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22例(31侧)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伸指总肌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1条患病正中神经中9条感觉传导未引出反应波、2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3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8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中以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异常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74%)和拇短展肌神经源性改变(5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 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18例,单侧病变42例.60例CTS患者中78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6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74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4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58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35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CTS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析。结果35例41侧CTS电生理检查,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MULD)异常率100%,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85.4%,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29.3%,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占14.6%。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CTS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ULD测定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腕管综合征(CTS)更敏感的电诊断指标,并结合电生理探讨CTS特征性体征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间就诊于本科,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72例(121只腕)行神经传导检测(NCS),记录腕-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腕-食指/环指/小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结果(1)拇短展肌CMAP波幅(mV)低于小指展肌(7.40±3.25v.s.10.74±2.23,t=-9.22、P0.001),环指记录的正中神经SNAP波幅(μV)低于尺神经(9.77±7.46v.s.23.67±9.92,t=-10.70、P0.001);(2)腕-拇短展肌DML延长、腕-食指和腕-环指SCV减慢、?DSL增加,阳性率分别为89.1%(106/119)、79.6%(78/98)、85.1%(57/67)和95.5%(64/67)(χ2=9.66,P=0.022);(3)与阴性者比较,Tinel征阳性者DML(ms)延长更多(5.65±1.62v.s.4.89±1.61,t=2.13、P=0.035),Phalen征阳性者腕-食指SCV减慢更多(35.57±7.49v.s.39.84±7.66,t=-2.39、P=0.019),其余各参数均无差异(P0.05)。结论?DSL诊断CTS最敏感,怀疑CTS时可作为首选的方法;Tinel征和Phalen征不能完全反映CTS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4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48例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神经电生理检查共测定4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83条受累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电位、感觉神经电位及80块拇短展肌肌电图检查。结果本组4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83条受累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以正中神经感觉电位测定异常明显,表现为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环指感觉电位(SNAP)潜伏期(LAT)差值增大75条(94%),感觉电位波幅降低74条(89%),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53条(64%)。而运动电位检测则以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延长明显有37条(45%)。80块拇短展肌的肌电图检查中有28块(35%)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为放松状态出现自发电位且伴募集时电位数量减少。同时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期,4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83条受累正中神经中属于正中神经早期受累47条,中期受累33条,晚期受累3条。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临床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并且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分期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采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5例NMOSD患者(NMOSD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EMG检查。结果 NMOSD组中,10例(66.7%)患者的EMG检查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F波出现率下降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均P0.01),正中神经远/近段潜伏期、胫神经远端潜伏期显著升高(均P0.05),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远/近端波幅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均P0.01),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潜伏期显著升高(P0.01),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波幅显著降低(均P0.01)。NMOSD组H反射潜伏期(26.22±10.10)与正常对照组(24.36±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OSD患者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系统受损。EMG检查主要表现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F波出现率下降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 30例CTS患者共有50条患病神经,其中7条正中神经诱发波形消失,43条正中神经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0例患者的36条正中神经运动末梢潜伏期延长或(和)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9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有去神经电位.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0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电生理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表现与电生理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对腕管综合征较全面的认识。方法对10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0%的患者为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优势手受累为主。典型表现为腕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与感觉异常,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后加重,甩手活动后减轻。神经电生理检测:104例148只手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和波幅、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腕部至中指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等5项指标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3.1%、20.3%、6.1%、92.6%及53.4%。结论CTS的诊断除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外,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CTS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4例(5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分别进行正中、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测。主要参数包括,(1)掌-拇短展肌的末端运动潜伏时(DML)、腕-拇短展肌DML(APB-DML)、腕-掌段运动传导速度(wpMCV),以及腕-食指末端感觉潜伏时(DSL)、感觉传导速度(SCV);(2)腕-小指展肌DML、腕-第二骨间肌DML;(3)腕-环指正中/尺神经末端感觉潜伏时的差值(dDSL);(4)腕-第二蚓状肌DML(2L-DML)及其与腕-第二骨间肌DML的差值(2LI-DML)。根据腕-拇短展肌DML以及腕-食指SCV,将CTS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度组。结果在44例患者56只患手中轻度CTS19肢,中度22肢,重度15肢;其中7例CTS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与对照组相比,3个病例组的APB-DML延长、wpMCV减慢、dDSL增大、2L-DML延长、2LI-DML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轻度组以及中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dDSL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组,2LI-DML诊断的敏感性与APB-DML、wpMCV无差异(P0.05),与dDSL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03,P0.05)。结论第二蚓状肌-骨间肌记录法可有效检出各种程度的CTS,在重度CTS尤其是合并多发性神经病者,则是很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F波检测探讨脑卒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Brunnstrom分期为Ⅳ~Ⅴ期,用肌电/诱发电位仪采集患者双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及正中神经F波相关参数,并对采集的健患侧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侧上肢功能,并分析患侧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神经传导相关参数与患侧上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运动神经传导:①与健侧相比,刺激腕部时患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5)。②与健侧相比,刺激肘部时患侧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潜伏期延长(P0.05)。③与健侧相比,患侧肌皮神经CMAP波幅减低(P0.05)。(2)感觉神经传导:刺激双侧正中神经腕部、肘部时,健患侧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瘫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与患侧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传导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无相关性(P0.05)。(4)脑卒中患者患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较对侧增加(P0.05)。结论脑卒中不仅会导致患侧上肢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改变,同时还会影响运动单位中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故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针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肘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70例76侧经临床及手术证实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及分析.结果 70例76侧肢体,尺神经感觉神经小指到腕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尺神经运动神经肘下5cm到肘上5cm传导速度和波幅、肘下到腕传导速度和波幅等6项指标异常率分别为:42%、47%、78%、79%(包括肘上5cm到肘下5cmMCV)、28%、14%.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为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可靠手段,可早期确诊及准确定位受损部位及损伤程度、判断愈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8例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138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糖尿病病程将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周围神经1669条,异常神经313条(18.75%),下肢异常率(132/530,24.9%)明显高于上肢(59/517,11.4%)(P<0.0001),感觉神经(122/622,19.6%)与运动神经(191/1047,18.2%)受累无差异(P=0.566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运动、感觉神经异常率(24.3%,33%)明显高于病程小于10年组(14.2%,14%)(P<0.001)。病程大于10年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病程小于10年组减慢,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尺神经外所查运动神经近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病程≥10年组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组。结论尽管受检时血糖控制良好,但依然有周围神经电生理异常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上肢,尤以运动神经明显。病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增加神经传导异常率和损伤严重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检查观察穴位电针治疗腕管综合征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腕管综合征病人2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测定。结果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MNA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有效,神经传导检查可以作为腕管综合征诊断及疗效评价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充分了解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神经传导的特点。方法:对比35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于补钾治疗前后神经传导的远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F波、H反射的变化。结果:10例发作期存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1例发作期存在运动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慢或波幅低,F波、H反射潜伏期正常或延长;补钾治疗至血钾正常后,神经传导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可以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障碍,有感觉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增进对多发性肌炎患者肌电图特点的认识,提高其检查的阳性率。方法对91例多发性肌炎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肌电图异常率为87.9%,肌源性损害者占79.1%,神经源性损害者占8.8%。其中插入电位延长、自发电位的阳性率分别为6%和52%,肱二头肌出现率较高,外展拇短肌出现率最低(p<0.05);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缩短的阳性率为71%,胫前肌出现率最高,外展拇短肌最低(p<0.05);MUP波幅降低的阳性率较低,仅为7%;多相波增多的阳性率为29%,胫前肌出现率最高,股四头肌最低(p<0.05);重收缩时波形异常的阳性率为26%,以股四头肌出现率最高;重收缩时峰值电压降低的阳性率为31%,胫前肌出现率最高,外展拇短肌最低(均p<0.05)。5例患者EMG呈神经源性损害,1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正常组、肌源性损害组及神经源性损害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无明显差异。结论 EMG对多发性肌炎诊断的阳性率为87.9%,其中以MUP时限缩短出现率最高为71%,其次为自发电位为52%。EMG异常最多见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件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受累神经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900例2型糖尿病并发DPN患者进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受累神经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感觉神经异常率为89.3%;包括65.2%(587例)的正中神经、38.9%(350例)的尺神经、89.3%(804例)的腓浅神经、60.4%(544例)的腓肠神经及29.6%(64例)的胫后神经异常.运动神经异常率为34.5%;包括32.1%(289例)的正中神经、28.7%(258例)的腓总神经、22.7%(49例)的胫神经异常.感觉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运动神经异常率(P<0.01);下肢感觉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P<0.01).结论 DPN患者受累的感觉神经以腓浅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最普遍,受累的运动神经以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检查。结果 30例患者中,8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未引出动作电位,其余均有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8条伴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26块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和(或)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结论肌电图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有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F波和神经传导改变的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F波,后者的测定包括潜伏期和/或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分析了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F波出现率与肌力的关系.结果在91例ALS患者中,仅有3例SCV异常;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后神经DML延长者分别占16.7%、13.8%、7.1%,CMAP波幅下降者分别占50.0%、44.6%、28.6%;5.0%患者F波传导速度异常,48例患者F波出现率下降,其中19例出现率为0.肌力下降者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改变明显.结论ALS患者可出现DML延长和CMAP波幅降低,二者比较后者的改变更显著;F波传导速度相对正常而出现率下降明显;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的异常与肌力明显相关(P均<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协助鉴别肯尼迪病(KD)和进行性肌萎缩(PMA).方法 收集13例KD和12例PMA患者,对两组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常规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同侧肢体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记录)和尺神经(小指展肌记录)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比值在KD组和PMA组分别为1.11±0.40、0.57±0.29(t=4.760,P=0.000).6例KD患者感觉神经传导测定显示波幅下降,传导速度正常.PMA患者感觉传导测定均正常.单纤维肌电图检测可见,KD组和PMA组平均颤抖(jitter)分别为(56.3±24.2)、(97.1±35.3)μs(t=2.696,P=0.015),阻滞百分比中位数(M_(50))分别为0、32.5%(Z=3.168,P=0.002).两组肌电图检查均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KD和PMA进行鉴别时,如运动传导显示正中神经CMAP波幅大于尺神经波幅,感觉神经传导波幅下降,单纤维肌电图颤抖相对正常,可以支持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测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27例CTS患者,进行传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环指正中-尺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差值(环指正中-尺神经⊿DSL)等电生理检测;同时通过高频线阵探头检测腕横韧带厚度(TTCL)、正中神经横截面积(SCA)、左右径和前后径,计算扁平率(FR)。对比分析高频超声指标与电生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高频超声检测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MCV、SCV以及环指正中-尺神经⊿DSL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34.88%、88.89%和92.59%,其中左右MCV和SCV两组间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7,P0.001;χ~2=13.72,P0.001)。TTCL、正中神经SCA及FR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87.04%、12.96%、48.15%,其中左右侧TTCL检测与SCA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P0.001;χ~2=43.20,P0.001);左右侧TTCL检测和FR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P=0.001;χ~2=7.48,P=0.006);左右侧TTCL检测和SCV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64,P=0.685;χ~2=0.000,P=1.000)。TTCL曲线下面积为0.750,曲线下面积与机会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TTCL诊断C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TTCL检测和SCV检测阳性诊断率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频超声检测TTCL可作为CTS诊断的一个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