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脐血的细胞组成 ,研究加入细胞因子培养前后脐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探索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选择正常成人外周血 9份 ,脐血 12份 ,分离单个核细胞。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GM CSF、IL 3、SCF和EPO ,培养 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和CD4、CD8、CD19、CD34、CD38、CD1a、CD11c及CDw12 3单克隆抗体测定正常成人外周血、培养前后 1,2 ,3,4周脐血细胞表面抗原及树突状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正常成人外周血CD34 细胞 0 .0 2× 10 5 ml,CD1a 细胞 0 .0 1× 10 5 ml,CD11c 细胞 4 .32×10 5 ml,CD83 细胞 1.31× 10 5 ml,CDw12 3 细胞 1.4 1× 10 5 ml。新鲜脐血中CD34 细胞 0 .2 2× 10 5 ml,CD1a 细胞 0 .2 7× 10 5 ml,CD11c 细胞 5 .87× 10 5 ml,CD83 细胞 1.94× 10 5 ml,CDw12 3 细胞 2 .73× 10 5 ml。加入细胞因子GM CSF ,IL 3,SCF ,EPO后培养 1- 4周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a ,CD11c ,CD83 ,CDw12 3 树突状细胞 ,在培养的 2 - 4周 ,脐血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此后逐渐减少。通过培养 ,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加 ,CD1a 细胞达 11.0 2× 10 5 ml,CD11c 细胞 2 8.2 4× 10 5 ml,CD83 细胞 10 .5 7× 10 5 ml,CDw12 3 细胞 18.7× 10 5  相似文献   

2.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血(CB)、成人外周血(PB)中T、B淋巴细胞分化抗原百分含量的异同。分析其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时的利弊。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双色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检测CB、PB中T、B淋巴细胞分化抗原的百分含量。结果成人外周血中CD3c、CD3LCD8L细胞的百分含量均明显高于脐血(P0.01);成人外周血中CD19~+细胞的百分含量明显低于脐血(P0.001);CD3L、CD4L细胞的百分含量、CD4L/CD8L细胞比值在脐血与成人外周血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与成人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的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强度弱、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好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采用脐血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疾病取得疗效[1,2]。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开始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等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由于研究方法、条件不同,所得结果差异较大。笔者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系统检测脐血细胞成分,并与相同条件下的成人外周血作比较;同时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建立了CD34CD38细胞的检测方法,分析脐血的细胞学组成和CD34CD38细胞的含量特点。  相似文献   

5.
脐血CD34+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是进行干细胞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关键.研究采用明胶自然沉降法、Fi-coll分层法分离脐血MNC后,用MACS分离纯化CD34+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纯度分析.结果显示每份脐血的采集量平均为95±52 ml,3 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所获MNC密度平均为(5.76±0.67)×107/ml;CD34+细胞密度平均为(5.53±1.16)×105/ml,较Ficoll分层法高(P<0.01).因此,3 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MNC的方法,用明胶沉降法和MACS相结合是分离脐血CD34+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来源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经不同培养体系诱导后,能得到具有一定数量的功能性DC,表现为典型的形态、表型和功能特征,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是进行干细胞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关键。研究采用明胶自然沉降法、Ficoll分层法分离脐血MNC后,用MACS分离纯化CD34+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纯度分析。结果显示:每份脐血的采集量平均为95+52ml,3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所获MNC密度平均为(5.76±0.67)×107/ml;CD34+细胞密度平均为(5.53±1.16)×105/ml,较Fi-coll分层法高(P<0.01)。因此,3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MNC的方法,用明胶沉降法和MACS相结合是分离脐血CD34+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2-08/2007-1 2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2例顽固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源于HLA半相合患儿母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于HLA全相合的患儿同胞哥哥或妹妹.患儿1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恶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4.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41×106/kg及0.11×105/kg;患儿2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半相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6.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62×106/kg及0.12×105/kg.结果两例患儿均移植成功,随访2年来患儿状态良好、未给予其他任何治疗,无输血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腔内输注能否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种移植的植活能力.方法 将不同数量(1×103、1×104、0.5×105、1×105、5×105)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和骨髓腔途径移植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于指定时间点处死小鼠,用PCR法检测人17号染色体α-微卫星特异性片段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CD45+细胞,观察脐血CD34+细胞在移植小鼠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及脾脏等部位的归巢及其长期植活能力.结果 异种移植后24h,经骨髓腔移植5×105 CD34+细胞的小鼠肝、脾、肺组织,外周血,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均表达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不同数量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骨髓腔途径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8周时其植活良好(检测部位包括输注部位右侧胫骨,以及非输注部位右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股骨、脾脏及外周血).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两种途径输注同一来源的人脐血CD34+细胞1.0×105,8周时两组间人造血细胞植活水平分别为(44.063±20.095)%和(45.881±22.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移植CD34+细胞数降至1.0×104时,则经骨髓腔途径输注的人脐血CD34+细胞小鼠植活水平(54.019±31.338)%显著优于尾静脉输注途径[(12.197±10.350)%,P<0.01)];当CD34+细胞输注量降至1.0×103时,仅有骨髓腔内输注组小鼠能见到人脐血CD34+细胞植活,且植活部位通常为非输注部位骨骼.结论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能够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植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是构筑免疫系统的最早的细胞,能分化为多种细胞,其中具有包括免疫应答调控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因前体细胞来源不同,所采用的细胞因子,及最佳的细胞因子配伍、应用顺序、实验室培养条件亦不相同,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各种表型的表达及成熟度也不尽相同。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对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培养体系的影响,探寻该培养体系优化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3/11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为南京市八一医院产妇同意捐赠。CD34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为德国MiltenyiBiotec公司产品;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为美国PeproTech公司产品。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比较GT(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方案和GTI(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及GTI方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不同时段加入对诱导培养产生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3H-TdR检测树突状细胞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将CD34+造血干细胞按GT方案和GTI方案进行培养,均可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CD34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HLA-DR的表达下降(P〈0.05),树突状细胞的相关分化抗原CD80,CD86,CD83和CDla的表达均相应增加,培养13~15d的细胞各表型表达较7-9d,10~12d充分。但经GT方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4表达较高,CD80,CD86,CD83,CD1α表达不如经GTI方案诱导的高;而GTI方案中,以肿瘤坏死因子Q0h、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各表型表达相对较佳,其细胞表达CD80,CD86均较其他组高,尤以CD86表达为著,并具有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CD34+造血干细胞经过合适的培养体系能够诱导分化为功能性树突状细胞,以GM-CSF与肿瘤坏死因子α0h加入、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的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2 6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血脂、血糖、血液流变检测,根据全血黏度结果分为高黏组、正常组、低黏组.结果 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酰甘油、血糖在高黏组与正常组,高黏组与低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血糖对血液流变指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民航飞行员人群中高尿酸发病率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1 100名民航飞行员的体检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高血尿酸患病率特点及其与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各年龄组中,高尿酸血症的分布呈现先高后低的规律,其峰值出现在36~40岁组占39.05%,且高尿酸组的高血脂患病率为37.12%、高血糖患病率为25.00%及高血压患病率为29.92%,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的13.24%、15.01%、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民航飞行员年龄在36~40岁时,其血尿酸的水平最高,且高血尿酸与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压呈正相关。应该注意防护。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脐血与外周血早期血糖监测19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血糖与新生儿外周血(足底血)血糖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0例妊娠期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正常妊娠分娩且新生儿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90例“高危儿”病例作为对照,其中妊高征30例,早产儿30例,糖尿病30例。分娩时即时抽取脐静脉血送化验室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取脐血及新生儿足底血查快速血糖值。结果快速血糖值与化验室报告血糖值有一致性,脐血血糖与外周血血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正常妊娠分娩的新生儿中有5%比率的低血糖。结论为避免忽略正常新生儿中的低血糖患者,可用无创的脐血查快速血糖代替新生儿足底血血糖的测定,以减少对新生儿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3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样本均分为A、B两份,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检查。以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白细胞异常检测结果。结果 A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0.99%,特异度为99.69%;B组检测结果显示,3 000例患者样本的阳性率为3.67%,灵敏度为97.30%,特异度为99.93%。B组检测的灵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数字图像分析仪在白细胞异常检测中的灵敏度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但仍不能替代人工镜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生活环境藏汉族血压、血糖、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差异,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预防提供研究资料.方法 144例被调查者为牧区藏族、城镇藏族、城镇汉族人群,测定被调查者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尿酸、血脂,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城镇藏族男性组和城镇汉族男性组舒张压高于牧区藏族男性组(79.74±12.71)mmHg和(77.98±10.67)mmHg vs(67.52±11.88)mmHg(P<0.05或<0.01);城镇藏族女性组的舒张压高于牧区藏族女性组,(76.43±11.07)mmHg vs(68.00±8.98)mmHg(P<0.05);城镇汉族男性组的血尿酸高于牧区藏族男性组和城镇藏族男性组,(379.31±87.01)/μmol/L vs(328.57±48.19)μmol/L和(311.91±71.17)μmol/L(P<0.05或<0.01),牧区藏族男性组、城镇藏族男性组和城镇汉族男性组的尿酸均高于各纽的女性,(328.57±48.19)μmol/L vs(211.79±57.51)μmol/L、(311.91±71.17)μmol/L vs(214.86±53.34)μmol/L vs(379.31±87.01)μmol/L vs(220.67±66.40)μmol/L(均P<0.01);城镇汉族男性组的TG均高于牧区藏族男性组和城镇藏族男性组,(2.22±1.29)mmol/L vs(1.18±0.05)mmol/L和(1.38±0.97)mmol/L vs(P<0.05或<0.01),城镇汉族男性组TG高于城镇汉族女性组,(2.22±1.29)mmol/L vs(1.38±1.02)mmol/L(P<0.05).城镇藏族男性组LDL-C高于牧区藏族男性组和城镇汉族男性组(2.46±0.88)mmol/L vs(1.85±0.88)mmol/L和(1.97±0.84)mmol/L(均P<0.01).结论 不同生活环境对藏汉两族舒张压、血尿酸、TG及LDL-C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利用血气分析仪与便携式血糖仪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的相关性与偏倚,并探讨其差异.方法 分别用GEM 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罗氏罗康全型便携式血糖仪及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40例患者的动脉血液标本进行血糖浓度的检测,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处理,观察三者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原因.结果 GEM 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罗氏罗康全型血糖仪与日立7080生化仪测定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实验室的检测系统应进行方法学对比和结果偏差评估,从而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评价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应用于血站献血者血型筛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全自动法)对20 335例献血者标本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盐水不规则抗体初筛,并与U型微板法(半自动法)进行比对试验。结果全自动法与半自动法比较,ABO血型1次准确定型率:99.93%9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D血型鉴定正确率均为100.0%;O细胞凝集阳性率: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保持反定型检测准确度达100.0%的血浆稀释倍数为1∶64,高于1∶4;脂血标本和溶血标本导致的误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及抗干扰能力,更易发现盐水不规则抗体,适合于血站开展献血者血型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elercareM1分析仪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生化项目的结果可比性。方法取受试者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在CelercareM1分析仪上平行测定Mg2+、Cl-、tCO2、K+、Na+、Ca2+、α‐HBDH、LDH、AST、CK、CK‐MB、TP、ALB、TBIL、ALT、GGT、ALP、UREA、GLU、UA、CHOL、HDL‐C等项目,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血tCO2检测结果高于末梢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α‐HBDH、LDH、CK、CK‐MB检测结果均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了电解质和α‐HBDH、LDH、CK以及CK‐MB项目外,末梢血可以替代静脉血在CelercareM1分析仪上进行常规生化项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与分析1例配血困难患者的ABO血型,为临床疑难血型的鉴定提供案例参考。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及抗体效价测定、唾液血型物质检测、交叉配血等试验,对1例血型鉴定疑难患者进行确诊。结果该例患者正定型为A型Rh阳性,反定型为AB型Rh阳性,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定,最终确定为ABx亚型,经筛选后交叉配血相合。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种血清学方法对ABO血型正反不一致的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从而提高亚型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