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澎  李诚  李靖年  吕萍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432-10436
背景: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一类以皮神经血供为其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瓣,皮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支营养其周围的筋膜皮肤。此皮瓣可以用最小的副损伤修复骶部压疮,并且皮瓣有感觉。 目的:拟通过对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进行应用解剖学分析,为臀上皮神经筋膜移植皮瓣及其旋转点的精确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解剖学实验,于2006-03/05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及大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取31侧用红色乳胶灌注、经甲醛固定的中国成人人体臀部标本。 方法:解剖成人人体臀部标本臀上动脉的肌皮穿支并测量其外径,解剖臀上皮神经和第4腰动脉后支观察其在深筋膜穿出点的位置,测量臀上皮神经中支的长度及第4腰动脉后支的外径。 主要观察指标:臀上皮神经筋膜移植皮瓣的解剖学数据。 结果:臀上皮神经中支长度(15.1±1.4)cm(n=31)。臀上皮神经中支支配区有效长度(13.3±1.5)cm(n=31)。臀上皮神经、第4腰动脉后支出肌点距髂嵴上缘距离(8.5±1.1)mm(n=31)。臀上皮神经、第4腰动脉后支出肌点距后正中线距离(7.1±1.6)cm(n=31)。第4腰动脉后支外径(1.0±0.3)mm(n=31)。臀上动脉上支的肌皮穿支外径:第1支(0.52±0.22)mm(n=15),第2支(0.42±0.18)mm(n=10)。 结论: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的旋转点设计应距后正中线(7.1±1.6) cm,距髂嵴上缘(8.5±1.1) mm。臀上皮神经筋膜皮瓣宜以长度(13.3±1.5) cm,蒂部宽度3.5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153例患者临床诊断总结和治疗结果 分析. 结果 保守治疗153例,症状均获缓解或消失.结论 本病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诊断,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临床疑诊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共23例,分析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特点.结果:所有患者虽然临床发病过程、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23例肌电图都有异常:重点检查食指固有伸肌、伸指总肌及尺侧伸腕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EP、NCS、SSR、F波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01—2015-12我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并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根据是否患病分为糖尿病组(n=80)和对照组(n=80)。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联合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NCS、腓总神经、胫后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检查,及上下肢SEP、SSR检查、胫后神经和正中神经F波检查。结果糖尿病组NCS检查总异常率为74.6%,其中感觉神经异常比例较运动神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电生理检查F波总异常率为57.2%,其中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者的F波异常率相对降低为50.6%。在糖尿病组中,其SEP近端周围神经电位总异常率为70.1%,而在上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结果为正常范围的患者中,其锁骨上电位并不存在明显异常;在下肢胫后神经感觉传导结果为正常范围内的患者中,其臀点电位异常率为62.6%。糖尿病组SSR总异常率为80.1%,在四肢NCS正常者中,其SSR异常率高达71.8%。糖尿病组应用SEP、NCS、SSR、F波联合检测的总异常率高达90.8%,均显著高于使用单项电生理检查时的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NCS检查是其诊断的一种基本手段,将其与SEP、SSR、F波进行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尺神经肘部卡压和糖尿病尺神经肘部病变手术操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尺神经肘部卡压病人的临床资料,单纯尺神经肘部卡压(单纯卡压组)31例(单侧病变27例,双侧病变4例),糖尿病尺神经肘部病变(糖尿病组)12例(单侧病变2例,双侧病变10例),均行肘部尺神经显微减压术。结果单纯卡压组症状缓解28例,无效3例。缓解率90.3%;糖尿病组症状缓解11例,无效1例,缓解率91.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纯尺神经肘部卡压手术操作重点是解除机械性卡压,将尺神经从周围的瘢痕组织中游离出来。糖尿病尺神经肘部病变手术操作重点是清除肘管内外渗出物.游离肘部尺神经与周围组织间的黏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臂丛上干卡压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臂丛上干卡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表现为一侧上肢桡侧感觉障碍,13例合并同侧肩背部或胸部感觉异常;所有患者病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中下1/3处均有明显压痛,并放散到患侧上肢、肩背或胸部;55.6%(15/27)患者患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时疼痛加重。25.9%(7/27)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低,7.4%(2/27)患者大鱼际肌运动单位电位异常。27例患者颈椎X线片检查未见相关的责任病灶。局部封闭并理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85.2%(23/27),4例(14.8%)无效的患者病程较长。结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或中下1/3交界点压痛并放散到受累的上肢、背部或胸部是臂丛上干卡压症的临床特征;压痛点局部封闭不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在诊治桡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臂桡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B超和肌电图诊断上臂桡神经,比较B超和肌电图诊断结果,根据B超诊断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并将术后证实结果与B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超影像显示患者侧桡神经直径和横截面积明显高于健康侧桡神经直径和横截面积,同时B超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相同。结论采用B超检查上臂桡神经卡压综合征,能正确定位卡压部位、显示卡压原因,为上臂桡神经的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确诊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取旋后肌腱弓切开减压术和变形桡神经段切除、断端显微修复缝合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3~5个月随访,22例患者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正常。切开旋后肌腱弓减压的3例患者中,1例患者手功能恢复不满意,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即应手术治疗,术后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1-2015-10手术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神经卡压的病因、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38例均随访6~18个月,30例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8例恢复效果欠佳,再次行肌腱转位术治疗,伸指功能恢复理想。结论旋后肌浅层Frohse腱膜弓、旋后肌肌管,骨间后神经周围腱鞘囊肿等压迫是引起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期手术探查、松解治疗骨后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方法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01-2014-09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41例。保守治疗19例,包括石膏或制具固定、按摩推拿、针灸等促神经恢复药物等和肌力训练。2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传统手术治疗15例,显微手术治疗7例,在探查原因后做出适当的处理,如松解紧张的筋膜、肌腱,刮除骨痂,将腓总神经从卡压处松解,并仔细观察神经受损程度,对于一些神经增粗、变细、外膜增厚、神经表面毛细血管消失或模糊者切开神经外膜。结果 41例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54±2.54)个月。保守治疗疼痛有效率为89.47%,传统手术组为86.67%,微创手术组为100.0%。3组优良率未见明显差异,选择哪种方式实施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结论对于症状相对较轻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给予保守治疗有显著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恢复良好,而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副损伤,简便易行。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对治疗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的上肢神经卡压症状之一,其中尺神经卡压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其发病率仅次于正中神经腕部卡压[2]。肘管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手部肌肉萎缩,尺神经支配区域皮肤麻木感觉异常及尺侧肌肉无力。如果神经卡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松解,会导致患肢不可逆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50例正常人肌电图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确诊为临床或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的共41例(78.8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NCV)及波幅(AM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神经传导速度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负相关.观察组中合并正中神经腕管卡压者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由于糖代谢异常而受损的周围神经在肢体生理解剖狭窄处受卡压在DP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对神经进行松解减压,使肢体末端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为DPN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本文就DPN的外科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CuTS)术前评估、术式选择、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0例CuTS患者,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神经行尺神经显微松解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前4周病侧组和健侧组尺神经行MR检测对照,术前、术后病侧组尺神经MR检测指标对照。结果 MR显示受累神经肿胀、增粗,信号减低,神经内线状结构消失,肿胀部位(内上髁沟、穿尺侧腕屈肌处)明显受到旋前圆肌、指浅屈肌、肘管、屈肌总腱等组织卡压;神经横截面积(CSA)相比较于健侧差异显著;术前、术后对照:MR尺神经检测结果提示神经卡压明显缓解。结论 MR能够从形态学角度提供神经卡压程度、部位等信息,同时可以清晰显示卡压神经周围解剖,适用于辅助术前评估,指导手术操作,评价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上肢易卡压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探讨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择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8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105例),2组患者同时采用糖尿病饮食、运动及降糖等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加用口服甲钴胺1000 μ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患者均连续应用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电位(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及远端潜伏期(DML)等指标变化.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远端DML缩短、SCV增快、SNAP波幅增加,尺神经肘上下段MCV、SCV均较治疗前增快且SNAP波幅增高;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易卡压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评价DPN疗效的敏感指标,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对于DPN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76例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温度觉、振动觉异常率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结论定量感觉检查较常规神经导检测有高的诊断敏感性,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神经电生理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早期诊断及其神经减压手术时机、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0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神经进行显微松解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1.5年进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功能(QST)、神经感觉传导速度(NCV)检测,并在相应时间节点采用同样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DPN患者高频超声显示受累神经肿胀、增粗,内部回声减低,神经内线状结构消失,神经前后径(D1)和横径(D2),横断面积(CSA)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V阳性检测率为74.9%,QST阳性检测率为9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早期诊断QST较NCV更为敏感.NCV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冷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热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振动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NCV与冷感觉阈值呈正相关;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呈负相关.术前TCSS评分19分者术后75%改善至10~13分(P<0.01).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从形态学角度提供神经卡压程度、部位等信息.QST检测适用于DPN的早期诊断,QST异常是实施下肢神经减压术的适应证.QST与NCV两者联合使用对把握手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NCV、QST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神经传导、F波及皮肤交感反应)检查对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50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糖尿病前期患者又分为糖耐量异常及空腹血糖受损组,分别为55例及45例; 对上述对象进行四肢神经传导(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F波、皮肤交感反应(Skin sympathetic response,SSR)检查。结果(1)糖耐量异常组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ve potential,SNAP)、胫后和腓总神经SNAP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空腹血糖受损组,空腹血糖受损组腓总神经SNAP、胫后神经SC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2)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异常组上肢及下肢SSR波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糖耐量异常组下肢SSR波幅低于空腹血糖受损组(P均<0.05);(3)糖耐量异常组F波、感觉神经NCS,SSR异常的比例多于正常对照组,空腹血糖受损组SSR异常比例多于正常对照组,糖耐量异常组感觉神经NCS异常的比例多于空腹血糖受损组(P均<0.05)。结论 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周围有髓鞘大感觉神经纤维及无髓鞘小神经纤维损害,其中糖耐量异常患者周围神经损害重于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电生理检查以感觉神经NCS及SSR异常为主,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利于其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138例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138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糖尿病病程将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周围神经1669条,异常神经313条(18.75%),下肢异常率(132/530,24.9%)明显高于上肢(59/517,11.4%)(P<0.0001),感觉神经(122/622,19.6%)与运动神经(191/1047,18.2%)受累无差异(P=0.566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运动、感觉神经异常率(24.3%,33%)明显高于病程小于10年组(14.2%,14%)(P<0.001)。病程大于10年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病程小于10年组减慢,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尺神经外所查运动神经近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病程≥10年组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组。结论尽管受检时血糖控制良好,但依然有周围神经电生理异常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上肢,尤以运动神经明显。病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增加神经传导异常率和损伤严重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