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大鼠乙酸性溃疡性结肠炎(UC)时清除氧自由基(OFR)的特性.方法SASP灌胃治疗大鼠乙酸性UC后,检测肠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评价其炎症指数,并与生理盐水(NS)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SASP组和NS组SOD含量(U/g)分别为7998±3441和6364±2455.SASP组和NS组MDA含量(nmol/g)分别为2156±208、3524±448.NS组和SASP组炎症指数分别为165±519、630±125.SASP组SOD含量显著高于NS组(7998±3441对6364±2455,P<001),SASP组MDA含量明显低于NS组(2156±208对3524±448,P<001).NS组炎症指数明显高于SASP组(165±519对630±125,P<001).结论SASP为氧自由基清除剂,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病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一种溶解胆固醇性胆结石的常用药,现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UDCA对PBC[1,2]、PSC[3]、囊性纤维化合并慢性肝病[4]、某些药物性肝损[5]、各种慢性肝炎[6,7]等确有治疗作用.其在慢性肝病中的治疗机制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现就此作一综述.1 UDCA减轻胆盐毒性众多研究发现,内源性胆盐能致肝损:大鼠食用石胆酸能产生胆汁郁积和肝硬变;鹅脱氧胆酸(CDC)用于治疗胆结石时常致转氨酶升高;在胆瘘大鼠体外肝脏灌注标本中灌以普通胆盐…  相似文献   

3.
转染Bcl-2反义核酸对胃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手术根治为主的胃癌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只有37-7%,对胃癌的化疗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1].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不仅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其抗凋亡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化疗效果[2];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存在多药耐药现象,缘于多种机制,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之有关[3].我们通过pDOR载体将Bcl2反义核酸转染胃癌细胞,观察转导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DDP)、5氟脲嘧啶(5FU)、长春新碱(VCR)的敏感性调变,能否逆转耐药,为胃癌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人…  相似文献   

4.
孙伟  文允镒 《高血压杂志》1997,5(4):258-260
观察从人红细胞中提取的抗高血压因子(AHF)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WKY大鼠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影响。结果SHR和WKY大鼠静息[Ca2+]i无显著差别。KCl(60mmol/L)对SHR的激活显著大于WKY大鼠,AHF(10-4g/ml)可明显抑制由高钾诱导的[Ca2+]i升高,对SHR的抑制程度明显高于WKY大鼠;去甲肾上腺素(NE,0.1mmol/L)对两种大鼠的激活程度无显著差异。AHF(10-4g/mL)也可明显抑制由NE(0.1mmol/L)所诱导的VSMC[Ca2+]i升高,对两种大鼠的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AHF的降压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内[Ca2+]i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毒性肝炎CD44/CD54及Fas/FasL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细胞粘附分子及Fas/FasL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1-6],而国内研究尚较少[7,8].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5例丙型肝炎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和CD54及Fas和FasL的表达进行原位观察,以探讨它们间的关系及在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致肝细胞慢性损伤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自我院肝活检标本,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慢性病毒性(HBsAg,HBcAg,HCVNS5Ag阳性)40例,其中乙型肝炎3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9例(简称慢活肝);慢性迁…  相似文献   

6.
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阐明补脾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溃疡性结肠炎116例,用自拟补脾散30g,加开水150ml混匀后保留灌肠,每晚1次;另5g内服,1~3次/d.疗程1个月,用1~3个疗程.对用乙酸造成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此治疗进行监测,并用柳氮磺吡啶(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进行药效实验及毒理实验.结果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6例,治愈107例(922%),好转9例(78%).对治愈的55例随访6个月~10年.6个月内复发3例(55%),缓解1年以上44例(800%),缓解3年以上34例(618%),缓解5年以上10例(182%).对用乙酸造成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此法治疗,中剂量和大剂量组优于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经毒性实验未见毒性改变.结论补脾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且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025睡前胰岛素/白天吡磺环己脲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NIDDM[英]/ShankML…//Diabetes。-1995,44.-165~172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应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5U8)降糖药物仍然不能满意地控制血糖。即...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淋巴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免疫功能紊乱在UC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1-3],但对发生免疫功能紊乱的基因调控机制以及皮质激素对参与UC免疫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还不了解,由于淋巴细胞凋亡发生异常是导致免疫紊乱和一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4-7],为此,我们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动态分析了调控淋巴细胞凋亡的3个关键性蛋白CD95(Apo-1/Fas),Apo-2-7,Bcl-2在U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中的表达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UC患者34例,…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抗肝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人血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TNF,GMCSF或IFNγ联合DC对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L组(LPAK),D组(LPAK+DC),T1组(LPAK+DC+TNF5000kU/L),T2组(LPAK+DC+TNF500kU/L),G1组(LPAK+DC+GM-CSF500kU/L),G2组(LPAK+DC+GM-CSF100kU/L),I1组(LPAK+DC+IFNγ500kU/L)和I2组(LPAK+DC+IFNγ100kU/L).每组效靶细胞比分别采用5∶1和10∶1两种.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L,D,T2和T1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增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G1和G2组均高于D组(P<001),但G1,G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1,I2组与D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随效靶比增加,各组细胞毒活性均相应增强.结论DC能增强LPAK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细胞毒活性;TNF或GMCSF与DC联用,两者有协同作用;但与IFNγ联用,则无进一步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脱氧胆酸促进肝脏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再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对胆道梗阻肝脏部分切除(PH)后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70%肝部分切除组(N-PH)、胆道梗阻2周70%PH组(BDO-PH)、BDO—PH UDCA治疗组及BDO—PH生理盐水治疗组。观察肝组织学改变,检测70%PH后肝细胞BrdU标记、肝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Met mRNA表达。结果 UDCA治疗能促进胆道梗阻后肝功能好转并减轻肝组织学病变;UDCA治疗组大鼠70%PH后肝内HGF/Met mRNA高峰表达值均高于BDO—PH组(P < 0.05),肝细胞 BrdU高峰标记指数(59.39±10.82)%高于 BDO—PH组肝细胞 BrdU高峰标记指数(36.22±8.37%(t=4.149,P<0.01),而与N-PN组肝细胞BrdU高峰标记指数(68.64±11.2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1.451,P>0.05)。结论 UDCA通过缓解胆道梗阻后肝组织损害并上调70%PH后肝内HGF/Met mRNA表达,从而促进胆道梗阻肝脏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1.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30例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的肾病综合征(NS)患者联合使用了(CsA,5mg·kg-1·d-1)和泼尼松(30mg/d)治疗,并测定了CsA治疗前后病人的血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结果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由治疗前的平均7.67±3.00g/24h降至治疗后第1、2、3个月的4.93±3.64g/24h、3.52±2.94g/24h、2.23±1.60g/24h;血浆白蛋白由治疗前27.3±6.4g/L升至30.9±8.8g/L、34.3±7.6g/L、36.0±7.2g/L;治疗前后血肌酐、BUN、尿酸、CD4/CD8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无明显变化,而治疗2个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血清IL2显著下降。治疗后激素抵抗组NS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分别为22.7%,50.0%和27.3%;在激素依赖组分别为57.1%,429%和0。有5例患者因肝肾功能损害或严重腹泻而停用CsA。结论本研究提示CsA联合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尤其是激素依赖的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病毒治疗肝癌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属副粘病毒Ⅰ型,是一种家禽病毒.有入将其注入原发性肝癌(H22)小鼠腹腔内,发现小鼠腹水消失,肿瘤缩小,存活时间延长,存活率增加[1].国外有学者发现一种特殊的减毒NDV株(73T),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膀胱癌等癌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2].我们的体外实验亦发现NDV可以杀伤人肝癌等癌细胞.我们还将NDV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199610/199901,用NDV治疗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  相似文献   

13.
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近年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与UC肠粘膜损伤机制密切相关[1]。中药结肠宁(JCN)临床治疗UC取得了良好疗效[2],但缺乏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角叉菜胶性实验性UC豚鼠模型,观察了JCN对实验性UC的治疗作用,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健康雄性短毛豚鼠,体重250~300g,由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JCN由党参、柴胡各10g,白术6g,赤芍12g,黄连6g等生药组成,用前制成汤剂,每1ml含生药3.2g。Ⅱ型角…  相似文献   

14.
速避凝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表皮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为糖尿病肾病(DN)早期实质上是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激素对高血糖的综合反应[1]。临床和实验表明:肾小球内皮细胞及基底膜上硫酸肝素糖蛋白(HSPG)成分的耗竭也是DN主要原因之一[2]。本实验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前后糖尿病大鼠肾功能以及肾内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变化,以探讨速避凝对DN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180g(购自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在2%戊巴比妥麻醉下行左肾切除术。术后2周大鼠一般…  相似文献   

15.
血清脯肽酶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脯肽酶(PLD)参与胶原蛋白降解,是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良好指标[1].血清PLD测定已被《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推荐为慢性肝病常规检测项目[2].本文在已报道的基础上[3],进一步评价PLD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昆明小鼠130只,鼠龄8wk~10wk,体质量25g~40g.肝纤维化模型采用间断腹腔注射CCl4建立.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标本在末次注射CCl4后96h进行.根据注射CCl4周数(1,3,6,9,12wk)分5组,每组20只.另30只以生理盐水替代CCl4作正常…  相似文献   

16.
晚近尿白蛋白排泄(UAE)作为糖尿病肾病(DN)重要诊断依据已被公认,但有作者认为其不能更早地提示糖尿病肾损伤[1]。为此我们联合检测血尿内皮素(BET、UET)、UAE和尿肌酥(UCr)及其比值,以探讨对早期DN的诊断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按1985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3组,平均UAE在25mg/L以下为DM Ⅰ组;平均UAE25~199mg/L为DM Ⅱ组;平均UAE在200mg/L以上为DM Ⅲ组。各组病程、年龄和性别都有可比性。55例正常人为实习医…  相似文献   

17.
乳糖化清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了解乳糖化清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LHSAAraAMP)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乙肝患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用LHSAAraAMP25mg/(kg·d),1次/d,治疗10d,观察用药前后(0,5,10及13d)血清中DHBVDNA,DHBsAg,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结果LHSAAraAMP用药后能使血清DHBVDNA水平显著降低,对血清DHBsAg作用相对较缓,治疗过程中未见LHSAAraAMP的毒副反应.结论该药既降低了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的使用剂量,避免了AraAMP的副反应,又能抑制DHBV的复制,在体内达到抗D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克隆病90例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克隆病(Crohn’s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BO)的一种,在欧美较为常见,而东方国家较少见.据统计,1950/1982国内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仅634例[1].本文对我校附属一院1980/1996住院的CD44例和附属孙逸仙医院1959/1996年住院的CD46例,共90例进行分析,并与1950/1992年国内文献报道资料完整的CD944例(国内组)比较[1-10],分析本地区CD临床表现的特点,并寻找与国外该病的差异,提高诊治水平.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90例中经手术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水平及其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67例NIDDM患者用紫外法测定SACE水平。结果NIDDM全组SACE为(339±124)U/L,明显高于正常人[(28.1±5.7)U/L],P>001。其中超出正常范围(395U/L)者18例,占27%;糖尿病肾病(DN)者(30例)SACE更高[(426±10.6)U/L],而无DN者[37例,(269±5.7)U/L]与正常人无异。结论NIDDM患者SACE升高与病程、DN、视网膜病变(DR)、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有关。为临床应用ACE抑制剂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20.
101正常人血浆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对小剂量ACTN的反应[英]DaidohH…//ClinEndocrinol.-1995,43.-311~315临床上在怀疑肾上腺功能减退时,进行标准快速ACTH试验,一次性注射药理剂量(250μg)ACTH-(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