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上消化道SMTs中,29例(93.5%)完成肿瘤切除,失败的2例均为胃部肿瘤。完成切除的29例患者食管与胃黏膜下肿瘤隧道建立时间分别为(13.76±9.70) min、(32.00±27.35) min, P=0.045;黏膜层与固有肌层SMTs的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17.50±9.06) min、(36.24±15.68) min, P=0.004;肿瘤最大径<2.0 cm与≥2.0 cm的SMTs切除时间分别为(25.78±12.13) min、(39.73±19.23) min, P=0.023。31例STER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例(19.4%),均为胃部肿瘤,肿瘤均来源于固有肌层。结论 上消化道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及肿瘤大小可影响STER的不同手术阶段耗用时间,亦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o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食道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STER治疗的12例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12例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STER治疗,1次性完整切除12例,成功率为100%(12/12)。切除瘤体直径1. 0~4. 3 cm,平均直径(2. 58±1. 89) cm,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87. 25±46. 23) min。术后并发皮下气肿3例(25%),无气胸及纵膈气肿,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迟发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STER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0例,间质瘤2例。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STER技术治疗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肿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治疗的12例经CT及超声内镜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并接受STE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过程,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病灶位于食管,1例病灶位于贲门.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其中11例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因病灶粘连明显,手术难度大,剥离出血多,耗时长,为保证病人安全仅部分切除肿物.病灶长径0.8~5.0 cm,平均2.2 cm,从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240 min,平均107 min.术中1例发生皮下及纵隔气肿、气腹,全组病例均无出血、黏膜层破、气胸等并发症.全组均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1例追加外科手术.11例患者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提示为平滑肌瘤,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1例患者出院后1~3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1例失访.结论 STER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的一种微创、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一次性大块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其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的16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7例食管或贲门固有肌层起源的黏膜下肿瘤(SMT)患者行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9例行POEM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8. 5±20. 6) min;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缓解。7例STER患者手术平均时间(48. 5±18. 0) min;肿瘤完整切除6例(85. 7%),1例因瘤体形态不规则,部分呈外生型生长,少许瘤体腔外残留;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6例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术后1~6个月随访,未见病灶复发及残留。结论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 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 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 年4 月至2016 年12 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 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 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5(1.0~6.0) cm vs. 1.3(0.5~2.0) cm,P=0.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5(11.0~163.0) min vs. 19.5(6.0~56.0) min, P=0.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5(1.0~11.0) min vs. 8.0(2.0~33.0) min, P=0.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14.0~167.0) min vs. 31.5(10.0~88.0) min,P=0.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9% vs. 85.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7% 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 例,纵隔气肿1 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 例,间质瘤14 例。STER组6 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ESE组4 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0~2.0 cm,核分裂像(6~8)个/50 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5 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剔除术(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34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ESE治疗.结果 34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交界6例.32例经一次ESE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转外科开腹切除.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0 cm.病变位于胃体、胃底的28例均为间质瘤,胃底与贲门交界处2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手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术后随访32例,时间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ESE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并能提供准确的病理资料,具有创伤小、肿瘤一次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明确肿物(长径≤12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并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2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4 mm×6 mm~10 mm×12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18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小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STER)治疗贲门旁黏膜下肿瘤及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疗效分析。将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旁黏膜下肿瘤患者84例,均签署该研究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STER组和ESE组,分别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STER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住院日、治疗费用分别为(61.32±32.01)min、(8.11±2.42)d、(2.17±0.34)万元,均优于ESE组(87.63±34.09)min、(10.05±2.84)d、(2.59±0.39)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钛夹数量平均为(5.00±1.37)枚、(4.68±1.2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中出现术中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1例,ESE组中有4例病例出现术中穿孔,3例病例出现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两组比较STE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E组;两组在术后病理多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少数脂肪瘤及神经鞘瘤,两组病理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胃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术中治疗性穿孔,比较内镜闭合术和腹腔镜辅助闭合术疗效,探讨急性穿孔的内镜闭合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超声内镜(EUS)发现的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在内镜下切除ESE/EFR术中发生治疗性穿孔的病例40例,分为腹腔镜修补术组与内镜闭合术组,各20例。结果:ESE及EFR术后病理38例诊断为间质瘤,2例平滑肌瘤。两组在<0.5 cm穿孔手术耗时、医疗费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0.5cm穿孔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全组未出现术后出血,随访5~32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scularis dissection,EMD)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术中穿孔内镜闭术与腹腔镜修补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usal tumors,SMT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人民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SMTs,并接受STE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结果、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纳入56位SMTs患者,其中25例行STER,31例行ESD。STER组瘤体最大径为0.6-2.1cm;ESD组病变最大径为0.5-1.8cm。STER组创面长径为1.6-2.1cm;ESD组创面长径为1.5-3.1cm。STER组手术时间为50-150min,ESD组手术时间为25-80min。两组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STER组发生率为8.0%(2/25);而ESD组出血发生率为16.1%(5/31)。STER组未见穿孔,ESD组4例出现穿孔,其中有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SMTs。STER组有1例发生皮下气肿;ESD组则出现6例。结论 ESD和STER均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与ESD相比,STER可以缩小手术创面长径、降低穿孔率,减少了穿孔所致皮下气肿、气腹、腹膜炎等发生。STER是治疗SMTs患者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非  凌安生  伍平 《安徽医学》2020,41(1):69-71
目的研究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EFR治疗起源于胃底的GIST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病理直径及病理性质,计算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及缝合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72 h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均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病理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 23±0. 76) cm,平均手术时间为(62. 07±15. 28) min,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 00%,钛夹缝合率为100. 00%,术中及术后72 h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F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安全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周娟  骆泉 《北京医学》2018,(6):562-56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6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变直径、部位等术前检查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分析穿孔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平均出血量(36.6±10.5)ml.10例(16.7%)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直径平均(0.7±0.5)cm,其中有6例病变直径1~2 cm,4例病变直径≥2 cm;病灶位于胃底8例、胃体1例、食管1例;7例肿瘤浸润至深固有肌层,3例为浅固有肌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组和未穿孔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和浸润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是GIST的可靠治疗方法,穿孔发生率较低,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进行EFR治疗,评价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8.3~70.6(52.3±4.3)岁。肿瘤位于胃底者25例,胃体者9例。34例固有肌层肿瘤均经EF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无1例转手术治疗。肿瘤直径1.0~5.0 (2.8±1.2)cm;EFR完成时间为50~100 (76.5±18.2)min。气腹患者行腹腔穿刺排气缓解;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3~5 (3.6±0.8) 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除1例胃体后壁瘤体为胰腺组织外,其余33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2例为中度侵袭危险,31例为极低度、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近贲门口病变具有平滑肌分化倾向)。34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EFR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食道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Ⅰ型海博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2例来源于食道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肿瘤直径0.5~3.0 cm。组织学诊断为9例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1例平滑肌肉瘤。没有发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12例患者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复发。免疫组化结果:本组12例CD34为17.4%阳性,CD117为17.4%阳性,Vimentin为73.9%阳性。结论 ESD是治疗食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在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同时还可以完整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全层剥离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197例,均接受ESD或EFR手术,统计治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穿孔率、术后出血率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197例中15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行ESD治疗,均完整剥离病灶,ESD平均手术时间(病灶标记至完整剥离成功)为(24.0±3.6)min;所有ESD病人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无穿孔,均经金属钛夹成功封闭创面。4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与浆膜层紧密粘连,遂行EFR。42例一次完整剥离成功,均经胃镜下金属钛夹及尼龙绳荷包缝合成功封闭创面;1例因瘤体较大,病变粘连、剥离困难,改用外科手术。EFR平均手术时间为(52.0±9.7)min,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主动穿孔。ESD或EFR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平滑肌瘤75例、异位胰腺43例,间质瘤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神经鞘瘤3例、腺肌瘤2例,血管瘤1例、淋巴管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均未复发。结论ESD及EFR技术可以安全完整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提供完整可靠的病理诊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行ESD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25例治疗过程中穿孔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 256例诊断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ESD治疗过程中共有25例发生穿孔,穿孔发生率为9.77%(25/256)。穿孔位置均位于胃底,切除标本直径为0.5~3.56cm,平均(2.37±0.7)cm,病理诊断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9例,操作时间为30~150min,平均(56.34±23.27)min,穿孔后均于内镜术中金属夹闭合创面,共用4~15枚,成功率10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金属夹在ESD穿孔后能有效缝合创面,保证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