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脏介入治疗由于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我科对 2 40例行心血管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 ,术后股动脉穿刺处采用气囊压迫止血带压迫止血 ,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40例中男 180例 ,女 60例 ,2 2~ 80岁。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 110例 ,冠脉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 70例 ,左侧旁道射频消融术60例。根据加压包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 ,1组 80例 ,为胶布加压包扎(简称胶布组 ) ,另 1组 160例 ,为气囊压迫 (简称气囊组 ) ,两组患者术前均测血压 ,遵医嘱抽血查肝… 相似文献
3.
对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后股动脉迟发血肿清创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67岁。主因阵发性胸痛2a加重10d入院。既往陈旧脑梗死病史1a,无明确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史。查体:BP170/80mmHg,双肺清,HR66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入院后查TG3.9mmol/L,总胆固醇6.6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mmol/L,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h血糖16.0mmol/L。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型糖尿病、混合性高脂血症、陈旧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5.
6.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时间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广泛用于中晚期肝脏肿瘤的治疗,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为防止出血发生,常规采用宽胶布加压包扎24h。加压包扎可致局部皮肤损伤,并有术肢麻木不适感,严重者可发生下肢血栓形成,为探讨合适的加压包扎时间,以减少皮肤并发症、增加病人舒适感,将180 例住院的肝癌病人在566 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宽胶布加压包扎股动脉穿刺处24h、10h、6h 的观察发现:随加压包扎时间的缩短,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01) ,术肢麻木不适感明显减少( P< 0.01),而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6h 即可达到止血目的,且皮肤损伤率明显降低,病人舒适感增加。 相似文献
7.
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和病人卧床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23例行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在指压股动脉穿刺部位10min~15min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再以1kg砂袋压迫伤口,加压包扎时间分别为6h、3h和2h,之后去除砂袋、拆除弹力绷带,病人即可下地活动。[结果]C组病人腰背部疼痛、术侧肢体麻木不适感较A组明显减少(P〈0.001),下床排尿的舒适度较A组、B组增加(P〈0.001),而3组间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之后下地活动可明显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经股动脉穿刺心导管术的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38例经股动脉穿刺作心导管术的患者中,4例(0.7%)经超声检查诊断有血管并发症。其中髂外动脉血栓形成1例,股动静脉瘘2例,均经手术证实;另1例为假性动脉瘤,在超声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手法压消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3M胶带在经股动脉插管造影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58例行经股动脉插管造影术病人随机分成弹力型组(421例)和泡棉型组(437例),弹力型组使用规格型号为2733-12.5的3M弹力胶带包扎,泡棉型组则使用规格型号为1528-2的3M泡棉加压型胶带包扎。[结果]弹力型组病人血肿或渗血、胶带松动发生率低于泡棉型组(P<0.05);泡棉型组病人皮肤并发症及不舒适感发生率低于弹力型组。[结论]两种3M胶带各有优缺点,术前应准确评估,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规格型号的胶带固定可减少并发症、保证病人舒适。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为38例患者行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11~72岁,平均53岁. 相似文献
11.
12.
股动脉穿刺处两种加压包扎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的理想方法。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肝癌患者306例,接受肝动脉灌注和(或)栓塞治疗698例次,平均2.3次。将患者每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两条4.5 cm×4.5 cm的宽胶布十字形加压包扎24 h,沙袋加压6 h、(沙袋重0.5 kg);乙组用绷带成8字型(绕过两侧髂前上棘)加压包扎24 h,不用沙袋加压。结果:两种包扎方法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样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乙组术后局部皮肤损伤、皮肤瘙痒、术肢麻木不适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结论: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用纯棉绷带加压包扎为一理想的加压包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最有效方法,然而,AMI急诊PCI可能并发无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F),导致左心室局部、整体收缩和同步性降低,减弱心室射血的力学效应,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是AMI再灌注治疗时代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皮肾穿刺术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皮肾穿刺术后发生大出血的患者行患侧肾动脉造影并选择性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单纯肾动脉损伤3例,动静脉瘘3例,假性动脉瘤2例,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1例.8例患者行1次栓塞治疗,1例患者行2次栓塞治疗,均有效止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经皮肾穿刺术后大出血有效而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心导管术拔鞘管后,采用经皮血管缝合器(Percl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1182例患者在心导管术后,分为血管缝合组(共588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290例,介入治疗298例)和手法压迫组(共594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30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294例),分别应用Perclose止血和手法压迫止血,观察止血时间、卧床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血管缝合组和手法压迫组比较,止血时间和卧床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erclose实施成功率95.30%。结论心导管术后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缩短了止血时间和卧床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左心导管术的广泛开展及近年来介入性心脏治疗技术在儿科的推广应用,其并发症股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也有增多趋势[1 ] 。现将我科1998年1月~2 0 0 3年1月行心导管术后患儿发生股动脉血栓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我科1998年1月~2 0 0 3年1月共收入4 2 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导管诊断治疗术。其中进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术的患儿195例,有132例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患儿2 33例,包括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房间隔缺损堵塞术。4 2 8例患儿中,男14 8例,女2 80例,男∶女=1∶2。年龄0~1岁6 9例,~3岁1… 相似文献
18.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其创伤性小、安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股动脉穿刺术是血管介入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穿刺点的有效压迫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手段之一。为了预防出血,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常规需平卧24h,术侧肢体制动12h。 相似文献
20.
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应用临床已多年,具有创伤小、不需开胸、相对安全、疗效好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由于术中使用球囊导管(外径为12F)及扩张管(外径为14F)的外径较粗,加之使用肝素抗凝,术后易出现穿刺处出血、血肿及腰背酸痛、肢体麻木、失眠、胶布过敏致皮肤水泡等不适,其并发症和身心不适等矛盾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锵决。我院心内科从1996年3月~2001年11月对52例PBMV患者传统的穿刺点加压包扎方法进行了改良,较好地克服了上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