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ELTA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ELTA组和MIS-TLIF组,DELTA组采用DELTA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MIS-TLIF组采用微创管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 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 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 收集该院自2017年1月~2020年10月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单侧隐窝狭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椎间孔组7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椎板间组6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椎板间组(P<0.05),手术透视次数明显多于椎板间组(P<0.05)。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经椎板间入路手术相对更易操作,能够明显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利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52~75岁,平均57岁.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及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病史,其中有双下肢症状者均自觉一侧下肢症状较重.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X线摄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并结合临床表现排除退变性腰椎失稳、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6个月(8~26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术后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显示椎管得到有效扩大,解剖结构破坏较少.结论 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减压效果良好,复发率低,适用于早期症状较轻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19-2124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分析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因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有限性椎管减压手术的35例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双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组(A组,n=17,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0.1±3.8岁)及单侧入路双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分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 d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Nakai标准优良率为82.35%,MRI T2加权像横断面上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前后径、椎管面积以及盘黄间隙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开放式手术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避免其他手术方式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B组60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C组60例接受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比较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手术疗效。结果 C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P<0.05);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 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比实施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大通道内镜系统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经大通道内镜系统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的32例LS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14例,年龄65~84(70.6±8.4)岁,病程1~12年。32例患者均伴有下肢麻木或疼痛,其中28例伴间歇性跛行,以下肢症状为著。狭窄节段:L3,42例,L4,519例,L5S113例,其中2例双节段狭窄。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中央管狭窄型3例,双侧侧隐窝狭窄型21例,混合狭窄型8例。记录手术用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复查X线、CT和MRI;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单次连续步行距离(single continuous walking distance,SCWD),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70~160(85.64±11.94)min,随访时间12~24(17.68±2.43)个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减压通道对侧下肢短期内感觉障碍2例,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术后影像学显示较术前责任节段的椎管明显扩大,神经根松解充分。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62±1.41,2.73±1.35,1.21±1.17,1.11±0.34;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83±1.71,3.10±1.50,1.08±0.19,0.89±0.24。腰腿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 d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1年ODI评分分别为38.40±6.48,18.42±2.40,5.48±0.77,3.05±0.28;SCWD分别为(47.48±5.32)m,(52.89±11.23)m,(245.43±18.94)m,(468.97±55.87)m。ODI评分及SCW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 d及术后1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优15例,良14例,可3例。结论:采用大通道后路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LSS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减压充分,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最大限度减少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2.
高杰  竺得洲  王浩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国骨伤》2020,33(12):1128-1133
目的:探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侵占率>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其他伤2例。骨折部位:T11 4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所有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通过测量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评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8(15.9±5.4)个月。手术时间(234±41)min,术中出血量(431±93)ml。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术前(52.25±10.10)%,术后3 d(8.93±3.61)%,末次随访(9.25±2.88)%;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无明显变化(P>0.05)。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术前(28.19±10.89)°,术后3 d(5.31±5.14)°,末次随访(6.81±4.59)°;椎管侵占率术前(67.68±12.45)%,术后3 d(7.69±4.46)%,末次随访(4.75±1.63)%,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也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12例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VSA评分由术前的(7.8±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0.7)分。结论:对于椎管侵占率> 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具有复位精确、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_4/L_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手术操作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13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PELD治疗,其中L_4/L_5节段75例,L_5/S_1节段62例。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L_4/L_5节段中央型21例,旁中央型48例,远外侧型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26例,旁中央型20例,远外侧型16例。75例L_4/L_5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采用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4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病例采用后方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6例L_5/S_1节段远外侧型病例采用侧后方PETD。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下肢放射痛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L_5/S_1后方PEID手术时间为(52.6±10.3)min,短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92.6±17.3)min及(91.5±1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S_1后方PEID术中透视次数(5.5±1.2)次,明显少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18.2±3.3)次及(20.5±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各术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术式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节段病例,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以及髂嵴高者适合采用后方PEID,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但术中易损伤神经根;远外侧型突出者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各种类型L_4/L_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造影下行腰神经根管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采用X线造影下腰神经根管注射治疗的78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47例;年龄22~88岁,中位数65岁;腰椎间盘突出55例,腰椎管狭窄23例;病程1~8周,中位数3周.单节段椎间盘突出或狭窄7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_(1,2)4例,L_(2,3)9例,L_(3,4)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及L_(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立泰  杨毅  刘浩  王贝宇  邓宇骁  丁琛  龚全  李涛 《中国骨伤》2018,31(11):1049-1053
目的:探讨通过切口改良来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的成角。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纳入40例在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研究,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7~68(39.5±14.9)岁。高处坠落28例,重物砸伤9例,车祸伤3例。L_1椎35例,L_2椎4例,L_3椎1例。骨折椎体AO分型:全部为A型爆裂骨折。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10例,D级15例,E级9例。内固定材料全部为ANTERIOR(美敦力公司)。患者分为两组:切口改良组(切口方向和切口平面)和常规切口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折节段的冠状面Cobb角,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改良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为(1.20±3.26)°,术后为(2.16±3.55)°;常规切口组术前为(1.22±4.42)°,术后为(3.91±3.78)°。两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切口改良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5°以上的侧方成角,而常规切口组出现6例5°~10°的侧方成角,两组患者术后5°以上侧方成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近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远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方向和平面的改进可以有效地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贺辉  夏冬冬  吴小川  胡佰文 《中国骨伤》2023,36(11):1070-1074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 12月至 2021年1月采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术治疗的29例LSS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63~83(71.52±10.82)岁;患者均伴有明确的间歇性跛行,以双下肢神经源性症状为主;均为单节段椎管狭窄,L3,4 5例,L4,5 21例,L5S1 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分别对疼痛,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时间(73.45±5.89) min,术中出血量(9.93±0.83) ml,住院时间(4.03±0.41) d。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12个月时腰痛VAS分别为(2.31±0.88)、(1.45±0.62)、(1.21±0.61)、(1.10±0.55)、(1.03±0.49)分:腿痛VAS分别为(6.48±0.56)、(1.97±0.61)、(1.31±0.59)、(1.17±0.59)、(1.10±0.55)分;ODI评分分别为(38.41±2.74),(18.14±1.17),(5.17±0.53),(5.07±0.45),(4.90±0.48)分;腰腿痛VAS、ODI评分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2例,良5例,可2例。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术后恢复理想等优点,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杨曙光  陶红  陈超  樊龙昌  万里 《骨科》2020,11(2):140-142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前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7月共22例拟在腰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均于腰麻前接受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所需时间,比较病人阻滞前、阻滞后5 min及翻身侧卧时的静息与运动状态下数字化疼痛量表(numeric rating pain scale,NRS)评分。结果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操作用时为(19.9±2.6)s。22例病人阻滞前的静息、运动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为(4.3±0.9)分、(7.3±0.8)分;阻滞后5 min时分别为(1.7±0.6)分、(2.8±0.6)分;翻身侧卧时分别为(1.6±0.5)分、(3.0±0.7)分。阻滞后5 min、翻身侧卧时的静息与运动状态下NRS评分均较阻滞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可有效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术前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  相似文献   

20.
全内镜I See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内镜I See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采用全内镜I See技术治疗的38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35~79(53.45±12.56)岁;手术节段L_(3,4) 5例,L_(4,5) 23例,L_5S_1 10例。术后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Macnab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术后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时间55~130(86.0±17.5) min,术中出血量10~50 (17±6) ml,住院时间3~7 d,平均4.6 d。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前与术后3d,3、1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优15例,良19例,可4例。结论:全内镜I See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