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中西医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82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法,比较2组患者腹部手术后下孩子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并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实验组明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止血药物者。结论腹部手术后高危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能够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创伤骨科病人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住院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经皮髂股静脉血栓消融术、静脉溶栓抗凝治疗和足底静脉泵结合华法林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在5~7天内肢体肿胀消退,收到近期良好疗效;远期随访,无再次入院病例。结论创伤骨科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情况.其中左下肢43例,右下肢34例,双下肢21例.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5岁.98例患者术后均经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护理并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结果 75例患者治疗4~7 d,23例患者治疗8~15 d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血栓消失,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的患者,在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整体护理、可以进一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病因特点及预防,从而总结更有效的方法及措施。方法选取150例经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收集患者资料,掌握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原因、临床特点以及预防措施等情况,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为中老年妇女,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5.95%,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患者左下肢血栓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结论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原因为恶性肿瘤,患者左下肢深静脉是极易出现血栓的部位。要高度重视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早期预防,减少患者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而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的了解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根据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才能够减少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能够达到对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减少,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时常会有一些自然灾害或者交通事故易导致下肢骨折,并且会经常伴随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方法: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和预防。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观察能力,及时有效的护理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做好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7.
陈睿  刘东宁 《现代保健》2010,(17):97-98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75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表现.结果 70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3.3%;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肺栓塞出现.结论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至2016年所收治的244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于非血栓组两组,通过对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究该类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本次调研分析,笔者认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存在于自身病史、身体指标、术后护理等方面,且样本组于实验中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由此主治医师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并积极做好事前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9.
骨折手术后常并发深静脉血栓,尤其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下肢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部分患者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引起猝死,本文总结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整体护理经验,并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患病率达30%-50%,我国患病率为26%,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随着社会老龄化、医学技术的提高,高龄大手术病人日益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0年2月~2008年10月间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病人的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对照组沿用传统预防DVT方法,研究组同时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术后3d和术后7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开腹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情况。方法:选择230例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120例和开腹组110例,分别检测术前24h、术后48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值,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及术后发生DVT的情况。结果:术后PT、APTT、TT、FIB及PL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DVT发生率为5.0%,开腹组DVT发生率为9.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后血液粘稠度均增加,两种术式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不同,但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04年4月~2009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足56例患者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体会,对腹主动脉以下狭窄严重伴足部溃疡的患者肢体进行血管搭桥手术。[结果]2例患者在搭桥后1周和1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通过取栓后血流恢复,1例术后3月人工血管血栓形成,膝下血管闭塞,自体大隐静脉不能使用,膝下肢体缺血坏疽,取栓术后再次血栓形成,最后导致截肢;1例在半年后流出道腘动脉闭塞行人工血管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2年肢体良好,但死于膀胱癌。另外一例取栓后未再有血栓形成,但至今足部溃疡仍未痊愈;其他患者在血管搭桥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搭桥后下肢血流明显改善,足部溃疡愈合速度加快。3例患者死亡,分别是由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和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加强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可明显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3154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1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保护下肢静脉等,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结果]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外伤与手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是影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术后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杏 《中国校医》2022,36(5):361-363
目的 探讨基于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科收治的96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均连续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院内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测定两组干预前及出院时下肢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院内DVT发生率为0%、下肢肿胀发生率4.17%,均较对照组的13.33%、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5.583,P<0.05)。出院时,研究组的下肢血流速度为(98.65±7.02)cm/s,较对照组的(72.35±6.44)cm/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89,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较对照组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5)。结论 基于Autar量表的小组护理管理干预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DVT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陈利英  陈恩平  杨静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78-228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交通伤致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4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2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术后72h内疼痛发生率及镇痛药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可以减轻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味骨一方在预防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骨一方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手术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四项指标变化。结果 60例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30%,其中治疗组发生3例DVT,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2例DVT,发生率为6.66%,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术后14d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7例于用药10d后身上出现散在出血点,而治疗组仅1例出现这种现象,两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骨一方具有明显的抗凝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脊柱骨折截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苏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92-193
[目的]对比研究轻密度布比卡因和重密度布比卡应用于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某院因行下肢手术而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使用布比卡因的比重不同分为轻密度组和重密度组,分别向下腔蛛网膜注射轻密度和重密度布比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BCS舒适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综合评价轻密度布比卡因和重密度布比卡因在下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CS舒适度评分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轻密度组患者较重密度组患者有明显优势,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密度布比卡因和重密度布比卡因在下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麻醉时间方面大致相当,但使用轻密度布比卡因较重密度布比卡因在麻醉舒适度和麻醉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及舒适度比较,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味骨一方在预防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骨一方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手术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四项指标变化。结果 60例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30%,其中治疗组发生3例DVT,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2例DVT,发生率为6.66%,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术后14d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APTT和PT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7例于用药10d后身上出现散在出血点,而治疗组仅1例出现这种现象,两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骨一方具有明显的抗凝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脊柱骨折截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