Our survey showed that, overall, there was a lack of transfusion infrastructure in NSW hospitals. However, most of the hospitals with more than 200 beds had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to monitor transfusion practices, but only a minority had established transfusion committe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产生红细胞同种抗-D抗体的Rh阴性湖北汉族人群Rh分型分布特征及输血安全。方法 对968例确认为Rh阴性的人群进行抗体鉴定,对检出红细胞同种抗-D抗体的人群进行Rh分型,并分析其接受Rh阴性或Rh阳性含红细胞血制品输注时产生其他抗-Rh抗体的产生风险。结果 在确认为Rh阴性的968例人群中检出红细胞同种抗-D抗体103例,其抗-D抗体发生率为10.4%;在产生抗-D抗体人群检出ccee和Ccee两种Rh分型,以ccee为最常见,约为79.7%(82/103);该人群接受Rh阴性或Rh阳性血制品输注导致抗-Rh类抗体产生风险最高分别为17.93%、33.89%;该人群接受Rh分型不一致血制品输注所产生的抗-Rh类抗体主要为抗-C。结论 产生红细胞同种抗-D抗体的Rh阴性人群接受Rh分型不一致血制品输注时有产生红细胞同种抗体的风险;在有条件且非紧急情况下,该人群可接受Rh分型一致的血制品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整理郑州地区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资料,分析门诊输血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处理方法及疗效,旨在探讨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确保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方法统计分析本门诊部2010~2012年共计430名门诊输血患者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及处理情况。结果根据统计,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区别,在门诊患者范围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的比例最低。结论门诊输血为需要长期输血,经济条件受限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降低了医疗成本,但是由于医疗硬件不如医院,尤其是输血反应的存在要求必须加强门诊输血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门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