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杏制剂对血管性痴呆疾病防治作用。方法试验分为对照组及银杏叶制剂治疗组,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分别进行MMSE评分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6个月NIHSS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银杏制剂治疗组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3个月MMSE评分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6个月后MMSE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杏叶制剂具有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回顾血管性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性,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性痴呆到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性,指出寻找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认知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一个要素,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在觉醒状态下始终存在的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等.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681-68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类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综合征,但目前越来越认识到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皮质下白质缺血、小血管疾病和腔隙性梗死也能引起痴呆或认知损害,甚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也可引起认知损害进而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与单纯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其认知功能影响来为临床治疗选择提高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各项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者1例,不良反应率为2.5%略低于对照组2例,5.0%,P0.05。结论相比单纯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来说,应用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轻度血管性痴呆 (VaD)患者的认知特征。方法 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NINDS AIREN)编制的VaD诊断标准的 31例患者 ,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匹配的卒中后非痴呆患者和正常老人(各 31例 )均完成智能、记忆、语言、注意、结构、计算及执行功能的 16种神经心理测验。结果 VaD患者的认知损害是全面性的 ,最为显著的是总体智力、回忆策略、视觉空间能力及筹划执行功能指标 ,反映其额叶和皮质下功能损害。结论 VaD患者脑部额叶和皮质下功能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干预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ND)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状况,探讨早期的护理与干预对V-CN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5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进行相关性饮食起居调护、病前调护、心理护理、促进维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锻炼等早期护理与干预,选择50例未予早期护理与干预的V-CND...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1].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VaD)在临床上定义为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获得性智力损害[1]。普遍认为,血管性病变是造成痴呆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2]。VaD的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早期功能缺陷呈斑片状分布,有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学者将VaD分为以下几种病理类型[1]:(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2)单发性梗死性痴呆;(3)小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4)低灌注性痴呆;(5)出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概念进展很快,但其内涵和诊断标准仍然混乱。在其发展过程中,VD与神经梅毒、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相混淆,目前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2位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715-717
随着痴呆研究的深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1]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学者主张用VCI代替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2]。脑血管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不同联络纤维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整性差异及与神经心理学量表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纵束和胼胝体膝部的FA值显著下降及ADC值显著升高;(2)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3)双侧海马区、双侧扣带束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不同脑区的弥散张量参数变化特点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音乐治疗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痴呆患者,随机抽取我院2个老年病房,每个病房按纳入标准各抽取25例痴呆患者,以病房为单位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音乐治疗,形式为主动音乐治疗联合被动音乐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 MMSE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2周音乐治疗,研究组即刻回忆、延迟回忆和语言因子评分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仅语言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式音乐治疗对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记忆及言语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特性。方法以非认知功能障碍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进行19通道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按键的正误,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反应时间(F=54.18,P<0.001)和按键正确率(F=40.23,P<0.001)较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绩效反应时间[(325.16±69.39)ms]、正确率[(97.5±1.6)%]优于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384.58±76.25)ms,(88.2±8.9)%]和血管性痴呆组[(472.65±89.30)ms,(57.8±7.8)%],后2组行为绩效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ERP提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P300、N4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3组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N400成分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早期识别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型(VCI-ND)患者外周血炎性标记物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VCI-ND患者44例为VCI-ND组,另选择认知功能正常者24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浊度法及血液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患者CD64指数和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CD64指数、IL-6、CRP及中性粒细胞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L-6水平增高是VCI-ND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反应参与VCI-ND的病理过程,IL-6可能是VCI-ND早期的血清炎性标记物,IL-6水平与认知功能程度下降相关,但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节律变化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09—2013-05经过认知功能障碍量表确定后的110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分别为单纯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对照组)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组(观察组),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MoCA量表等测评,并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组分成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观察总体认知功能和认知阈情况。结果对照组非杓型发生率23.64%,杓型发生率50.9%,血压变异率为8.92±2.36;观察组非杓型发生率56.36%,杓型发生率18.18%,血压变异率为7.81±1.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和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在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和超杓型和反杓型在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SBP、NSBP分别为(123±3.13)mmHg、(107±4.15)mmHg,观察组DSBP、NSBP分别为(145±4.72)mmHg、(121±3.14)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变化能明显影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注意影响上,以非杓型血压节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治疗4周)和药物组(尼莫通,30mg,3次/d,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P300等监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MMSE、HDS、ADL评分和P300监测均显示2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电针智三针可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行为能力,疗效优于尼莫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分析53例AD患者(AD组)及49例VD患者(VD组)近1个月精神行为症状及发生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和画钟测验(CDT)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AD组攻击行为、行为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VD组(P均0.05);AD组MMSE中记忆、言语能力评分显著低于VD组,注意力评分显著高于VD组(P均0.05);AD组WHO-UCLA AVLT中延时记忆、长时记忆评分显著低于VD组(P均0.05);两组间CD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患者较VD患者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及行为紊乱,认知功能损害以记忆、言语能力下降更重;VD患者较多出现抑郁症状,注意力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