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4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方法:42例VSD患者在x线透视、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所有患者封堵术术前、术后即刻、3、7 d、直至出院后1,2个月的12导联心电图作连续观察和分析.结果:42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Ⅱ度AVB 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3例.3 d出现IRBBB 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2例、Ⅰ度AVB 4例、Ⅱ度AVB 1例;术后7 d出现IRBBB 4例、CRBBB 3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Ⅲ度AVB 2例.所有AVB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VSD封堵术过程中可能会对房室传导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农药中毒200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6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心电图(ECG)描记,其中200例有改变,现分析如下. ECG资料窦速24例,窦缓87例;窦性心律不齐30例,游走性节律2例;不完全性干扰房室脱节交界性逸搏1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2例,Ⅱ°AVB9例,Ⅲ°AV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24例以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为主诉而入院的24名患儿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所见.患儿男、女各12名,年龄为1~15岁(平均9.4±4.4岁).心电图异常的表现为莫氏Ⅰ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室性早搏7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临床诊断分别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是为冠状动脉畸形.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6岁,以高血压、冠心病诊断住院治疗。入院时心率50次/分,律不齐。心电图示:宾性心律,Ⅱ°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曾多次描记心电图,发现有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房室阻滞。附图(见第104页)为同次记录的V_1导联中3个片段:V_(1-a)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1房室传导阻滞;V_(1-b)示间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1房室传导阻滞;V_(1-c)为间歇性束支,房室传导阻滞。本例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电图时相的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且伴有ST段改变时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为急性心肌梗塞,但急性重症心肌炎亦可有上述改变,现报告2例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29岁,农民,以发烧、乏力1周,加重1天主诉入院。病人既往健康,否认心前区疼痛史。查体:体温39.3℃,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无罗音,心界不大,心律整,心音略低钝,心率136次/分,未闻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心电图: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aVF呈QS形,ST段抬高(见图1)。入院3小时后异常Q波消失,并出现度房室传导阻滞,按急性重症心肌炎处理,给予激素、抗炎、能量合剂等治疗,一周后心电图示度房室导…  相似文献   

6.
右室梗塞心电图表现包括:V_3 R~V_6、R_1~V_5导联ST段抬高,STv_2下降/STavf抬高比值缩小;V_3 R和V_4R导联呈QS或 QR型;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ST段异常:V_4R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ST段抬高≥1mm,反映右室心肌损害>25%、或损害达到右室游离壁外侧缘.诊断右室梗塞敏感性70%,特异性100%.这类患者中,心力哀竭、低血压和尿少人数较多.Braat等等发现,当V_3~V_6 R导联ST段均抬高≥1mm时,诊断右室梗塞敏感性93%,预测准确度93%.急性下壁梗塞时,V_4R导联ST段抬高 1mm判断  相似文献   

7.
不完全性与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心向量图QRS环与相应心电图导联QRS波群改变作对照,寻找鉴别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指标,旨在提高心电图诊断的正确率。 资料和方法 1.病例 98例患者均系我院近年来门诊和住院患者,经常规心电图、Frank导联心向量图检查。(1)确诊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26—67(48.2±7.4)岁。其中冠心病24例、可疑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左前分支阻滞8例。(2)确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一旦发生高度或Ⅲ度AVB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重者如抢救不及,会导致死亡.但发生前常无明显先兆.为了能尽早作出预测,我们从1995年起对73例下壁心梗患者入院时的第一份心电图的Ⅰ、Ⅱ、Ⅲ导联ST段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探讨了以上三个导联ST段变化在预测是否会产生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价值,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2590kHz的高频电能(HFE)仪,经导管选择性消蚀了18只犬房室传导系的不同区域,15只(急性实验8只,慢性实验7只)犬形成了不同的传导阻滞,其中选择消蚀了7只犬的房室结区、6只犬的束支区、2只犬的分支区。有9只犬形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只犬形成Ⅱ度AVB、3只犬形成Ⅰ度AVB、2只犬形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只伴1度AVB)。另3只犬各释放电能13次均未成功。主要并发症为附壁血栓形成。本结果表明HFE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量形式,易控制,消蚀损伤组织范围局限,效果满意,不失为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将近年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0.6%为单支病变(其中6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8.8%为左旋支病变,无单独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占8.8%;合并左旋支病变占14.7%;三支病变占2.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9%,右冠状动脉痉挛2.9%。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91.2%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或合并左旋支、左前降支病变,少数为单独左旋支病变,个别梗死病例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27.7%—39.5%合并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当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ST段抬高、T波直立、无或只有小Q波及高大R波者,大多数在12—28h内恢复正常传导,少数1周内恢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出现病理性Q波之后、T波倒置、ST段抬高已回到等电位线者,持续时间长,仅部分能在48h内恢复正常传导,无论早发或晚发者,均可以在9—10天内恢复正常传导,目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可逆性,与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心肌炎致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以及其心电图变化特点,旨在提高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此类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急性重症心肌炎且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伴房室阻滞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改变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史,并伴胸痛、乏力气短等症状。心电图显示有房室传导阻滞并伴有ST段损伤型抬高,与急性心梗ST段对应性改变不同,本病的ST段变化更广泛,无对应性变化。结论心肌炎致ST段损伤型抬高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变化与急性心梗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故临床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及时准确鉴别诊断本病,提高疾病诊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双束支主干阻滞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引起临床重视。近遇一例,企图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推理性分析、诊断如下。患者女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示aVL导联连续描记,上行前半段表现为2:1AVB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P_8经约0.44s下传心室时产生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58例,了解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的关系.结果 当STⅢ大于STⅡ,87%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而STⅢ小于STⅡ时,69%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只占31%.58例病人中单支血管病变22例(38%),伴胸导联ST改变者6例(27%);多支病变36例(62%),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34例(94%);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Ⅱ/Ⅲ的比值有助于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伴胸导联改变者常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且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转归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行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1428例,分析患者封堵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AVB的时间、持续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 1428例患者中封堵术后发生Ⅲ度AVB 9例(0.6%)。5例患者发生在封堵术后3~5 d,其中1例经激素治疗1 d后恢复正常,另外4例应用激素、临时起搏器治疗1~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发生在封堵术后4 d,经激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无效,外科开胸取伞修补术后即刻心电图恢复正常;2例封堵术后1年余发现Ⅲ度AVB,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AVB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23 d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2、3、6个月复查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年复查发现Ⅲ度AVB,于外科行取伞修补术,术后13 d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Ⅲ度AVB是VSD介入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技术,选择合适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早期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Ⅲ度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或其分支出现的传导阻滞 ,严重时可发展成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易发生心室停搏 ,临床表现为晕厥或阿 -斯综合征 ,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笔者遇见 3例 ,现报道如下。例 1 男性 ,5 3岁。因胸闷、气短 4月 ,加重 1W入院。临床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入院时心电图 (图略 )诊断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ICRBBB)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LAH)。入院次日反复发生阿 -斯综合征 ,期间心电监护发现心室停搏最长R -R间期为 2 8s。选取心电监护描记的其中 2段心电图 (图略 )进行分析。上行示P波规则出现 ,波幅低…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为常见,多为运动诱发或频率依赖性。然而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交替出现,并且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的ST段明显下移,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的ST段未见明显下移的病例较为罕见。表明右束支阻滞可掩盖平板运动试验致左胸导联(V5、V6)或下壁导联(Ⅱ、aVF)的缺血特征性ST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4岁。因间断心前区疼痛1年,频繁发作3天于94年1月13日入院。入院后心电图呈1°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R间期0.24s。此后每日晨4点左右心绞痛发作,均未描下心电图。1月26日下午1时突然心悸、胸闷、出汗,当时描下心电图见图1,Ⅱ、Ⅱa、Ⅱb导联,ST段水平型上移0.3mV,P-R间期逐渐延长,最短0.30s,最长0.42s,之后QRS脱落一次,呈典型文克白周期。立即含硝酸  相似文献   

18.
任珍  王永权 《心脏杂志》2006,18(2):F0003
Ⅳ位相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很少单独出现,常与Ⅲ相传导阻滞相偕出现。作者报告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阵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考虑阻滞部位可能位于左束支),最后导致Ⅲ度AVB。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冠心病。因胸闷,一过性眼前发黑3 d来院就诊。心电图显示P-P间期0.70~0.84 s。窦性频率为71~86次/m in,P-R间期0.24 s。QRS时限为0.12 s,为窦性心律不齐,Ⅰ度AVB,完全性RBBB。心电图显示P-R间期逐渐延长,终于导致P波下传受阻,脱落一组QRS波群,形成典型的文氏现象呈4∶3房室比值传导的Ⅱ度1型AVB。入院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RVMI)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的IWMI 26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右室支近端闭塞作为RVMI的诊断依据,将患者分为IWMI合并RVMI组(93例,RVMI组)和单纯IWMI组(175例,对照组),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描记l8导联心电图,分析两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RVMI组STⅢ↑/STⅡ↑≥1、STV4R↑≥1 mm、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各项指标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WMI时心电图出现STⅢ↑/STⅡ↑≥1、STV4R↑≥1 mm、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高度提示IWMI合并RVMI,可作为诊断RVMI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61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1)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48h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大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Ⅱ导联QRS波振幅明显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暴发性心肌炎组PR间期、QRS间期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延长,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结论:在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中,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宽、QRS波低电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早期心电图表现明显多于非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这些心电图表现对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