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2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d检测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DA和SOD的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2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丁苯酞组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国家Ⅰ类新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丁苯酞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静滴,1次/d;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g/次,3次/d,疗程2周.治疗结束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亚低温(MHT)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 68 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份如治疗组合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 MHT治疗技术,在治疗前、治疗后 3 d、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在治疗后7 d、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 <0.05),在治疗后 3 d、7 d、14 d治疗组血清 NSE、S-100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 <0.01)。结论 MHT治疗技术可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0.2 g/次,qid,疗程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0例,行急性脑梗死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16d为一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BI)评分变化,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为75.0%,2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可通过降低血清sICAM-1水平,阻止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所导致的微血管阻塞,改善血管的"低灌注"和"不灌注",通过降低血清YKL-40水平而改善斑块的不稳定性,减少脑梗死的再发,通过降低血清S100B蛋白水平,阻止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96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6%)高于对照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d、14d和21d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14d和21d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uE P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75例)按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的规范给予常规治疗;rH u-EPO组(18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 u-EPO 3000IU/次,每周3次,疗程4 w。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和28 d,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和28 d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经rH u-EPO治疗7 d、14 d和28 d后,患者血清NSE和S100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后7 d、14 d和28 d,rH u-EPO组临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 u-EPO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血清NSE和S100B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d,入院首次负荷量阿司匹300 mg、氯吡格雷300mg嚼服,对照组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均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8 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记录2组症状及体征进展的发生率,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症状进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丁苯酞加负荷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阻止梗死的进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在入院第1d、第7 d、第14 d、21 d及28 d进行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第1天第14天及第28天检测肝功、肾功,血凝常规。结果 2组14 d、21 d、28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2组的血凝常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相对安全,对肝、肾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丁苯酞(NBP)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6例,3组均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予依达拉奉静滴、丁苯酞软胶囊口服;B组静滴依达拉奉,方法剂量同上;C组予血栓通静滴,均14 d一疗程,3组在治疗开始、治疗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 A、B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C组,A组低于B组.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有协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3次/d ,疗程14 d。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及治疗14 d C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C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发病在48 h内的4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组19例,脑出血组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1例)血清NSE、S-100B蛋白、MBP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血清NSE、S-100B蛋白、MBP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中重型亚组患者血清NSE、S-100B蛋白、MBP水平较轻型亚组水平高(P<0.05)。结论血清NSE、S-100B蛋白、MB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对早期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有鉴别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04—2011-04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 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通过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判断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 结果 治疗组侧支循环的建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4 d治疗组的NHISS评分显著低 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观察2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神经功能康复,促进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取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00mg/次,口服,3次/d;治疗14d后统计分析血清中hs-CRP、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IMT水平。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hs-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s-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MT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特异性的降低血清中hs-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达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丁苯酞与安慰剂治疗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5-03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mg/次,4次/d;观察2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100mg/次,4次/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00mg/次,4次/d。3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1组治疗2周、4周及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别为(18.76±3.21)分、(11.26±1.84)分及(5.31±1.26)分,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量表评分分别为(64.36±10.37)分、(74.97±7.62)分及(84.23±7.22)分,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4-07收治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线微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7.6±1.8)μg/L、GFAP(0.8±0.4)ng/L、S-100B(0.5±0.1)μg/L较对照组(9.7±2.1)μg/L、(1.3±0.3)ng/L、(0.7±0.2)μg/L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90.32%较对照组72.58%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能降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NSE、GFAP、S-100B表达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对50例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进行动态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CT扫描测定脑梗死体积,随访2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ACI患者血清100b蛋白在入院第1d开始升高,第3d达到峰值,第7d下降,第14、21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第3d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峰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2个月后BI呈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生化指标,并可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