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5月—2016年6月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无肺部感染组和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共监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612例,其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3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时间≥30 d、长期吸烟、有慢性肺部疾病、有糖尿病、手术节段数≥2、全身麻醉、手术时间≥4 h、出血量≥500 mL、卧床时间≥7 d、使用糖皮质激素、留置导尿管、机械通气、血清清蛋白30 g/L、血糖≥11 mmol/L、血红蛋白90 g/L共14个因素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雾化吸入是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30 d、长期吸烟、有慢性肺部疾病、全身麻醉、卧床时间≥7 d、使用糖皮质激素共6个因素均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雾化吸入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针对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83例颅脑手术患者,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HAP危险因素,同时调查HAP患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资料.结果 57例发生HAP,发生率为9.8%;单因素分析:患有基础疾病,颅脑外伤,急诊手术,复合麻醉,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胃管,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时间>1 d,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输血、低蛋白血症、APACHEIⅡ评分≥20、GCS分级与HAP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及GCS分级是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40株占81.4%,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2株占36.0%,肺炎克雷伯菌26株占15.1%,铜绿假单胞菌22株占12.8%;革兰阳性菌23株占13.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7株占9.9%,其中MRSA6株检出率为35.3%.结论 颅脑手术患者HAP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气管切开及留置胃管;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3.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行TAR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HAP组与非HA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25例占13.2%的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术前低体重指数、气管切开、慢性肺疾病、机械通气、Frankle分级A~B、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35 g/L和血清钠<135 mmol/L与术后HAP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血清白蛋白<35 g/L(OR=5.404,P=0.016)、气管切开(OR=68.051,P=0.000)、Frankle分级A~B(OR=10.683,P=0.001)、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OR=8.009,P=0.002)、手术时间>6 h(OR=8.606,P=0.002)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35 g/L、气管切开、Frankle分级A~B、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 d、手术时间>6 h是TARP术后HAP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H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老年H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2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各91、41、10株,分别占64.09%、28.87%、7.0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HAP患者年龄≥75岁、吸烟、饮酒(持续1年以上饮酒量≥50ml/d)、受累肺叶数较多、HAP后接受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高、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菌较广,且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5,(5):25-27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4年392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患者痰中的病原菌,对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和ICU等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2~2014年HAP发生率为0.94%,392例患者中共有检出544株病原菌,病原菌以G-为主,共386株,所占比例为70.9%,其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所占比例为22.8%,以金黄色葡糖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真菌所占比例为6.3%,其中白色念珠球菌所占比例为4.4%。单因素分析显示留置胃管和白细胞<4.0×109/L与HAP的发生并不相关(p>0.05)。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ICU、抗生素联用、有创性机械通气、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这7个因素与HA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是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住院天数≥21 d、有基础疾病、ICU、抗生素联用、有创性机械通气和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HAP。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机械通气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HAP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67例HAP患者的发病情况,其中75例为MDROs感染组,92例为MDROs非感染组,均未行机械通气;分析HAP患者MDROs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7例非机械通气HAP患者中有75例为MDROs感染,感染率44.9%;共检出211株病原菌,90株为MDROs;多因素分析显示,两周内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5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非机械通气HAP患者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住院时间、有效预防治疗COPD,可以减少MDROs感染所致的HAP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12月老年呼吸内科186例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中,发生HAP 38例占20.4%,未发生HAP 148例占79.6%,老年呼吸内科HA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免疫抑制状态、长期卧床、鼻饲、机械通气、侵人性操作、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针对老年呼吸内科中HAP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HAP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易患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430例尿毒症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AP发生率、年龄、病原学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HAP易患因素。结果 430例尿毒症患者中发生HAP32例,发生率7.4%;共培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76.0%,13株为多药耐药(MDR)菌,革兰阳性菌为6株占24.0%,2株为MDR;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完全耐药,未发现万古霉素的耐药株,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5d、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清白蛋白<30g/L、年龄>60岁是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规范血液透析管理,提高病原菌检出率,根据致病菌培养特点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助于尿毒症患者HAP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医生防控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两组,统计病原菌分布,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破伤风患者,发生HAP者44例(58.7%),死亡11例患者均合并HAP。破伤风患者合并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患者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的比例均高于非HAP组患者(均P<0.05);log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吸烟(OR=7.00,95%CI:1.17~41.91)、合并慢性肺疾病(OR=9.84,95%CI: 1.37~70.52)、Ablett分级≥Ⅲ级(OR=24.53,95%CI:3.81~157.76)是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44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4株,以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等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发生率高,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的破伤风患者易发生H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HAP与VAP的发病率及其病原菌分布,探究急诊手术患者HAP和VA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选取急诊手术患者3 526例,发生医院感染123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49%;急诊手术患者发生HAP、VAP分别为55例次、20例次。共选取择期手术患者6 904例,发生医院感染192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78%;择期手术患者发生HAP、VAP分别为53例次、17例次;急诊手术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HAP和VAP发病率高于择期手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患者HAP和VAP检出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性别(男)、年龄(≥60岁)、昏迷、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口腔护理、曾入住ICU、手术次数≥2次是急诊手术患者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昏迷、手术次数≥2次是急诊手术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诊手术患者的HAP与VAP的发病率较高,各有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病原菌分布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VAP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97例机械通气≥48h患者依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分析VAP病原菌分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病率为31.5%(62/197);VAP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占54.4%、革兰阳性菌占31.2%、真菌占1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OR=2.746)、侵入性操作(OR=5.720)、机械通气(≥7d, OR=3.740)、长期使用抗菌药物(OR=3.927)、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4.646)、使用抑酸制剂(OR=2.570)、APACHE II评分(OR=1.809)均为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具有很高的VAP发病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基础疾病多、有侵入行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抑酸制剂、低蛋白血症、APACHE II评分高均为V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对该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使用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住院患者VAP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早发VAP(E VAP,机械通气时间≤4 d)和晚发VAP(L VAP,机械通气时间>4 d)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调查患者176例,VAP发生率为44.32%(78例);随着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VAP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52.561,P<0.001)。L VAP发生率为58.33%(70/120),显著高于E VAP的14.29%(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2,P<0.001)。分离病原体178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04株(58.43%),革兰阳性(G+)菌46株(25.84%)、真菌28株(15.73%);分离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97株(54.49%)。L VAP患者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分离率(58.86%,93株)显著高于E VAP患者(20.00%,4株),L VAP患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耐药率显著高于E VAP患者(均P<0.05))。真菌感染仅发生在L VAP患者,其总体耐药率为12.14%。结论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可增加VAP的发生率;L VAP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VAP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该医院ICU使用有创呼吸机48 h的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监测期间共有483例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且使用48 h,其中76例发生VAP,VAP发病率为15.73%;使用呼吸机总日数为5 347 d,VAP发病率为14.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VAP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χ2=9.838,P0.01);年龄在41~70岁的患者VAP发病率最高(χ2=10.242,P0.01),其次为≥71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59.533,P0.01);人工气道留置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74.215,P0.01)。结论该医院ICU VAP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年龄在41~70岁、住院时间长、人工气道留置时间长的患者VA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依据。 方法对 2006年1月-2011年12月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用呼吸机患者开展VAP前瞻性监测,选取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VAP组,未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非VAP组(1∶1配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使用呼吸机患者2 550 例,发生VAP 475例,机械通气总日数32 623 d,VAP发病率为14.56‰。单因素分析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1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多次住院、昏迷、低蛋白血症、脱机失败后再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5 d、误吸、口腔卫生情况差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昏迷(OR 95% CI:1.38~2.93)、低蛋白血症(OR 95% CI:1.12~2.10)、使用糖皮质激素(OR 95% CI:1.10~2.24)、脱机失败再次插管(OR 95% CI:2.14~4.74)、机械通气>5 d(OR 95% CI:2.55~4.83)、误吸(OR 95% CI:1.24~2.77)、口腔卫生情况差(OR 95% CI:1.72~3.74)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P发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众多,应采取正确的口腔清洁、抬高头位、及时评估撤机、改善营养状况等综合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烧伤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5年1—12月烧伤科收治的48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0例烧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8例、4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92%,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9.17%。感染部位以手术部位(19例,占43.18%)、血液(8例,占18.18%)和下呼吸道(5例,占11.36%)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持续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日数、使用有创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持续时间≥3 h(OR=4.455,P0.001)、住院日数30 d(OR=4.417,P0.001)和留置导尿管(OR=4.215,P0.001)是烧伤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以及缩短患者住院日数,有助于减少烧伤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9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5例、112例次,感染发病率为38.86%、例次发病率为58.03%。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及胃肠道为主,分别占33.93%、25.00%及16.96%。检出病原菌58株,其中真菌占53.45%,革兰阴性菌占36.21%,革兰阳性菌占1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侵入性操作、血白细胞4.0×109/L均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其危险因素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对2012—2015年某基层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4 725例,2012—2015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00%、4.77%、3.93%、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0.56%,33.82%,32.84%,3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3.00%),其次为手术部位(16.43%);年龄≥65岁、慢性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肺部疾病),免疫缺陷(白细胞<1.5×109/L)、昏迷、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应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并对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760例新生儿病例,发生医院感染198例,25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26.05%,例次发病率34.08%,日感染率为9.50‰;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92例次,占35.52%);259例次医院感染病例共检出病原菌172株,以不动杆菌属(40株,占23.26%)为主;胎龄≤32 W、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时间≥10 d、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进行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及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