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压力及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A),低O2高CO2组(B),低O2高CO2+川芎嗪组(C),低O2高CO2时间为4周。结果:⑴B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显著高于A组(P<0.01),C组mPAP显著低于B组(P<0.01),3组间平均颈动脉压无显著差异(P>0.05);⑵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C组较B组明显为少。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动脉Ⅰ型胶原含量(平均吸光度值LD)较A组明显为高(P<0.01),C组较B组明显为低(P<0.01),Ⅲ型胶原LD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⑶B组血浆内皮素浓度高于A组,血清NO2-/NO3-低于A组,C组血浆内皮素浓度低于B组,NO2-/NO3-高于B组,P均<0.01。结论:川芎嗪可预防慢性低 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肺动脉管壁胶原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CO对肺动脉高压大鼠NO体系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内源性血红素氧合酶(HO)/一氧化碳(CO)体系对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体系的调节作用, 以探讨一氧化碳对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4周低O2高CO2组, 4周低O2高CO2+血晶素组。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 检测动脉血、肺组织iNOS、cNOS、HO活性, 及CO、NO产生、释放的变化。结果:①低O2高CO2组mPAP、RV/(LV+S)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血晶素组(P<0.01)。②低O2高CO2组全血CO含量、血浆及肺组织匀浆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血晶素组大鼠血CO含量、血浆及肺组织匀浆HO-1活性进一步高于低O2高CO2组(P<0.01)。③低O2高CO2组血浆及肺组织匀浆NO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血晶素组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NO含量均显著高于低O2高CO2组(P<0.01)。④低O2高CO2组血浆及肺组织匀浆iNO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血浆及肺组织匀浆cNOS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血晶素组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iNOS活性均显著高于低O2高CO2组(P<0.01), 血浆及肺组织匀浆cNOS活性与低O2高CO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HO/CO体系对NOS/NO体系具有调控作用, 慢性低O2高CO2情况下, 内源性一氧化碳体系可通过iNOS/NO途径对肺循环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栓素合酶(TXS)和前列环素合酶(PGI2-S)基因表达变化与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周低O2高CO2组。观察两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指数、肺细小动脉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肺细小动脉血栓素合酶和前列环素合酶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低O2高CO2组mPAP、右心指数、血浆及肺匀浆TXB2和6-keto-PGFlα含量、肺动脉管壁TXSmRNA表达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肺动脉管壁PGI2-S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低O2高CO2组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结论:血栓素合酶和前列环素合酶基因表达变化所导致的TXA2和PGI2平衡失调可能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上,采用图像分析、免疫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测定不同缺氧时间(1周、2周、3周)肺细小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含量及肺小血管显微结构。结果:①慢性低O2高CO2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右心室(RV)与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比(RV/LV+S)随缺氧时间延长而增高,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光镜下正常对照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自然弯曲,平滑肌层未见明显增厚,管壁均匀一致,而低O2高CO2组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③免疫杂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发现肺细小动脉MMP-2、MMP-9及其mRNA平均吸光度值,低O2高CO2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低O2高CO2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升高,提示金属蛋白酶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硫氮卓酮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四周低O2高CO2组(B组)和四周低O2高CO2+硫氮卓酮组(C组),采用透射电镜、图像分析、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研究硫氮卓酮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颈动脉平均压(mCAP)及肺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肺动脉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eNOS)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①B组mPAP明显高于A组(P<0.01),C组mPAP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和B组mCAP无明显差异(P>0.05),C组mCAP低于B组(P<0.01);②光镜下,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比值(WA/TA)C组明显低于B组(P<0.01);电镜下,C组大鼠肺细小动脉内皮损伤、中膜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B组;③免疫组化见C组肺细小动脉ceNOS的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1);原位杂交发现C组肺细小动脉ceNOS mRNA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硫氮卓酮可抑制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和肺血管结构重建,肺动脉ceNOS及其基因表达的增加为其重要作用机制,硫氮卓酮可能为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伴高血压或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低O2高CO2时大鼠肺动脉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复制大鼠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1、2、4周组及对照组肺中小动脉sGCα1、β1亚基蛋白的表达, 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肺中小动脉sGCα1亚基mRNA的表达。结果:低O2高CO21、2、4周组肺中小动脉sGCα1、β1亚基蛋白及α1亚基mRNA表达弱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低O2高CO2抑制肺中小动脉sGC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参与肺动脉高压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体系在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4周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组。测定血浆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细小动脉cNOS和iNOS活性,原位杂交法检测其c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肺动脉高压组血浆NO含量、肺细小动脉cNOS活性和cNOS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iNOS活性和iNOS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低O2高CO2时肺动脉NOS活性和NOS mRNA表达的改变引起的NO变化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低O2高CO2对大鼠肺动脉L-精氨酸(L-Arg)转运的影响与L-Arg脂质体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C)、单纯低O2高CO2组(HH)、低O2高CO2加L-Arg组(HL)和低O2高CO2加L-Arg脂质体组(HP)。将肺动脉孵育,测定其对[3H]-L-Arg的摄取率,同时光镜下观察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比值(RV/LV+S)比较:HH组明显高于NC组(P<0.05),HP组明显低于HH组及HL组(P<0.01);HL组与HH组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2)肺动脉薄片对0.005mmol/L、0.01mmol/L、0.02mmol/L、0.05mmol/L、0.1mmol/L和0.2mmol/L[3H]-L-Arg摄取率比较:HH组明显低于NC组,HL组明显高于HH组;HP组显著高于HH组及HL组(P<0.01)。(3)光镜下HH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HP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明显减轻,中膜平滑肌层变薄,管壁较均匀一致。结论: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血管存在L-Arg的转运障碍,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肺血管对L-Arg的跨膜转运,L-Arg脂质体治疗慢性肺动脉高压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小鼠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6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低氧高CO2组,每组8只。低氧高CO2组置于常压低O2高CO2舱内, O2浓度9%~10%,CO2浓度5%~6%,每天8h,每周6 d,共4周。4周后,分离右心室和左心室加室间隔,计算右心肥大指数,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测肺血管结构变化,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肺动脉中IL-6蛋白的表达,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IL-6蛋白浓度;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6 mRNA表达。结果: 低氧高CO2组与对照组相比:(1)右心肥大指数、WT%和WA%显著提高(P<0.01);(2)肺组织中IL-6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3)肺组织中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结论: 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中,小鼠的肺组织IL-6水平升高伴随肺血管壁肌层增厚和管腔狭窄,这可能与小鼠的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环氧酶-2(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低O2高CO2组、慢性低O2高CO2+红花注射液组。用原位杂交、电镜、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肺动脉COX-2基因及蛋白表达、血浆和肺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慢性低O2高CO2组mPAP显著高于正常组,红花注射液组的mPAP显著低于慢性低O2高CO2组,3组间平均颈动脉压(mCAP)无显著差异。②慢性低O2高CO2组与正常对照组组相比血浆和肺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比值显著增高,6-Keto-PGF浓度显著下降;红花注射液组与慢性低O2高CO2组相比血浆和肺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显著下降,6-Keto-PGF显著升高。③光镜下慢性低O2高CO2组与正常组相比,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均显著增高;电镜下显示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细胞增多,肺泡II型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红花注射液组WA/TA和PAMT显著降低;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减轻,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减少,肺泡II型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结构清楚。④红花注射液组与慢性低O2高CO2组相比,COX-2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COX-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动脉COX-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红花注射液减轻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氧化碳体系对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4周低O2高CO2组(B组),4周低O2高CO2+血晶素组(C组)。采用透射电镜、图像分析、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颈动脉平均压(mCAP)、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肺细小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血CO浓度及肺细小动脉HO-1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①B组mPAP、RV/(LV+S)显著高于A组(P<0.01),C组mPAP、RV/(LV+S)明显低于B组(P<0.01),3组间mCA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全血CO浓度B组明显高于A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1)。③光镜下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T/TA)、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C)、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B组显著高于A组(P<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1)。④电镜下B组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面积增大,染色质增多,外膜胶原纤维密集,C组大鼠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外膜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B组。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发现B组I级(直径>200μm)、Ⅱ级(直径50-200μm)、Ⅲ级(直径<50 μm)肺细小动脉HO-1及HO-1mRNA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A组(P均<0.01),C组各级肺细小动脉HO-1及HO-1 mRNA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B组(P均<0.01)。结论:一氧化碳体系表达增强可抑制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肺血管结构重建,提高一氧化碳体系表达可能是防治COPD、肺动脉高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骨桥蛋白(OPN)及其基因的表达与分布情况,探讨OPN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低O2高CO2 1周、2周和4周组(1HH、2HH和4HH)。采用RT-PCR法测定不同低O2高CO2 组大鼠离体肺动脉和肺组织骨桥蛋白(OPN)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肺细小动脉骨桥蛋白分布表达情况,ELISA 法定量测定肺组织匀浆OPN水平,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离体肺动脉OPN表达水平。结果: ①低O2高CO2各组大鼠mPAP和RV/LV+S均明显高于NC组(P<0.01),4组大鼠间mCA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低O2高CO2 各组大鼠肺组织和离体肺主动脉OP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③免疫组化法显示NC组大鼠肺组织OPN表达主要见于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内,1HH组大鼠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周围巨噬细胞均见有OPN的表达,其中以中膜平滑肌细胞最为明显,而2HH和4HH组大鼠OPN表达更加明显, 低O2高CO2 各组肺细小动脉OPN相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骨桥蛋白表达也呈增高趋势;④ 低O2高CO2 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OPN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9倍、2.28倍和2.87倍(均P<0.01);⑤ Western blotting 分析1HH、2HH和4HH各组大鼠离体肺动脉OPN表达明显增强,与N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 慢性低O2高CO2能够刺激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OPN及其基因表达增强,OPN可能在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发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内皮素-1(ET-1)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PH)的肺组织腺泡内肺动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51例肺组织,其中41例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伴PH 25例(A组),无PH 16例(B组)],对照组10例(C组),应用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检测51例腺泡内肺动脉(IAPA)TGF-β1 mRNA和ET-1 mRNA的表达及平均吸光度值(A值);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弹力纤维(VG)染色显示腺泡内肺动脉并计算其数量的变化.结果 (1)肺腺泡内部分肌型及环肌型动脉的数量,A、B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 F值分别为149.96、142.01,P<0.01;(2)电镜观察,有的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增生;中膜平滑肌增厚,平滑肌细胞面积增大;外膜胶原纤维密集;毛细血管基膜增厚;(3)原位杂交发现,TGF-β1 mRNA在A、B两组腺泡内肺动脉均有阳性表达,A值分别为(0.1988±0.0498)、(0.1098±0.0428),C组表达微弱(A值=0.0578±0.0096),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 mRNA 在A、B两组肺腺泡内肺动脉内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强,A值分别为(0.1692±0.0205)、(0.1004±0.0140),C组仅有微弱表达(A值=0.0746±0.0119),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肺组织腺泡内部分肌型及肌型动脉数量明显增加,肺血管结构重组,TGF-β1 mRNA、ET-1 mRNA表达增高与先心病伴PH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塑过程细胞因子与胶原分子的关系。 方法:制备雄性Wistar大鼠心肌梗死和假手术对照模型,于手术后3 d、1 w、4 w分别观察不同时点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Ⅰ、Ⅲ型胶原及炎症因子的mRNA变化。 结果:心肌梗死后第3 d胶原(Ⅰ、Ⅲ型胶原)和细胞因子(TGF-β1、TNF-α)皆上升,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在第4周仍然比非梗死区为高,TGF-β1、TNF-α在第1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假手术组(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梗死区和非梗死区TGF-β1、TNF-α均与Ⅰ、Ⅲ型胶原存在相关(P<0.01)。 结论:炎症因子参与心室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干预细胞因子可能作为早期防治心室重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L-精氨酸(NO/L-Arg)系统和尾加压素Ⅱ(UⅡ)在大鼠慢性缺氧(O2)高二氧化碳(CO2)肺动脉高压病理过程的作用及关系。 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A组)、慢性缺O2高CO2 加生理盐水4周组(B组)、慢性缺O2高CO2 加L-Arg脂质体4周组(C组)、慢性缺O2高CO2 加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4周组(D组)。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原位杂交法检测肺小动脉UⅡ和UⅡ mRNA、UⅡ受体(UT)mRNA的表达,并观察肺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1)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重量比值[RV/(LV+S)]:B组高于A组(均P<0.05);C组低于B组(均P<0.01);D组两指标不仅高于A组(P<0.01和<0.05),且mPAP也高于B组(P<0.01)。(2)肺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和中膜厚度(PAMT):B组显著大于A组(P<0.05);C组与B组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而D组WA/TA也显著高于A组。(3)肺小动脉UⅡ、UⅡ mRNA、UT mRNA表达:同A组比较,B组、D组各指标都显著增高(均P<0.01);C组UⅡ、UⅡ mRNA的表达较B组明显下调(P<0.01),同A组比较,其UⅡ表达下调但UT mRNA表达增加(均P<0.01);D组UⅡ表达较B组低,而UT mRNA表达较B组高(均P<0.01)。 结论: 慢性缺O2高CO2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可能与UⅡ的异常表达增加有关,而外源性NO可能有抑制U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