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增谦  赵献光 《山东医药》1994,34(10):10-11
用YAG激光及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膀胱癌94例。56例随访6个月至3年,复发率为28.6%。YAG激光治疗膀胱癌有止血作用好、阻止癌细胞转移等优点,PDT治疗可以杀死肉眼不易见的原位癌或癌前病变,从而预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在初次诊断的患者中约75%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NMIBC )[1]。目前以临床病理因素为基础的EORTC评分系统[2]被广泛用于判断西方国家NMI-BC的复发及进展风险。但是EORTC评分系统并不能完全反映NMIBC 的高度异质性。有研究[3,4]表明, NMIBC 分子标志物的预后预测价值要优于EORTC评分系统。寻找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来早期、精确预测术后复发或进展是当前NMIBC面临的重要挑战。现就NMIBC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与膀胱癌的发病率均呈持续上升状态,已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从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两者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相关联的作用机制,从而对糖尿病患者的膀胱癌发病率及预后产生影响。有些研究认为糖尿病与膀胱癌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但同时有研究结果持不同意见。本文就糖尿病与膀胱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共同危险因素、降糖药物对膀胱癌的作用、糖尿病影响膀胱癌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糖尿病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膀胱癌患者原位新膀胱术(ONB)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膀胱癌患者ONB术后并发UI的患者自身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和肥胖,高龄、女性、糖尿病及肥胖的RC患者ONB术治疗后UI的发生率高.膀胱癌患者ONB术治疗后并发UI手术危险因素包括肠管类型、神经血管束及盆...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的高发肿瘤,在发达国家分别占男性和女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10位,也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膀胱移行上皮癌初诊时为浅表型,多发性和易复发是膀胱癌的特点,其诊断和随访主要靠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前者准确性高,但属于创伤性检查:后者特异性强,但敏感性差,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现就膀胱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涛  陈如  马锋 《山东医药》2013,(40):88-90
膀胱癌是临床上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08年全世界新发膀胱癌386 300例,有150200例死于膀胱癌[1].在男性肿瘤中,膀胱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于第7位和第9位.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和转移性膀胱癌,其中20% ~ 30%的新发病例是MIBC[2].MIBC的治疗以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为主,术后复发率高达30%~45%,5年生存率为45%~66%[3].其中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肺疾患,以及有些患者因畏惧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MIBC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往往会辅以放、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现就MIBC的主要化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膀胱癌侵及前列腺患者和膀胱癌伴偶发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膀胱癌侵及前列腺患者33例,B组为膀胱癌伴偶发前列腺癌患者38例.对两组术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明显缩短(P<0.05).A组14例(42.4%)、B组8例(22.9%)出现肿瘤复发,两组比较P<0.05.B组Gleason评分4~8(4.8±1.6)分,PT1期11例(28.9%),pT2期24例(63.2%),pT3期3例(7.9%),22例(57.8%)无相关临床症状.共随访10~78(48±19)个月,因膀胱癌进展死亡11例,生化复发2例.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癌伴偶发前列腺癌通常无相关临床症状,分化良好,预后较膀胱癌侵及前列腺患者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吉西他滨(GEM)和吡柔比星(THP)交替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9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患者TURBT术后经尿道插管定期交替膀胱灌注GEM和THP,总时限19个月。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时用膀胱镜或CT复查随访。治疗结束后,根据前次检查情况每6个月或12个月时继续复查,连续5年。结果 5年期间局部复发23例,复发率为26.4%(23/87),局部复发+转移4例,复发转移率4.6%(4/87),死亡2例,死亡率2.3%(2/87),死于与本病不相关9例,失访5例。结论 GEM和THP作为表浅性膀胱癌TURBT术后辅助化疗药物,对于改善预后、减少复发转移和降低死亡率疗效确实,且副作用小,可能成为提高术后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是以手术为主,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和转移。因此,分析复发因素以预防复发转移,及时监测复发,及早发现并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1 复民率及复发时间 约半数大肠癌病人在手术后2年之内会有复发和转移。王祥慧等报道复发转移占所有大肠癌病例的1/3,其中局部复发(肠腔内和肠腔外复  相似文献   

11.
杨得安 《山东医药》1994,34(4):39-40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病率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75%~85%的病变局限在膀胱粘膜层,约10%将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现认为,大多数浸润性膀胱癌并非表浅癌逐步发展所致,而是开始发生时即有浸润倾向。本文概述其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癌相关双原发癌(DPC)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进行筛选,分为单纯膀胱癌组、膀胱癌相关DPC组各27例,分析两组发病性别、发病平均年龄、吸烟史、放疗史及静脉化疗史、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常规中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及癌胚抗原(CEA)方面的差异,探讨评估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吸烟史、放疗史、静脉化疗史、SII、NLR、PLR及P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类型、SII、PLR、NLR和PNI对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相关DPC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膀胱癌相关DPC组生存率较单纯膀胱癌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膀胱癌相关DPC的发生与吸烟史、放疗史、静脉化疗史存在正相关;第一原发癌治疗后动态监测SII、NLR、PLR、PNI值变化,有利于评估患者发生DPC的风险;膀胱癌相关DPC患...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35例膀胱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膀胱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率为71.4%(25/3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0%(1/10)(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survivin阳性表达率80%(4/5)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者的70.0%(21/30)(P<0.01);Ⅰ Ⅱ膀胱癌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率65.2%(15/23)显著低于Ⅲ级者的83.3%(10/12)(P<0.05).随临床分级及淋巴结的转移增加,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r=0.521,P<0.05).认为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已在我国开展多年,而针对性暴露等非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指南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均制订了本国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指南,许多医疗机构依据相关指南为暴露者提供药物阻断服务,为非职业暴露预防阻断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文章对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针对非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年生存率美国为84.0%,西欧仅有46.0%〔1〕。诊断水平与治疗措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膀胱癌患者的资料。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随机挑选病例和随访较完整的膀胱癌患者210例,男130例、女80例。年龄39~81(平均54)岁。病理分期中TaN0M070例、T1N0M074  相似文献   

17.
18.
苦参素对膀胱癌T24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苦参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膀胱癌T24细胞,光镜、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0.625-10mg/ml的苦参素对T24细胞的抑制率为13.75-91.03%;T24细胞核质比缩小,形成多个凋亡小体;p53阳性率由76.25%降至25.75%。提示苦参素对T24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下调p5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根治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及术后发生膀胱癌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性上尿路肿瘤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记物Ki-67和P53蛋白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结合传统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标记物,多因素分析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比较发生膀胱癌组和未发生膀胱癌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原发性上尿路肿瘤根治术后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1.3%(13/115),随访7~130个月,平均48.5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患病年龄大于65岁(P=0.040),输尿管下段肿瘤(P=0.008)和Ki-67低表达(P=0.041)可作为膀胱癌出现的预测因素.发生膀胱癌组和未发生膀胱癌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92.1±13.3)个月和(112.8±43.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膀胱肿瘤组和未发生组平均无疾病生存时间为(113.5±4.3)个月和(116.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者高龄,输尿管下段肿瘤和Ki 67低表达是原发性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发生膀胱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术后发生膀胱癌与疾病进展和特异性生存无关,但是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Tcm-BDI-1在荷人膀胱癌裸鼠体内的分布及对肿瘤的导向定位性能。方法用亲和层析法得到单克隆抗体BDI-1,用99Tcm标记BDI-1,并以99Tcm-免疫球蛋白作为对照,进行荷人膀胱癌裸鼠的放射免疫显像。用感兴趣区技术获得全身和肿瘤放射性计数及T/NT。显像24h后处死裸鼠测定体内放射性分布及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结果99Tcm-BDI-1的标记率为(67.3±7.1)%和99Tcm-球蛋白的标记率为(66.4±6.9)%,放化纯度均>90%。荷人膀胱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结果显示,静脉注射99Tcm-BDI-1后肿瘤显影清楚,而99Tcm-球蛋白注射后肿瘤无明显显影。全身和肿瘤的放射性计数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低,注射99Tcm-BDI-1的裸鼠的T/NT随时间增高,而注射99Tcm-球蛋白的裸鼠的T/NT随时间降低。99Tcm-BDI-1注射24h后肿瘤%ID/g为22.7,除肾脏以外,肿瘤与全身其他正常组织有较高的比值(T/NT>5),而99Tcm-球蛋白注射24h后肿瘤%ID/g为0.33,除肾脏以外,肿瘤与全身其他各正常组织的比值均较小(T/NT<5.12)。结论99Tcm-BDI-1显示了良好的免疫活性和良好的肿瘤导向定位的特性,有望成有膀胱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