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MRI与MRV资料。磁共振均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以及液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并全部行二维时间飞跃法静脉成像(2d-TOF MRV)检查。结果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累及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为不同信号的血栓所阻断。MRV则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的狭窄、中断以及属支的迂曲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能无创性的同时显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脑挫裂伤,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MR征象及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方法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2~51岁,全部经常规MRI及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全部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结果4例患者平扫SE序列均可见静脉窦内正常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出血性脑梗死3例;广泛脑肿胀及脑水肿1例。MR增强可见静脉窦异常低信号或闭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magna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E-MRV)见受累静脉窦腔内血流信号不规则或信号完全消失。结论MRI结合3D-CE-MRA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35例CVST患者的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的直接征象,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静脉窦内低信号三角征(直接征像),磁共振轴位上,静脉窦呈高信号明显强化,而与腔内血栓无强化,类似三角形,MRI平扫表现为T1为等信号、T2等低信号直接征像。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局限性信号缺失、中断。结果本组35例(81.2%)为中青年患者,均行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其中MRI增强扫描中有31例出现"三角征",29例患者MRV呈阳性,5例MRI平扫呈阳性;由此可见,MRI增强扫描"空三角征"的出现率极高,达到88.6%。结论头部MRI、MRV、增强扫描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本研究得出头颅MRI增强扫描+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且其联合扫描是CVST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也是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三种检查联合扫描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栓形成(Cerebral Venour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MRV.DSA)。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以感染、产褥期、口服避孕药为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以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偏瘫、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CT可见条索征、空三角征,脑实质内低、高或混杂密度灶。MRI特征性表现为窦内短T_1、长T_2异常信号,MRV和DSA显示血栓形成之静脉窦闭塞而不显影。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数可找到病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亚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CT、MRI和MRV或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脑静脉和静脉窦有上矢状窦9例,横窦5例,直窦3例,乙状窦2例,大脑大静脉合并大脑内静脉2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11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4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15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9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使用美国AVOTEC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视觉刺激呈现系统,对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常规MRV、MRI检查,比较不同的成像序列对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的显示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MRI)可最直观观察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及其并发症;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可清晰显示出静脉窦内的堵塞情况及血栓的范围,磁共振成像及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静脉窦血栓精确确诊率80%以上。结论 MR是最有效诊断静脉窦血栓的检查方法,诊断精确度高,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结果 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率:3.0T为92.59%(25/27)、1.5T为88.24%(15/17)。正常对照者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11例中双侧横窦显影粗细大致相同5例、右侧横窦较粗5例、左侧横窦较粗1例。结论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于先天性变异无法区分,需结合MRI综合分析。正常人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传统认为右侧横窦可较左侧横窦粗,但根据目前数据也可出现右侧横窦比左侧横窦细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主要是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_2*梯度回波序列。方法收集我院11例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6例皮质静脉血栓,4例静脉窦血栓,1例皮质静脉合并静脉窦血栓),分析其病因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1例CVT女3例,男8例,平均年龄(40±21)岁。头部CT及MRI示不同脑叶出血性梗死、窦汇高密度、横窦束带征、静脉窦高信号等。MRV和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皮质静脉血栓或横窦乙状窦先天发育不良。头部MRI的SWI和T_2*序列示静脉窦血栓或皮质静脉区血栓,2例未发现异常。6例SWI和T_2*序列显示静脉血栓一致。2例SWI和T_2*序列阴性病例通过MRV或DSA诊断。结论 CVT是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头部MRI的SWI像和T_2*序列对于皮质静脉血栓诊断非常重要,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有很大帮助。T_2*和SWI序列可作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相对较少见的类型.1825年Ribes首先报道。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如MRI、MRV及DSA等技术的开展与普及。本病的诊断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手段也不断改进,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也就逐渐增多,迄今已有近700例。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脑静脉血栓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6例脑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病因,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结果26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头痛、视盘水肿、偏瘫、癫痫发作等。10例CT显示3例上矢状窦血栓;16例MRI(SE序列)显示8例脑静脉血栓;12例MRV显示10例脑静脉血栓;26例均做DSA检查予以确诊。确诊后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或溶栓治疗,病情显著缓解,最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结合脑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辅以病因分析能对本病作出准确的诊断;治疗原则应采取抗凝溶栓、病因和对症等多种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4例(87.5%),癫发作8例(50.0%)。9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4/10例(40.0%);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6例(4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5例(100%);DSA显示静脉窦异常2例(100%)。患者均予抗凝和脱水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好转15例,未愈1例。结论: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日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柃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 结论 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5例磁共振检查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2~40岁。病后3~19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便死或出血、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见再通。结果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硬死。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4、31天复查MRI,结果示再通。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感染者予抗生素、激素治疗,5例均治愈。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类累及脑静脉及静脉窦的少见卒 中,临床诊断困难,延误诊断易导致不良预后。神经影像是早期诊断CVT的关键。颅脑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 临床最常用、最敏感的影像诊断技术。颅脑MRI的T1、T2、T2 *序列可发现CVT导致的继发脑实质损害 (间接征象)或静脉部位的血栓信号(直接征象),再进一步通过MRV显示的静脉血栓信号(直接征 象)证实诊断,若仍不能做出诊断,可考虑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以明确诊断。CVT的影像诊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陷阱或误区,掌握一定的脑静脉解剖及变异的知识 对快速准确做出CVT的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的特征以及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常规MRJ、FLAIR、DWI及MRV,统计静脉窦内出现DWI高信号的部位、数量;以溶栓治疗后1~3个月的MRV确定原栓塞静脉窦是否再通;探讨溶栓前静脉窦内血栓T1WI、FLAIR、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中9例出现21个部位的血栓DWI高信号.首诊MRI血栓内有DWI高信号的静脉窦的血管完全再通的几率较低(19.0%),血栓内无DWI高信号的静脉窦冉通率较高(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血栓DWI信号可能与血栓的进展有关,首诊MRI发现静脉窦内血栓DWI呈高信号能预测溶栓治疗1~3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6例DSA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DSA影像表现。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第1周CT检查的阳性比例为9/16,在7~12d阳性为6/10,总阳性为15/26。表现为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MR平扫表现为脑水肿征象,引流区域深、浅静脉迂曲扩张,皮层出血性梗死,其阳性比例为25/26。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表现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阳性占17/18。DSA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限或广泛性静脉窦不显影,局限或广泛的侧枝引流静脉开放。结论CT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有效的、最常用的筛查手段,阳性发现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是有效的诊断、随诊手段,能弥补CT的不足,在阳性检出率、病灶分布方面与DSA有极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