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2.
“暑”论     
"暑"为六淫之邪,生发于夏季,暑为夏的主气,因其鲜明的季节特点,使之与六淫他邪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暑邪亦与六淫之寒、湿等邪在致病过程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对暑邪的病机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治则的准确把握、药物的合理选择,往往是能否达到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正常的暑热称为六气,若暑热太盛,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暑邪,是为六淫,为夏季重要的致病外因。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为阳邪。其致病可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暑邪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易升易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药学中,有许许多多祛暑良药。这些中药既能清除暑邪,又能治疗暑邪引起的一些疾病。由于暑邪不仅有耗伤人体气分之特点,并且多挟有湿邪,所以中药祛暑佳品常常为益气与利湿中药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5.
《内经》认为,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属"上部"病因。暑为夏季的主气,夏伤于暑,热气盛。暑邪致病的证候特点为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易耗气伤阴,暑热易犯心包,出现神志病证,易伤肺气,且易挟湿。《内经》分别论述了新感类暑病和伏邪类暑病,提出"热者寒之",对暑邪致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凌云 《东方养生》2014,(8):68-73
一年之内有三伏,三伏相连,是一年中最热的30或40天。伏有“潜伏”之意,一是指天气太热,生物“宜伏”不宜动;二是指“邪伏”,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伏日”里会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陈佩水先生增长骨伤、针灸,曾名誉省内外,而对内科急症往往针药并用,独具匠心。特选其经验点滴,以飨读者。l中暑昏厥,痰热上塞,抽搐,目上视,知觉不敏,治拟清暑解毒。予益元散og,香茹4sg,银花459,连翘gg,在神6g,钩藤6g,瓜莫皮、仁各个sg,粉丹皮og,天花粉‘·sg,西唬田今sg,寒水石gg,竹茹6g,灯芯1束。中暑为暑温范畴,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多有闭劳动风之变,它既可于暑温过程中产生,亦可于淖中暑热之邪而陡然发生,本条所治者当属后者。暑为火热之邪,侵入人体后极易内…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论述暑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以充实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暑湿验案3则     
赵达安 《陕西中医》2010,31(11):1543-1543
暑为阳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感受暑邪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热之症。暑邪挟湿,二者常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有暑热症候外,尚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等湿困肌表,湿滞中脘之症。笔者验之临床,收效颇捷。兹举3案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重症泄泻是久泻或暴泻的变证、这证,好发于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救治,极易危及生命,年龄愈小,死亡率愈高。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见治此证颇多,疗效尚属满意。兹简述于下。小儿重症泄泻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暑邪,内伤脾胃。夏秋为暑湿交蒸之令,暑为阳邪,湿为阴邪,西邪结聚,交阻中焦,蕴结不解,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上则为吐,下则为泻,久之而成重症泄泻。如果暑邪偏盛,大便有热臭气;如果湿邪偏胜,大便清而无臭。湿热之邪蕴结于胃,可见恶心呕吐。如果大便泄泻次数过多,呕吐不止,津液大伤,阳气随…  相似文献   

11.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12.
“暑必挟湿”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兼湿”,指出了治疗暑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3.
蔡荫庭老中医治疗暑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飞 《新中医》2003,35(3):7-8
介绍广东省名老中医蔡荫庭诊治暑病的经验。治暑温主张重用寒凉药;治暑秽强调导邪外出,辨伏暑采用民间刮痧的挑“痧筋“法验之,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 84.火(热)邪与暑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火(热)与暑同为阳邪,在致病特点上,同具有伤津耗气的特点。两者之不同主要表现在:①暑为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特点,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火邪与热邪皆为阳热过盛而生,热多由外受感,火则多由内生。若体内脏腑阴阳失调,或因其它因素所致阳气有余的病理状态,如心火、肝火等。②暑多挟湿,而火(热)常易生风动血和导致疮疡的特点。 85.何谓疫疠?有哪些致病特点? 疫疠是指一类传染性强、毒性大的病邪。又称  相似文献   

16.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17.
探析清代徐鹤所著《伤暑论》的学术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以暑为温热之总纲”的观点,主张以暑邪统温、热、火等病邪所致之证,倡导三焦分论、治宜合参;临证方面继承古法、创立新方,同时辨驳古今临床谬误,阐明己见。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虽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名,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温热病中的暑温、伏暑、暑风、暑厥、暑痉、暑癎等病症相类似.实践证明,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本病,确有一定的疗效.兹将我们所见到的有关中医治疗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病因和病机一般认为:暑邪、戾气和热、风、痰等是本病的病因,其中尤以暑邪为重要.根据"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来推测,病邪可由口鼻和皮肤毛窍等途径而入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则邪乘之而发病.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认为:肺主气,其合皮毛而属卫,位居上焦,这是病邪侵入人体的第一步;临床症状是一般的表症.如表邪不解而中传脾胃,则邪在中焦、气分,由于温邪传胃的久暂,尚有在经、在腑等深浅之别;临床症状呈里实症.若  相似文献   

19.
1 暑邪致病特征 暑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论>云:"后夏之日为病暑."也就是说,非常炎热的天气,使人易犯暑热之病.暑邪犯病,其特点有四:一、暑乃阳邪,其性炎热:凡暑邪致病,则以高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等热盛诸症为特征;二、暑性升散,耗津泄气:暑为阳邪,其性既升又散,若侵犯人体,内则直耗津液而渴饮,外则腠理大开,津自外流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散,形成津气两伤之特点,津伤则口渴而多饮,小便短少,气耗则气短而神疲乏力;三、暑易夹湿,阻碍气机:故暑邪致病,易夹湿邪而共犯人体,暑湿阻遏气机,临床可见高热、渴饮、心烦之外,如阻遏脾胃气机,脾不升清,胃难降浊,就产生胸闷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等症;四、暑邪为病,传变迅速,易扰心神:暑为高热,侵入人体,传变十分迅速,可直接传入心包,加上湿气困阻气机,使心脏鼓动无力,让全身气血运行受阻,临床可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呼吸很弱,嘴唇、四肢青紫,这就是暑瘟急重症的死厥症,也就是炎热之盛夏,人们常说的中暑急症.如急救不当,就会立死无疑.  相似文献   

20.
并论李氏王氏清暑益气汤何炎《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为阴邪,其热性较温邪为甚,已无疑义。然而,长夏又是湿令盛行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腾,人所感受之邪,暑湿每多兼夹,故叶天上《幼科要略》有“暑必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