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位于肾上腺,患者可因高血压造成严重的心、脑、肾损害。后腹腔镜肾上腺  相似文献   

2.
裴贞姬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6-1777
<正>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临床表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临床表现为儿茶酚氨增多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等。而高危嗜铬细胞瘤的病情相对来说更为凶险,目前对该类型的定义为:高分泌、频繁发作高血压,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或严重的心肌病,肿瘤直径>8 cm,肿瘤部位特殊,切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临床表现为儿茶酚胺增多的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等。手术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1]。鉴此,笔者自2004年4月-2006年8月对6例行肿瘤摘除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预防高血压危象,效果满意,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由于其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且手术、麻醉风险很大。我院近3年来遇2例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心率骤然变化,经积极处理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的护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30022)杜云,杜华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功能性肿瘤,发生于嗜铬组织,病变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导致高血压、高代谢和高血糖。此病发作突然,病情凶险,常并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可能的临床价值及病理学意义,为临床鉴别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8例良性嗜铬细胞瘤及17例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细胞因子VEGF和NSE表达情况,显微镜下判断组织切片的染色结果。结果①恶性嗜铬细胞瘤VEGF表达明显强于正常肾上腺髓质和良性嗜铬细胞瘤(P〈0.01)。良性肿瘤和正常肾上腺髓质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嗜铬细胞瘤强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P〈0.01)。②良、恶性嗜铬细胞瘤NSE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嗜铬细胞瘤NSE的表达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的NSE表达(P〈0.05)。恶性嗜铬细胞瘤强阳性率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P〈0.05)。③VEGF和NSE共同阳性表达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上检测VEGF和NSE可能为鉴别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提供辅助依据,共同检测VEGF和NSE可能提高良、恶性嗜铬细胞瘤鉴别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秦薇 《全科护理》2014,(10):958-959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部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约10%为恶性[1]。另有15%~25%成人的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组织(如交感神经节、其他嗜铬细胞组织等),其恶性率高达29%~40%[2]。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3]。但由于恶性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困难、复发率高、转移灶多,故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极少[4]。我院收治了1例复发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病人,现将其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是指由嗜铬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相关细胞或与外周神经鞘细胞各自增生成瘤组合形成的肿瘤,属于临床罕见肿瘤,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嗜铬细胞瘤。病理类型主要有四种: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北美的一组120例肾上腺嗜  相似文献   

10.
郑红光 《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94-1295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嗜铬组织肿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其中位于肾上腺外者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对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搜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瘤病例,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良性28例、恶性18例)和2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标本中VEGF、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相关性。结果 VEGF、iNOS阳性表达率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正常肾上腺组织(P0.01)。直径≥5 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VEGF、iNOS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的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01)。结论 VEGF和iNOS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二者的表达随着肿瘤增大而增强,恶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共同影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  相似文献   

14.
<正>嗜铬细胞瘤又名肾上腺髓质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综合征。肾上腺髓质部位的嗜铬细胞瘤约占90%,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较罕见,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左右~([1-2])。2014年4月30日我院收治1例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合并癌栓患者,经手术及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并随访至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是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的一部分。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病例中50%为双侧肿瘤。临床上多为良性,绝大多数为单侧,以青壮年患者居多,其主要症状为高血压和基础代谢的改变。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的好发组织。以往认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只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10%左右,最新报道其比例上升,手术风险极大。在治疗上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由于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多巴胺导致血管收缩,使有效血容量减少,造成术中血压波动大,且瘤体血液供应丰富,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彩超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1例。结果:11例中7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左3,右4),4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例位于肾上腺内,另2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下腔静脉旁1例,主动脉旁1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2例。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10/11)。结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生化测定,对钙化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持谨慎态度,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采用“肿瘤激惹征”协助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全科护理》2010,8(5):431-432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主要位于。肾上腺髓质,也可发生于肾上腺外,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腹腔内,其中最常见的是腹膜后主动脉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则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本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由肿瘤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我科10例嗜铬细胞瘤病人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儿童、老年均可发病,但儿童少见。现将作者2005~2010年收治的5例小儿嗜铬细胞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危象是指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组织的肿瘤,间歇或持续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或去甲肾上腺素,所产生的病情急剧加重的征象[1]。2004年6月,我科成功抢救1例不典型嗜铬细胞瘤危象患者,由于术前诊断未考虑“嗜铬细胞瘤”的可能,病情危急,变化快,给抢救工作带来很  相似文献   

20.
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资料,以提高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纳入1998年~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9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研究不典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高血压、血浆儿茶酚胺等方面和典型组患者的差异。结果90例患者中有22例(24.4%)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8例(75.6%)为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平均最大径均无显著差异;不典型组肾上腺肿瘤主要位于右侧肾上腺,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典型组,且不典型组去甲肾上腺素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典型组。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和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比,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位于右侧,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出率低于前者,从肿瘤大小上无法鉴别出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大多数不典型嗜铬细胞瘤都可在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