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护理干预对飞行人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方法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精神心理护理干预组(A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B组),观察精神心理护理干预对飞行人员消化道症状及精神心理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 A组较B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疗效上有显著差异,精神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精神抑郁评分(HAMD)及焦虑评分(HAMA)。结论精神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精神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冠心病属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着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6例,分为心理干预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比较研究,心理学量表采用SCL-90。结果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是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经心理干预后A组的临床效果较B组明显,SCL-90各因子分A组也较B组下降明显,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属心身疾病,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其治疗必须加以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分析精神心理异常对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NIH—CPSI国际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表对186例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调查,随机选择正常人群100例确立对照组。对两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前列腺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及分布特点;并分析精神症状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偏执等方面。其中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列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心理异常较普遍,并且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有关,临床治疗中应给予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噻奈普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54例)和对照组(B组,54例)。B组仅予以常规治疗+心理干预方案,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噻奈普汀钠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记录其生活质量评估结果。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神经系统专科检查(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等指标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A组患者各指标增幅大于B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噻奈普汀钠片口服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修复,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目的 冠心病属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着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内。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6例,分为心理干预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比较研究,心理学量表采用SCL-90。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是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经心理干预后A组的临床效果较B组明显,SCI-90各因子分A组也较B组下降明显,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冠心病属心身疾病,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其治疗必须加以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和米氮平联合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7例、米氮平组(B组)33例、心理治疗+米氮平组(C组)36例,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维生素B1、米氮平、心理干预+米氮平治疗。全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DS)进行抑郁程度评定,同时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B、C组与A组相比,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而且C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急性期应用心理治疗和米氮平均可改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而联合应用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住院治疗的精神病康复期患者6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2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康复期患者精神症状;采用自制的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评价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SDS、SAS及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2组SDS、SAS及SCL-90评分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护理后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例均明显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χ2=4.16,P0.05)。结论:对精神病康复期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5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 观察组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和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因子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心理护理可改善肝硬化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王继中  苏亚玲 《中国康复》2005,20(2):124-125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选用简明精神病量表筛选出海洛因依赖患者120例,按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等5个因子及其等级(A和B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120例患者焦虑抑郁因子达100%,其中疑病妄想和自责自罪妄想占25%;②思维障碍因子占52.5%,其中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占13.3%;③缺乏活力因子占33.3%,其中情感平淡和交流障碍7.5%;④敌对猜疑因子占17.5%,其中由心境抑郁和敌对情绪影响行为的患者4.2%;⑤激活性因子占2.5%。结论:根据海洛因依赖患者精神症状的特点有必要拟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解除躯体依赖;采用心理等方式治疗顽固妄想,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戒断依赖,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无抑郁组(A组)和抑郁组(B组),两组各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1组和B1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A2组和B2组)各60例。对比各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A2组患者比A1组、B2组比B1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5);且A2与B2组相比,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后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2组A1组B1组,A2组B2组B1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无抑郁组高;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但是无抑郁组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盲人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选择湛江地区2个社区的盲人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社区的盲人抑郁患者作为心理护理组(A组),另一个社区的盲人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A组的盲人抑郁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结束后再随访3个月,B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及一般心理护理。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第2版调查两组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以了解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长期影响。结果:6个月时,A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情感职能、活力、心理功能维度分数显著高于B组。结论:心理护理具有提高盲人抑郁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生活质量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0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及44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一般资料、起病形式、诱因、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症起病多受生活事件的影响,抑郁心境伴精神病性症状时,自杀意念和行为及思维迟缓等症状较为突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虽表现有抑郁情绪,但仍有较多患者有与抑郁情绪不相适应的幻觉、妄想性内容。结论两组患者虽应重点防止自杀、冲动,但因病因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心理疏导结合路优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康  郝晋东  李卉  李静 《中国康复》2010,25(2):108-109
目的:观察心理疏导结合路优泰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2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口服路优泰片300mg,每日3次。A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包括心理安慰、日常行为劝导和思维交流等。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时及停止治疗3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ADL评分。结果:治疗3周时,HAMD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P0.05,0.01);与B组比较,A组表现更显著(P0.05)。在停止治疗的3周后A组HAMD评分无反复,B组明显上升;ADL评分与治疗3周时比较2组均仍有上升,A组更明显。结论:心理疏导结合路优泰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ADL,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应用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杜翔  梁松  吴兆芳  陈嘉  姜琨 《中国康复》2015,30(4):265-267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接受心理干预对其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220例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110例,另选取2组患儿对应父母220例,分为父母A组和父母B组各110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父母B组未进行任何干预,父母A组接受心理干预3个月。结果:父母A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七项因子分值在干预前后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0.05),且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恐怖、精神病性二项因子分值高于国内成人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仅对焦虑和抑郁因子分有影响(P<0.05),经济收入对总分、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分都有影响(P<0.05);干预后父母B组护理时间无明显改变,父母A组的游戏、治疗及教育时间均较干预前及父母B组明显增加(P<0.01);2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患儿A组更高于患儿B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将5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中18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A组,34例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B组;随机抽取5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A组P3波潜伏期较B组明显延长,P3波幅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显著改变,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有助于其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11-12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其溶栓治疗后归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接收行溶栓治疗的1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前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组,分为A组(使用他汀类药物,29例)及B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96例),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性出血、颅内出血、死亡发生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发病后90d转归情况(转归良好:0≤Rankin评分≤2分;转归不良:>2分)。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溶栓治疗后归转的影响。结果 A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及使用降压药物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性出血、颅内出血、3月内死亡发生率及90d转归不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其溶栓治疗后归无明显影响,但临床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复发性CA患者84例(A纽)和正常对照组80例(B组),比较两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A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1)42例和心理干预组(A2)4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A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B组(P〈0.05),CD8+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B组(P〈0.05);心理干预治疗可使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恢复,治愈率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复发性CA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细胞免疫缺陷,心理于预治疗可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8例,均按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及增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A组更显著;Lindmark手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的依从性和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配合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理社会因素对肝癌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特征对肝癌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评定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了68例肝癌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正常健康人7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艾克森个性评定量表中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内外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及支持利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不良的个性特征以及缺乏对社会支持的认识和利用是影响肝癌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从生理护理扩大到心理护理。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引起精神病人情绪变化和行为活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着重要影响。对我院1997~1999年住院10例伴有进食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态心理分析,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消除,促进其正常进食,以保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一、临床资料:本文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65岁,均符合CCMD-2-R精神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