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控制肾血管的肾脏重建治疗重度肾外伤(附1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肾外伤手术治疗的肾单位保存率。方法:采用早期控制肾血管,必要时阻断肾血管重建伤肾的方法,治疗重度肾外伤l5例。结果:5例行肾修补术,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肾静脉修补术,4例行肾切除术,肾切除率26.3%。结论:控制肾血管的肾脏重建术能有效减少肾脏切除率,是手术治疗肾外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活体供肾肾移植腹腔镜下取肾已经成为金标准 ,但对右侧取肾技术的经验有限。作者报告了采用单纯腹腔镜右侧供肾取肾的结果。该医院于 1999年 11月起开展腹腔镜供肾取肾术。开始只限于切取左肾 ,当 2年中完成 97例左侧供肾取肾后 ,开始右侧供肾取肾。作者总结了供者和受者的资料 ,并特别分析了右侧取肾的结果。在 4 0个月内共完成30 0例腹腔镜供肾取肾手术。共 4 4例(15 % )右侧供肾手术。而开始采用右侧取肾手术后 ,右侧取肾的比率为 2 2 %。右侧取肾的指征为左侧多支动脉(5 7% ) ,右肾动脉异常 (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等 ,36 % ) ,肾结石 (5…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肾切除前肾蒂间歇性阻断对留存肾代偿性生长的影响,用45只Wistar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在肾切除(N组),肾蒂间歇性阻断后左肾切除(P组),肾蒂间隙阻断方法为夹闭肾蒂5分钟,松开5分钟,如此重复5次)及假手术(S组)。以术后14天留存肾(右肾)肾重及肾重/体重比值判断肾代偿性生长程度。结果P组肾切除术后留存肾代偿性生长较N组更为明显。表明肾切除前肾蒂间歇阻断明显促进了留存肾的代偿性生长。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与肾病变的因果关系一直是1836年(Bright)以来的研究课题。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时的肾病变以及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所致的肾病变,均被看成高务压的原因,称之为肾硬化。但是,由于肾硬化也包括非高血压性肾血管病变,故高血压性肾血管损害与肾硬化并不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5.
肾母细胞瘤与胚胎肾发育及肾源性剩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母细胞瘤发生与胚胎肾分化发育及肾源性剩余的关系。方法 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30例肾母细胞瘤和16例不同胎龄肾组织的形态特点;观察比较22例肾母细胞瘤瘤旁肾组织和30例非肿瘤成熟肾组织中肾源性剩余的阳性率。结果 肾母 细胞瘤与早期胚胎肾在组织形态上有相似之处;22例肾母细胞瘤瘤旁肾组织中6例见肾源性剩余存在,30例非肿瘤成熟肾组织中仅1例见肾源性剩余存在。结论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与胚胎肾分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 肾部分切除术被更多地应用于复杂肾肿瘤的治疗。本文分别对大体积肾肿瘤、完全内生型肾肿瘤、肾门/肾窦肿瘤, 以及特殊组织类型的肾肿瘤展开述评, 并对复杂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现状、技术难点和风险等进行深入阐述, 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复杂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复杂左肾病变肾切除术中经肠系膜根部法早期处理左肾肾蒂血管的技巧. 方法 对51例巨大肾癌(伴或不伴肾静脉癌栓)、肾盂移行细胞癌及脓肾等复杂左肾病变,采用经腹肠系膜根部法早期处理肾蒂,行肾痛、肾盂癌根治术或其他肾切除术.对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解剖关系及手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结果 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从入腹腔到显露肾静脉的时间为3~5 min,处理肾蒂血管的时间为10~20 min.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病例死亡. 结论 经肠系膜根部法处理肾蒂血管技术是可行的,并具有以下优点:利用肾蒂血管的解剖特点,分离显露肾蒂血管方便、快捷、出血少;不必过多游离、挤压病肾,防止肿瘤或炎症扩散,符合肿瘤根治早期结扎肾蒂血管的原则.本法适合于处理复杂左肾病变,尤其是伴有肾静脉癌栓或脓肾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肾造瘘术中肾静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4年间经皮肾造瘘及经皮肾镜取石术发生的3例肾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例,女性2例;均在建立经皮肾通道过程中发生导丝穿入肾静脉,肾造瘘管沿导丝误入肾静脉及腔静脉,术后经CT检查明确。3例患者术后均在彩超监测下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结果 3例患者拔除肾造瘘管后,未发生肾静脉瘘口出血,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经皮肾造瘘术中发生肾造瘘管误入肾静脉后,采用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9.
尿转流术治疗脓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脓肾的保肾治疗。方法:手术解除导致脓肾的输尿管梗阻,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及肾造瘘管,将健侧肾排泌的尿液,经“膀胱→输尿管支架管→患侧肾孟→肾造瘘管”转流至体外,达到对患者冲洗作引流的目的。结果:26例脓肾肾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结论:自体尿转流术治疗脓肾可保留患肾。  相似文献   

10.
当肾实质变薄,肾盏肾盂扩张时,肾造口术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肾实质是厚的与/或肾盂肾盏系统又小则肾造口术有困难且伴有出血。肾常位于胁腹切口以上,要使肾造瘘管易于放置,就需要充分暴露和移动肾脏。这里介绍一种简单而不出血的肾造口术。 1根手术探针(图1),1根粗的缝合丝线,1条肾造口术的引流管备用。通过标准的胁腹切口,暴露肾与肾盂;并不需要完全暴露上极。手术探针是可屈曲的,按尺寸屈成三段以适应肾盂,下或中肾盏与肾实质的肾内通道。探针的顶端是纯的并不损伤肾内血管。  相似文献   

11.
活体和尸体取肾的区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上海,200003)闵志廉根据供肾来源不同,一般分为活体供肾(或亲属供肾)及尸体供肾。1活体供肾活体供肾移植是接受者的特别需要安排手术时间,因此活体供肾质量较尸体肾佳,有较好的生理状况和冷保藏时间短.活体供肾...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肾裂伤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闭合性肾裂伤可分为部分肾裂伤和完全肾裂伤.前者主要为肾包膜、肾实质、肾盂或肾盏有破裂,但未完全断离,这类损伤常有肾周围血肿、大量肉眼血尿及腰背部疼痛;后者主要表现为肾包膜、肾盂、肾实质完全破裂,可为肾的一极或整个肾脏粉碎性破裂,可能造成肾周围大量出血和血尿(若为肾盂断离则可能不出现血尿),伤员常常出现出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13.
肾动脉栓塞术是利用动脉内导管将栓塞剂注入肾动脉,阻断肾动脉血供以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巨大肾肿瘤术前准备,可减少术中出血,防止肿瘤扩散;晚期肾肿瘤姑息性治疗;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肾出血,如肾外伤、肾肿瘤、肾动脉瘤破裂、肾动—静脉瘘及肾手术后大出血等。我院自1980年  相似文献   

14.
正肾肿瘤手术可分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两种,近年随着微创设备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绝大多数手术均可在腹腔镜下操作、完成~([1-3])。传统的观点认为,4 cm以内的、外生型的肾肿瘤为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由于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的出现使得肾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逐渐扩大,4 cm以上的,甚至10 cm的肿瘤也可以实施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 ARF 患者,临床根据病因不同,将 ARF 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三组,其中肾前性组51例,肾性组27例(其中不包括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 ARF,后文亦同),肾后性组8例。肾前性组及肾性组 ARF 患者积极给予对症治疗,病情未缓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肾后性组患者在解除梗阻后,病情未缓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采用超声检查,观测其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肾脏血流灌注情况,测量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结果:肾性组与肾前性组及肾后性组其 Scr 及 BUN 分别比较,P ﹤0.05;肾性组与肾前性组及肾后性组分别比较,其平均肾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性组与肾前性组平均肾脏体积比较,P ﹤0.05;而肾性组与肾后性组比较,P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肾前性及肾性ARF 超声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实质增厚,回声增强,肾锥体肿胀,回声增强。肾后性 ARF 超声表现为:双肾增大伴中、重度积水,肾实质变薄,肾锥体消失或基本消失。结论:不同病因的 ARF 其超声影像有其相应的特征性变化,早期识别有助于临床的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开展,其技术难题是肾脏创面止血及对肾实质和集合系统的修补,阻断肾蒂有助于术中止血及修补。肾实质和集合系统,但可能引起肾缺血损伤,而术中低温技术可将肾缺血损伤降到最低。本综述简要总结了目前报道的三种腹腔镜肾切除术中肾低温技术的特点,并期待有更简单易行且效果确切的腹腔镜肾低温保护技术,以促进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一般哺乳动物胚肾的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即前肾( pronephros)、中肾(mesonephros)和后肾(metanephros)[1].前肾和中肾是暂时性的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相继退化,成年肾脏是由后肾分化而来的,后肾主要由输尿管芽( Ureteric bud,UB)、后肾间充质(Metanephric mesenchyme,MM)两部分组成[1].  相似文献   

18.
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肾出血。作者报告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90例,CT诊断肾出血3例(3.3%),其中肾结石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3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腰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尿及急性进行性重度贫血。CT诊断肾被膜下血肿并肾内血肿2例、肾周间隙积液积血1例。肾周解剖学前后肾筋膜之间为肾周间隙,肾筋膜与膜腹,外间为前肾周间隙、与横筋膜间为后肾周间隙,存生理状态下三者互不相通。肾周间隙内有桥状膈膜(bridging septa),分别连结肾筋膜  相似文献   

19.
肾结构正常而仅有肾单位减少形成的幼稚型小肾称先天性肾发育不全;重复肾则体积较大,上下两部分都有它本身的肾盂、输尿管和血管,下位肾较大,上位肾较小且有发育差;此二种发病机制和形态不同的肾畸形共存一体则少见,我们收治2例,报告诊治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下盏的解剖因素对肾盏结石排出的影响。方法 根据肾下盏的解剖关系,分别观察盏颈狭窄型、肾孟肾盏角度≤90型、混合型及正常型肾下盏结石的排石效果。结果 随访6个月后,盏颈狭窄型、肾孟肾盏角度≤90型、混合型及正常型的肾下盏结石排净率分别为23.8%、56.5%、21.7%、88.9%。结论 肾下盏解剖异常是影响肾盏结石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