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识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枢机.辨识病机("识机")为临床诊疗之核心环节,上承"辨证",下启"论治".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彰显"识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识机"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凝练"基本病机",这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二是抓住"主要病机",这是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病机原义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枢机,具有微小性、主导性、方向性等特点。基于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义病机当为“年高肾衰”。从病机“原义”层面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及演化规律,有助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3.
病机、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特色术语之一。病机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中医诊察疾病首先要认识疾病的病机;辨证是一种认识疾病的方法,是辨识病机(证机)的思维过程,病机(证机)是辨证的结果,辨证辨的是病机(证机)。不同的病证各有其适宜的辨证方法,证候是辨证的基础,是病机的"承载体",中医往往通过认识中医病证的当下证候而认识病机。随着病期的变化,证候是变化的,辨证首先要认识到疾病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证候特点,辨出证候之病机才能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证候为证的外候,证候=证+候,其中"证"为证候之病机即证机。证机为疾病阶段性病机,为当下证候之证机。证候为证机表现于外的临床征象,一个证机反映的是病在某一阶段的病变关键点,而病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候、具有不同的证机。证候随着病期的变化而变化,各个阶段的证机共同反映该病的病机,各个证机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发展规律。方证辨证是辨证机的典范,方证辨证的核心问题是方剂主治的病机和症状必须与证候的病机和主症相互对应,其实质仍是方药与病机相对应,而不是一证一方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临证经验丰富的学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把某一类症状固化成一个证候,并充分认识到此证候的证机,当再次遇到此类病证时且四诊获取病证资料后,提取信息、辨识信息,分析病位、病势、病性等复杂的辨证过程得以迅速完成,并与某方药密切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民寿命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病种,造成了重大的社会负担。中医在诊治慢性疾病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而临证中慢性病患者症状冗杂,并多为多种疾病共病。笔者总结慢性疾病共性病机为"虚""滞""瘀""郁",认为抓核心病机即"调枢"辨证思维是取效的切入点及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05-1406
朱雪萍名中医应用"和"法论治肾衰病,主张顾护脾胃,用药宜"平和淡缓""慎忌攻逐""甘缓不腻",辨证需知常达变、机圆法活,遵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  相似文献   

6.
辨证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入手,通过分析、综合,辨别其属于何"证",并以此作为治疗的依据.辨证的目的在于寻求病因和病机,而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特色.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一直是皮肤病研究热点,其病势缠绵,病机复杂,治疗颇为棘手.病机是决定病情变化的关键,全面而深入地把握银屑病的病机,尤其是某些潜在而关键的病机,即"枢机",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宏观与微观辨证、外燥与"隐湿"、毒邪致病和病络思想4个方面,对银屑病中医治疗之"枢机"进行探析,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8.
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其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传统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病机辨证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以脏腑为内涵,以证带病,病证结合。基本步骤包括:辨识"病机证素"、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枢机,是调控疾病有序定向级联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黄帝内经》注重审识病机以及刘完素的病邪兼化等理论出发提出病机兼化之论,并以此解析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即阳微阴弦为冠心病病性总括,痰瘀相兼互结为冠心病基本病机并贯穿始终,早期"湿化"、活动期"热化"与后期"虚化"是冠心病主要病机变化。我们提出病机兼化论并应用于阐释冠心病病机演变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从病机层面理解疑难复杂疾病病证关系和把握其演变规律,在明确疾病基本矛盾的同时,兼顾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达到规范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的重要性:"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也需要抓住病机才能确立治疗的核心。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人类对自然界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痛""痞满"等病证。本文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毒热、气火观理论等方面综述其中医病机;从气血辨证、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从溃疡分期、胃黏膜征象、胃动力、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胃肠黏膜细胞因子及电镜检测等现代医学指标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临床治疗可根据具体病机和证候,结合相关客观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传统的中医并没有提出脓毒症的概念,根据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可从《伤寒杂病论》及《温热论》等著作中发现很多与脓毒症症相符的疾病,又因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故多将其归入"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本文将从经络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不同的辨证体系下探析脓毒症的中医病机,从气津血精神探讨中医对脓毒症休克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亓涛 《新中医》2020,52(17):177-179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灵魂。在面对复杂疾病时,进行准确的辨证是中医疗效的根本保证。刘完素提出的"气有相兼"学说,以"风、热、湿、火、燥、寒"归纳各种内外因所致疾病或与六气气化相同的各种疾病的病机,在分析复杂疾病的病机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以临床常见的消渴合并胸痹为例,尝试从"气有相兼"角度对其进行病机探讨,认为其基本病机以湿瘀相兼、湿热相兼、热瘀相兼、寒湿瘀相兼、风热瘀相兼为主,可为中医的临床辨证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着哲学范畴"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美"与"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和实践对象的评价,表现为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主客合一"特性;又因其重"象"轻"体"的特征,使得"意象"成为认识病因病机的主要途径;在着眼"关系"、看重"动态"的特点指导下,病因病机正确反映了疾病的客观规律之"真",而以"失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医治疗就是在"求真""求善"的前提下,"求和"的过程,从而还原健康之"美"的本来状态。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以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研究。通过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确了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拟定了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量表,确立了艾滋病"培元解毒""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研发了"扶正排毒片""益艾康"等治疗药物,初步构建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中医诊病辨证的基本元素是症状体征,辨证不能单纯以症状体征的有无或权重的多少对号入座地方式进行判断。指出症状体征具有多重属性,只有通过辨证思维,分析深蕴于内的病机变化,做出鉴别诊断,才能减少诊断失误,提出诊病辨证应以辨识病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儿"少阳之体""肝常有余"等相关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认为小儿情志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致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而发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调畅枢机为契入点。在临床辨证施治,以柴胡剂"调畅气机"理论治疗小儿情志病。本文介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小儿夜啼、四逆散合厚朴干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治疗小儿腹胀、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小儿胸闷、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头痛四例验案,从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临证体会等方面阐述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是广东省中医院范冠杰教授基于消渴病中医临床诊治经验所创立的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指出中医临床辨证应抓准"核心病机",动态把握病机的变化及其规律性,做到"动-定结合、变中有守",才能辨证准确,进而收到满意的疗效。这一思维的提出,对丰富中医辨证方法并指导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疾病,有恶变为胃癌的风险,目前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临床效果欠佳。黄柳向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该病病机主要为"虚""滞""痰""瘀""湿""毒",重视中医辨证施治,自拟莪蚕健胃汤,实施分期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