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在颅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2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2.0μ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分别在麻醉前(T1)和手术中(T2)各取血8ml,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糖、血管紧张素I(AngI)。记录各组药物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术中血糖及AngI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组药物用量及停药到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颅脑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反馈控制变量,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行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各22例。闭环组设定反馈值为BIS=50,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2.0μg/mL.舒芬太尼恒速持续静脉输注。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即时、插管后3min、切皮、锯颅骨、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h、缝皮等时间点的MAP、CVP、HR、HRV、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3min、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h等时间点MAP下降较闭环组明显(P〈0.05),HRV变化幅度也大于闭环组(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以BIS为反馈值,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术中患者麻醉深度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纤支镜肺泡灌洗对吸入性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实行纤支镜肺泡灌洗组(51例)与综合治疗组(35例)患者呼吸频率、体温、白细胞、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预后指标。结果治疗组呼吸频率恢复正常、体温、白细胞及动脉血氧分压升高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有效率和预后优于对照组,肺部阴影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行纤支镜肺泡灌洗能有效改善老年脑血管疾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是一项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全麻与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颅骨钻孔引流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B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2组均静脉推注咪达唑仑,分别采用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监测数据个体化地调整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迅速苏醒,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 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 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全麻先心病术患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01—2012-03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的速度让BIS值保持在45±5水平,对照组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每小时2~3mg/kg)。记录2组患者静脉通路开放时(T0)、(HR)以及中心静脉压(CVP)和患者CPB的时间、主动脉阻断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的时间。结果 2组患者各时点HR、MAP、CVP、CPB、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采用BIS监控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的时间,有效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唤醒开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需行脑功能区手术病人随机等分为监测组与非监测组,监测组病人监测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非监测组不进行Narcotrend监测。麻醉方法均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监测组至NI≤46、非监测组当病人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术中监测组维持NI≤46,非监测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浓度维持麻醉。处理硬脑膜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开始减量,病人呼唤睁眼后,拔出喉罩。记录置入喉罩时和唤醒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置入喉罩前1min、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监测组NI及减浅麻醉至呼唤睁眼时间,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监测组诱导所需丙泊酚浓度小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唤醒时间(10.3±3.0)min明显短于非监测组(14.6±3.0)min,P〈0.01。置入喉罩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NI与丙泊酚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唤醒开颅时,在Narcotrend指导下,可以显著降低丙泊酚所需靶浓度,增加唤醒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分在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东莞市企石医院ICU收治的52例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入院后第24、72 h进行BIS值监测,同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进行检测; 按照患者预后(3个月时)的情况分为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对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各个监测值进行比较,对3组间同一监测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BIS值、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关联性进行判断; 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评估BIS能否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指标。结果 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分别为67.5±14.2,53.9±16.5,35.2±23.6,入院后第72 h BIS值分别为68.3±12.3,52.2±19.7,32.0±17.5;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高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无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BIS值都低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低于清醒组(P<0.05)。3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49±7.29)、(23.26±6.67)、(27.35±5.86)分; 3组入院后第72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23±6.23)、(25.12±5.23)、(29.67±4.25)分;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高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低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不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高于清醒组(P<0.05)。入院后第24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15±1.89)、(5.69±1.63)、(3.56±0.89)分; 入院后第72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24±1.16)、(5.58±1.71)、(3.42±1.02)分;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GCS评分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高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不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GCS 评分低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低于清醒组(P<0.05)。BIS值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BIS值和GCS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355,P=0.006),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373,P=0.016)。3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不管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与意识障碍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 意识障碍组与清醒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BI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都是最大的。结论 急性脑损伤患者的BIS值和患者昏迷程度呈正相关,BIS值可以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脑出血术后患者镇静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5—2014‐02我院脑出血手术患者56例,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法进行镇静,检测BIS及Ce值与Ramsay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镇静的加深,Ramsay评分逐渐增高,Ce值逐渐增加,而BIS逐渐下降。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脑出血术后患者镇静中可有效检测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指导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的量化管理。方法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精神症状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监测给药组(BIS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BIS组通过BIS监测将监测数值维持在70~85条件下调节镇静药咪达唑仑的用量,对照组则根据患者临床一般状况和医生临床经验调节咪达唑仑的用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BIS值、Ramsay评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给药总剂量、以及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等。结果 随给药时间延长BIS组BIS值、Ramsay评分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幅度高于BIS组,BIS组患者镇静药物持续给药总量较对照组少,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BIS监测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精神症状患者的镇静治疗有量化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