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足跟部受到垂直撞击伤所致.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大部分骨折波及距下关节面,属于关节内骨折。2003年2月~2007年10月,我科行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经跗骨窦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联合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11例(12足),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16~61岁,平均42.3岁。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7足,Ⅲ型4足,IV型1足。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9hler角、Gissane角,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伤后3~6d手术,平均4.5d,均获得随访,时间5~16个月,平均11.4个月。术后无内固定失败、感染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6周。B9hler角由术前平均7.2°提高至术后平均32.3°;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104.3°提高至术后平均131.6°。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1足,可1足。结论跗骨窦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方法,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15%为双侧同时发生,约75%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性损伤,又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产业工人,故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备受临床关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23例2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斯氏针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跟骨结节关节角,采用外侧入路重建跟骨距下关节面,行跟骨钢板内固定.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3足,Ⅲ型12足,Ⅳ型3足.结果 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学会之足踝临床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良率为85.71%.术后发生切口皮肤裂开4足,浅部感染2足.结论 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有效方法,骨折类型的评估,关节面的复位质量,手术时机的选择,移植骨的填充等,对提高疗效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因高处坠落伤,足跟部直接垂直撞击所致。骨折复杂,多累及距下关节,处理较为棘手。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出现切口皮缘坏死不愈合、感染、距下关节炎及远期负重时疼痛等并发症。我科2004—2008年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56例(64足),疗效满意。通过回顾性分析,结合跟骨骨折特点,探讨其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也是较复杂的骨折之一。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多、情况复杂、处理方法多样,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笔者经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综述了各种手术治疗手段的适应证、治疗方法及相关内容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9.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6例(3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4%。结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的方法.经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足骨折,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笔者于2003-2006年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2例, 相似文献
11.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的后足评分系统,对2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1~2年行功能评定,同时测定跟骨手术前后的Bohler角.评估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腓骨肌腱炎、畸型愈合、跟腓撞击征、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OFAS评分标准,平均分为86.2分(65~99分),优14足,良8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78.6%.影像学检查,术前Bohler角-23°~24°,平均4°;术后Bohler角16°~43°,平均24.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并发症:切口表浅感染2足,深部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腓骨肌腱炎1足;创伤性关节炎3足.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通过良好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CT检查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CT测量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关节外变化指标,评价CT对该类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个成人跟骨标本、20个正常健康成人及20个跟骨关节内骨折足的CT图像进行测量获得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距跟角及跟骰角,对以上获得值进行t检验或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1)跟骨高度的测量:正常成人跟骨标本后关节面最高点处高度为(43.07±2.85)mm,跟骨结节最高点处高度为(44.69±3.67)mm;正常成人健康足CT冠状面图像的结果分别为(42.84±1.66)mm、(43.40±3.01)mm,对以上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足CT冠状面图像的结果分别为(34.76±3.24)mm、(40.41±3.69)mm,与前两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跟骨宽度测量:正常成人跟骨标本载距突后缘处跟骨宽度为(30.53±2.06)mm,跟骨结节最宽处的宽度为(33.57±2.17)mm;正常成人健康足CT冠状面图像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0.47±2.33)mm、(32.69±2.00)mm,对以上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足CT冠状面图像的结果分别为(45.99±4.79)mm、(36.28±2.08)mm,与前两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跟骨内翻角测量:正常成人健康足CT轴面图像的跟骰角为25.56°±0.95°,冠状面图像测得的距跟角为13.33°±0.75°;而对发生跟骨骨折的足进行CT扫描,其测得的结果分别为30.15°±1.62°、22.51°±1.34°.两组相对应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 CT检查是评价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病例的关节外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通过影像学和功能恢复评估切开复位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收集2005~2013年收治的229例跟骨骨折合并关节内压缩型患者病例,其中121例(A组)行切开复位同种异体骨移植结合跟骨接骨板手术治疗,108例(B组)行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治疗。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2年,根据患者术前术后跟骨侧位片和轴位片测量Bohler's角和Gissane's角,同时测量跟骨高度。依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标准(AOFAS)评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A组平均负重时间(平均3.5个月)较B组(平均5.3个月)显著缩短(P0.05),Bohler's角A组较B组显著增加(P0.05)。Gissane's角恢复及跟骨高度A组较B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AOF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增高(P0.05),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B组较A组高(P0.05)。结论术中骨移植不仅有利于患者跟骨Bohler's角度恢复,防止后期跟骨的塌陷和跟骨高度的解剖重建,而且有利于早期负重,但并发症发生率高,两组术后临床功能评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多累及距下关节面,治疗难度大,愈后并发症较多。近十年来,随着CT技术的普及和对跟骨骨折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手术技能,器械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20.
自1996年4月起,我们采用牵引撬拨联合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4例28足,获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0例,女4例;年龄22~72岁,平均32岁。右14例,左6例,双侧4例,共28足。按Essex-Lopresti分类法[1],舌状骨折20足,压缩型骨折8足;术前关节结节角-30°~80°。伤后至复位时间1~9d,平均6d。随访时间3~18个月。1.2 治疗方法1.2.1 复位前准备 除1例合并腓骨开放骨折,在清创、内固定的同时行左跟骨牵引撬拨复位外,其余伤后均立即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制动,外敷冰袋,伤后24h开始足趾主动活动,并予静滴20%甘露醇250ml 地塞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