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井穴的腧穴属性及临床作用,结合根结标本理论和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探讨指趾端刺的针刺止痛作用及运用规律。认为指趾端刺是目前临床最为快捷的针刺止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5):387-391
通过剖析根结概念及理论认识的形成与内涵,指出根结理论的特殊性在于既归纳腧穴部位的共性,又归纳腧穴主治病症部位的共性,其科学价值在于提炼足经腧穴远道主治规律并赋予理论形式;所体现的四肢部腧穴、足六经及十一脉模式在经脉腧穴理论形成中的影响作用,对引导认识经脉理论本质亦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3.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4.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经别求是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9):691-695
将经别置于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考查,显示其属于十一脉模式经脉理论的遗存,表达阳脉与脏腑的联系及阴阳经脉具一定共性的关系,是《灵枢.经脉》之前的十二脉成分。现代对经脉体系的表述,混淆了其与《灵枢.经脉》十二脉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6):567-570
考察古人心物一元的思维方式,认识经脉的存在状态,用以检验经络实验.结果发现构建经脉理论的方式具有内观反视的生命体验,经脉之部分乃形神合一状态下心灵向肢体、躯干的投射,它与实验医学之间在基本事实的认定方面常有不同,因而实验所揭示的经络极可能与经脉的实际存在状态相去甚远.经络实验需重视与形、气、神有关的中医理论,并用以检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林磊  图娅 《针刺研究》2011,36(5):380-382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经络腧穴电磁特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经络电磁特性研究方面的文献20余篇,分别从经络电磁特性的研究、经络的电磁成像、经络的电磁模型三方面对经络腧穴的电磁特性研究概况做了介绍.结果表明,经络穴位有明显的电特性,这些特性可能会随人体状态、时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根据电磁特性,可对经络成像和许多经络现象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经络本质.经络的这一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11):1035-1039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Shang ZD 《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