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杆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杆菌是阴道微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目前的研究表明,乳杆菌在健康妇女阴道中的分离率最高,达50%~80%,其数量占阴道微生物的95%以上。乳杆菌通过替代、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粘附于阴道上皮细胞,同时,还可分泌过氧化氢、细菌素、类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阴道微生态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产后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及产后女性乳杆菌比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沈阳市妇婴医院,行产后复查女性864例为产后组,同期就诊健康体检女性815例为对照组.根据产后组乳杆菌比例将产后组分为乳杆菌比例正常组(n =203)及乳杆菌比例降低组(n =661).采集患者阴道分泌物行阴...  相似文献   

4.
正常阴道乳杆菌对6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常阴道乳杆菌对临床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取于2009年8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健康体检无阴道感染患者100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鉴定乳杆菌37例。应用药敏纸片法对不同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阴道正常乳杆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和特比萘芬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率(0~3.8%)均较低,耐药率92.3%~10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对头孢呋辛(阴性对照组)的耐药率为89.2%,与各抗真菌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阳性对照组)的敏感率(8.1%)较低,与各抗真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用6种抗真菌药物在有效抑制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同时,对阴道正常乳杆菌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在临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中,可以尝试同时应用抗真菌药和乳杆菌活菌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苦参总碱对6种阴道常见乳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从中国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中分离、纯化的6种不同阴道乳杆菌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琼脂稀释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苦参凝胶主要有效成分苦参总碱对各种乳杆菌临床分离株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苦参总碱对鼠李糖乳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0 mg/m L;对卷曲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的MIC为20 mg/m L;对阴道乳杆菌的MIC则为10 mg/m L。当苦参总碱浓度低于MIC时,对加氏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具有一定促进增殖的作用,而对卷曲乳杆菌和阴道乳杆菌的增殖无影响。结论临床给药剂量下,苦参凝胶不会抑制阴道常见乳杆菌生长,有利于恢复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期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及两者相互变化的关系.方法:妊娠旱、中、晚各期及非孕期妇女各30例,乳杆菌革兰染色及菌落计数探讨其在妊娠期及非妊娠期含量变化情况,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分泌物pH.结果:①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②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期与旱、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孕期与早、中、晚孕各期之间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孕期阴道乳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阴道中乳杆菌含量与早、中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乳杆菌菌株无明显变化,阴道pH随孕期的递增而升高,阴道乳杆茵含量随孕周的递增而下降,整个妊娠期阴道pH与阴道乳杆菌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产后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的哺乳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223例(研究组)以及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正常非妊娠妇女200例(对照组).取2组研究对象阴道上1/3分泌物,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进行微生态评价,Nugent评分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诊断.研究组填写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自觉症状、是否已开始性生活、哺乳情况、分娩方式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研究组平均年龄为(30.5±3.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0.9±2.4)岁,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阴道优势菌以革兰阳性球菌(69/175,39.4%)和革兰阳性杆菌(54/175,30.9%)为主,对照组以革兰阳性杆菌(180/189,95.2%)为主,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478,P<0.001).研究组出现菌群密集度0级及Ⅰ级的比例较对照组增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集度0级为47例(22.2%)比2例(1.0%),密集度Ⅰ级为34例(16.0%)比1例(0.5%),x2 =96.302,P<0.001].菌群多样性方面,研究组0~Ⅳ级分别为47例(22.4%)、108例(51.4%)、34例(16.2%)、19例(9.0%)及2例(1.0%);对照组0~Ⅳ级分别为2例(1.0%)、92例(48.2%)、87例(45.5%)、10例(5.3%)及0例(0%);2组总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871,P<0.001).研究组阴道pH为5.0±0.5,高于对照组的参考值(<4.5).研究组阴道清洁度情况较好,Ⅰ度及Ⅱ度分别为129例(64.2%)及53例(26.3%).研究组阴道菌群的功能异常比例较高,过氧化氢水平降低者占84.3%(177/210),唾液酸酶阳性者占6.7%(14/210),白细胞酯酶阳性者占91.0% (191/210),对照组均为阴性.产后Nugent评分异常率较高,共有71.8%(140/195)可以诊断为BV或BV中间型,其中有症状的患者仅为23.5%(33/140).性生活对于产后菌群无明显影响.研究组中,母乳喂养者发生阴道优势菌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人工喂养者[正常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5.9%(30/116)及42.9%(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1,P=0.031).分娩方式也对产后菌群有较大影响,研究组中剖宫产者产后更易发生阴道优势菌异常[经阴道分娩者及剖宫产者正常优势菌分别为34例(42.5%)及20例(22.5%),x2 =7.726,P=0.005].结论 产后6~8周复查时,产妇阴道微生态较非妊娠期妇女有明显异常,无症状菌群异常发生率高.母乳喂养、分娩方式是产妇阴道菌群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阴道微生态菌群(vaginal microbiota,VM)是微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阴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尤其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使人们对阴道菌群的结构及基因功能的认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启了阴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阴道乳杆菌菌株在体外实验中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妇女阴道中常见的乳杆菌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中的常见假丝酵母菌,采用96孔板混合生长抑制法观察处于生长对数期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23例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La)、干酪乳杆菌(Lca)和卷曲乳杆菌(Lcr),15例VVC初发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各种乳杆菌均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能力,La对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对Ct的抑制更为明显;产H2O2的Lcr与不产H2O2的Lca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各种乳杆菌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不同抑制能力,La对研究的3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的唯一优势体现在对Ct的抑制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可能不仅仅与产生H2O2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代阴道、皮肤代阴道及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代阴道术后阴道乳杆菌定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人工阴道成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所用术式分为:结肠代阴道组(23例)、皮肤代阴道组(18例)、补片代阴道组(20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分泌物乳杆菌培养检测;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健康女性(30例)。比较各组阴道乳杆菌的检出情况。结果术后1周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17.39%)、皮肤代阴道组(16.67%)及补片代阴道组(20%)与对照组(6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34.78%)、补片代阴道组(3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代阴道组(22.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结肠代阴道组(47.83%)、补片代阴道组(40.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代阴道组(27.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周内乳杆菌即可在人工阴道内定植;术后1、6个月时结肠代阴道和补片代阴道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情况与健康妇女水平相近,皮肤代阴道乳杆菌检出率较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整群二级抽样方式,随机抽取313例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其中阴道炎症74例),采用成组病例对照法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微生态失调者阴道pH值4.4,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t=6.3581,P<0.01),但并未超出阴道正常酸性环境范围;各类阴道炎症患者的阴道pH均值增高更为明显(P均<0.01),且均超出了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范围。微生态失调者阴道乳杆菌和H2O2(+)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微生态正常者(P均<0.01),而阴道炎症者此两项指标降低更为明显(P均<0.01),且阴道炎症患者乳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无阴道炎症妇女(27.0%vs74.9%,P<0.01)。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降低幅度越大,患常见阴道炎症的相对危险度就会越高(P均<0.01)。结论:阴道pH值升高可作为阴道微生态异常状况的预警信号;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可作为阴道健康状况的监测指标或阴道炎症治疗后的康复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阴道微生态是研究女性阴道内微生物和微环境的一门科学,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阴道微生态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刷新了以往医疗界对阴道炎症的认识,孵育了多个新的研究热点。1阴道微生态及其评价系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学者发现,人体内微生物数量是细胞数量的十倍以上[1],这说明微生物跟人  相似文献   

13.
妇女阴道微生态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小学女教师群体阴道微生态状态及年龄、绝经与否、避孕方式对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分布的影响.方法:对1000名贵阳市中小学女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将被检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①阴道微生态异常率较高(67.20%);②在30~60岁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③与未绝经者相比,绝经者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④使用避孕套者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避孕方式;⑤患细菌性阴道病者,阴道pH值升高,乳杆菌检出率降低.结论: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受年龄、绝经、避孕方式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励  刘建华 《生殖与避孕》2012,32(7):500-503
目的:探讨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药物对阴道常见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咪康唑(咪康唑组)、伊曲康唑(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栓(制霉菌素组)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乳杆菌Nugent评分,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阴道pH值、乳杆菌数量及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等。结果: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杆菌Nugen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伊曲康唑组乳杆菌Nugent评分显著高于咪康唑组和制霉菌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组中H2O2阳性的乳杆菌分别占30.0%、6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H2O2阳性的乳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VVC疗效确切,对阴道乳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护阴道正常菌群,是一种治疗VVC较理想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150妊娠晚期孕妇,根据是否发生HPV感染分为研究组(发生HPV感染,75例)、对照组(未发生HPV感染,75例);根据阴道微生态环境将研究组分为正常组(30例)、失调组(45例)。比较各项指标。结果 研究组阴道pH>4.5、阴道菌群密集度及多样性Ⅰ~Ⅱ级、早产、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失调组早产、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占比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晚期发生HPV感染可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阴道微生态环境及阴道免疫状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宫颈低级别病变(LSIL)136例、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263例、宫颈癌33例,健康女性100例为对照组,调查流行病学情况、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免疫状态,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每周性生活次数≥2在宫颈病变组所占比例较高。吸烟、饮酒及乳、肉饮食在宫颈病变组所占比例较高。IgG含量、氨试验(+)、优势菌菌群失调、革兰阳性短杆菌感染(+)、线索细胞(+)、白细胞酯酶(LE)(+)及凝固酶(GADP)(+)在HSIL组及以上的发生高于LSIL组及对照组(P 0.0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A)、IL-2在HSIL组及以上水平降低(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增高、GADP(+)是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sIgA、IL-2及IL-10水平增高是宫颈病变的保护因素。结论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局部免疫在防御及清除HR-HP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对阴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18~45岁的育龄期健康女性17例,从其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纯化乳杆菌并进行鉴定。采用spot on lawn和双层牛津杯法筛选出对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阴道乳杆菌菌株。测定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及代谢物内的乳酸含量。将乳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观察乳杆菌菌体和菌液粗提物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结果:17例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23株乳杆菌,其中6株具有抑菌作用,分别是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其中加氏乳杆菌增殖能力较强,詹氏乳杆菌最弱。6株乳杆菌代谢物内乳酸的含量不同,发酵乳杆菌最高为(2.72±0.035)mg/ml,卷曲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较低,分别为(2.14±0.035)mg/ml和(2.13±0.025)mg/ml。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的菌液、菌体及菌液粗提物均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的菌液和菌体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卷曲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则无抑制作用。结论: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的多个菌株均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的功能。詹氏乳杆菌粗提物中细菌素类物质和过氧化氢的联合作用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加氏乳杆菌和阴道乳杆菌主要依靠过氧化氢起作用。乳杆菌产生的乳酸没有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微生物群、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及解剖结构共同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各种因素尤其是雌、孕激素变化的影响下,阴道微生态的平衡体系可被打破,表现为阴道菌群失调、异常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等,最终导致多种妇产科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孕激素及其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先兆早产、流产、辅助生殖技术等领域。孕激素及其制剂可能会抑制阴道黏膜屏障功能和阴道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但是孕激素及其制剂也可能降低阴道内部分致病菌感染的风险,对阴道微生态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关注孕激素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对防治妇产科相关疾病、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乳杆菌一直被认为是正常生育期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群,对阴道具有重要的生物保护作用~([1]).维持阴道乳杆菌数量,稳定阴道微生态环境对保护女性健康有重要作用.然而,某些抗生素在经阴道给药时抑制了乳杆菌的生长,加重了阴道微生态的失衡,使得机体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因此,在治疗阴道感染性疾病时寻找对阴道乳杆菌影响小的抗生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每组80例,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研究组根据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失衡组,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预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阴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H、乳杆菌分级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炎性反应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健康状况,重点关注阴道pH、乳杆菌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可以及早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和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