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3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平均值做斜视度的矫正。手术方式按远近斜视度来设计:辐辏过强型者行内直肌徙后术;基本型者行内外直肌手术;分开不足型者行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38例中治愈34例占89.5%,4例良好占10.5%,21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戴全矫镜;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按戴镜以及裸眼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以矫正眼位并尽可能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对35例部分词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3.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我科眼肌组 1992年至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 7例 ,男性 49例 ,女性 5 8例 ,年龄 3~ 13岁 ,平均7.8岁 ,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个月 ,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眼及戴镜后其平均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和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时机不同分为A组10例、B组25例和C组17例,A组患者发病1a内手术治疗,B组患者发病1~3a手术治疗,C组患者发病3a以上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6岁儿童术后获得立体感比例(83%)显著高于<3岁儿童(30%)(P<0.05);患者术后立体视觉与患者手术时机存在明显相关性, A组(80%)和B组患者有立体感比例(76%)显著高于C组(41%)(P<0.05);A组(90%)、B组治疗优良率(88%)显著高于C组(71%)(P<0.05)。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应待患儿6岁以后,尽早开展手术治疗,根据斜视度和裸眼视力情况决定手术量。  相似文献   

6.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了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对其立体视恢复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且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率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的立体视的恢复率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部分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从立体视恢复上考虑,当患儿全矫配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度。术中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7.
儿童竞争调节性内斜视117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行双眼内直肌后走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占71.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8.
任兵  罗英  刘世情 《眼科新进展》2001,21(2):102-10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 [1 ] 。我科眼肌组 1992~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7例 ,男 49例 ,女 5 8例 ,年龄 3~13a,平均 7.8a,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0 g· L-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 m o,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25例具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正常AC/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3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接受欠矫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基于远距远视完全矫正所测量的偏差上,而欠矫手术比传统手术标准低20%。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6mo,传统组与欠矫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和91%(成功标准定义为通过近距和远距远视的完全矫正斜视≤8^△)。传统组和欠矫组的手术过矫率分别为54%和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残余内斜视。手术成功率或欠矫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均值、术前眼偏斜量无相关性。 结论:对于具有正常AC/A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欠矫的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成功率较高,过矫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83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远近立体视情况,比较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83例,56例术后获得远立体视,35例术后获得中心凹立体视,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越小,术后获得立体视的可能性越小;手术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率越高,手术年龄越大,立体视恢复越差,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远近立体视觉恢复。  相似文献   

11.
改良内斜视矫正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以[(裸眼视近-裸眼视远)+(戴镜视近-戴镜视远)]×1/2之所得三棱镜度设计行内斜矫正术,术后平均观察2年。结果术后2年,斜视治愈率高达94.23%;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1/2×[(裸眼视近-裸眼视远)+(戴镜视近-戴镜视远)]的斜视角来设计手术,对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效果较好,但要注意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鲁建安  杨薇  文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22-2024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方法:观察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术前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年龄组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前术后三级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3,P=0.000);手术年龄对术后三级视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39;P=0.034);术后P100波潜伏期较术前变短,振幅加大(P潜伏期=0.029;P波振幅=0.037)。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年龄越早,术后出现高级视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5例具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正常AC/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3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接受欠矫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基于远距远视完全矫正所测量的偏差上,而欠矫手术比传统手术标准低20%。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6mo,传统组与欠矫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和91%(成功标准定义为通过近距和远距远视的完全矫正斜视≤8△)。传统组和欠矫组的手术过矫率分别为54%和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残余内斜视。手术成功率或欠矫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均值、术前眼偏斜量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具有正常AC/A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欠矫的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成功率较高,过矫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患儿术前为中度远视,且术前配戴足度镜矫正屈光不正>6mo,非调节部分的斜视度稳定在+20~+35范围内。术中双内直肌后退3~5mm,保留1~2mm缝线调整量,术后第1d根据眼位调整缝线。术后1wk; 1,3,6,12mo随访,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情况。

结果:术后第1d缝线原位眼位即达正位22例,6例过矫,2例欠矫,正位率为73%。经过缝线调整,正位率达到100%。术后1wk; 1,3,6,12mo残余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9±2.8,+4.4±4.3,+3.8±3.6,+2.9±3.5,+2.7±4.1,视远斜视度分别为+5.6±3.2,+4.0±3.1,+3.4±3.4,+2.5±3.4,+2.3±3.9。术后1,6,12mo分别与术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3例(43%),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者23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调整缝线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准确的一次性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有效的减少术后过矫或欠矫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的眼位、屈光度、视力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随机搜集45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随访观察5年,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眼位正位,1例眼位回退。远视屈光度平均减少 2.16D。84只眼弱视,治愈70只眼(83.33%),进步14只眼(16.67%)。获得Ⅲ级双眼单视功能者37例(82.22%),Ⅱ级5例(11.11%),无双眼单视功能3例(6.67%)。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要早治疗、坚持长期戴矫正眼镜,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6.
Factors influencing stereoacuity in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factors that promote binocular sens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RAE) who have successful optical alignment. METHODS: Charts of 64 patients with RAE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Clinical factors examined included onset age of RAE, duration of misalignment, history of misalignment in family members, amblyopia, amblyopia treatment, refractive error, anisometropia, ocular movement disorders, visual acuity level, and the presence of intermittent or constant misalignment after optical correction of the hyperopic refractive error. RESULTS: Thirty-two patients (50%) were able to see test figures on any plates of TNO test and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stereoscopic vision. Intermittent or constant misalignment detected at any visit was found to affect stereoacuity adversely in patients with RAE. INTERPRETATION: Despite successful opitical alignment, as many as 50% of patients with RAE had anomalous binocular sensory function. An intermittent or constant eye misalignment poses a risk for anomalous binocular vision. These finding could promote prompt and appropriate optical correction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or constant eye misalignment on binocular sens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A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Faden术在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矫正中的作用.方法 取12例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AC/A值>7,远近斜视角相差在15△以上,根据斜视度行双内直肌Faden术或双内直肌后退联合Faden术.结果 术后10例患者视远和视近时基本正位,1例视近仍残余<+15△内斜视,l例视远过矫.结论 Faden术可有效矫正非屈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