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退变性滑脱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素清  廖军 《颈腰痛杂志》2001,22(2):143-143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CT扫描价值,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5例退变性滑脱CT结果。结果 前滑脱30例,后滑脱5例;椎间小关节退变35例;椎间盘膨出20例。结论 椎间小关节及椎间退变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复合骨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病椎间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脊柱植骨融合术治疗102例退变性腰椎病患者,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自体骨组(A组,35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33例)、BMP复合骨组(C组,34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Meyerding分级、术前椎间隙高度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不同时间点3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JOA评分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2年。术后6~24个月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C组术后6、12、18、24个月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植骨术后6个月出现融合患者,至24个月A、C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B组于术后12个月出现融合患者,至24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7.88%,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C组JOA评分及改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复合骨在退变性腰椎病手术椎间植骨中与自体骨基本等效,并优于同种异体骨,且移植骨量充足,无需有创取材,具有融合快、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在1955年由Newman首先提出,他记载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所产生具有完整椎弓的椎体的滑动。腰椎退变与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的病变基础是椎间盘,在其退变的基础上,脊椎的关节软骨、关节突及其韧带发生相关的变化,而出现神经根的压迫,腰椎的滑动。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VINCENT  D  PELLEGRINI  JR  BRADKET  A  HEICES  BRIAN  BIXLER  ERIK  B  LEHMAN  CHARLES  M  DAVIS    陈百成 《骨科动态》2006,2(4):198-204
背景:部分学者建议用双极髋关节成形术替代全髋关节置换术来治疗髋退变性关节炎。我们通过对患者至少10年的随访来评价这种手术的效果。方法:我们回顾性随访了在1983至1987年间采用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双极髋关节成形术治疗退变性髋关节炎患者152例(173髋),对其中92例(104髋)术后进行了平均12.2年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在末次随访中用Harris髋关节问卷调查患者疼痛、运动、活动水平和手术满意度。通过髋关节X线检查对双极假体外壳移位情况、骨质溶解和股骨柄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末次随访时有19例(19髋)因假体位置不良而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3髋)因X线片示假体位置欠佳并有临床症状正在等待翻修。12例因骨溶解或继发假体移位的髋关节发生内陷并已经实施或拟实施髋臼翻修术。髋臼重建需要骨移植、大型号的臼杯和(或)重建骨盆环。总的假体位置不良率为21.2%(104髋中有22髋),这22髋中91%(20髋)涉及髋臼病变。初次置换时扩大髋臼可致关节翻修的危险增加6.4倍。在平均12.2年随访中因为假体位置不良而翻修的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4.2%,髋臼假体为80.8%。关节假体存活的69例(81髋)中有17例(24.6%)患侧关节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即使假体位置正常的患者,也有近30%需要按时服用止痛药物。有58髋(包括所有髋关节有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在至少10年以上的随访中接受了放射学检查,其中28髋显示髋臼假体移位。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髋关节炎患者采用双极髋关节成形术会出现高比例不可接受的术后疼痛、假体移位、骨质溶解,甚至须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特别是术中曾扩臼的患者。使用类似传统聚乙烯材料设计的假体术后均有这些症状,我们认为初次治疗髋退变性关节炎不宜使用双极髋关节成形术。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监。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性胸椎管狭窄症,国内胥少汀等〔1〕于1982年就有4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现此病并非少见,但因起病隐匿,多数病例早期未能得到确诊。本文报道我院从1982~1997年收治的12例诊断及治疗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65...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间盘造影曾被认为是有创伤的、颇具争议的检查方法,仅作为腰椎MRI和CT扫描之外的一项补充检查。目前认为:椎间盘造影可以通过激发原有症状模式,根据注入造影剂数量、造影剂显影的范围判断纤维环撕裂程度,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1椎间盘造影的发展历程1929年Schmorl首先将铅丹配成液体注入尸体的椎间盘,然后拍X线片,分别对正常和病变椎间盘进行了研究。瑞典的Lindblom有感于脊髓造影的局限性,于1948年用改良的Schmorl法向髓核内注入碘司特(Diodrast),施行活体椎间盘造影,并注意到在对病变椎间盘造影时能诱发出与发病时同样的…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于锡欣,王健,孙建民,张佐伦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1979年Maluff报告4例,国内青少汀于1982年报告5例[1]。其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多[2~5],但治疗效果不够满意。我院近几年收治3?..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适应症、内固定及融合节段的选择、围手术期等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2005年手术治疗105例退变性下腰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退变性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3~24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8分,术后平均13.6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9%,全组优良率91%.结论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术前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掌握好手术的适应症,合理有效的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可提高融合率,缓解症状,使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问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9例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并同期内固定与植骨融合稳定脊柱。结果 39例平均随访22.9月,根据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良率89.7%。结论 对经保守治疗无效,诊断明确的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摘除突出间盘的同时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稳定脊柱,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随访36例手术治疗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9分法),对36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应积极手术治疗,如果积极处理好并存症,掌握好手术原则,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理变化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因退行性病变因素,造成相邻椎节相互位移并导致该节段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压迫症。方法:报告92例腰椎退变性滑脱伴有神经根压迫,均经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别采用了3种手术方法,其中45例实施病变节段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单纯神经根减压21例;前路植骨融合术26例。结果:84例获随访平均5年6个月,根据Macnab评定法,优良者73例(869%)。研究认为,退变性腰椎滑脱在病理和临床上与因峡部因素的滑脱有明显差别,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特征和侧凸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纳入2013年1月~2018年4月61例合并RA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分为患有DLS者27例(DLS组)和无脊柱畸形患者34例(NDLS组)。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RA相关信息[如Steinbrocker分级、是否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等]、手术相关信息和DLS信息[如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髂嵴连线高度、骨质疏松、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史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Steinbrocker分级用来评价RA活动性,Cobb角反映腰椎侧凸程度,KSS用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平均RA病程为16.8±12...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颈椎失稳的X线观察及诊断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慢性腰痛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秉文 《颈腰痛杂志》2003,24(5):257-261
慢性腰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系指疼痛持续半年以上 ,迁延不愈 ,且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而不能手术或手术无效者。是临床诊疗中最难处理的一组腰背痛 ,由于患者久病 ,对治疗失去耐心 ,且多数对止痛药物有依赖性 ,过去说的“病人腰痛 ,医生头痛”,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类。慢性腰痛所致的伤残仅次于心力衰竭与肿瘤 ,居第 3位[1] 。如何治疗慢性腰痛是对从事经腰痛防治者的挑战 ,慢性腰痛的疾病包括两大类 ,退变性疾病 ,及手术后失败综合征。本文只讨论退变性慢性腰痛。1 退变性慢性腰痛的病理基础退变性慢性腰痛的病理基础主要是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并同期内固定与植骨融合稳定脊柱.结果 39例平均随访22.9月,根据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良率89.7%.结论对经保守治疗无效,诊断明确的退变性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摘除突出间盘的同时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稳定脊柱,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颈椎滑脱由Perlman和Hawes在1951年首次描述,此后很多学者对颈椎滑脱进行了报道和研究。相对于腰椎而言,颈椎滑脱比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创伤性3种。退变性颈椎滑脱是指由于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等结构的退变引起椎间盘和(或)小关节间隙狭窄,相互制约关系丧失而导致的椎体滑移,但不伴有椎弓根的断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随访36例手术治疗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9分法),对36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应积极手术治疗,如果积极处理好并存症,掌握好手术原则,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