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分析若干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并应用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病历记录、具体用药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在使用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沈建民 《新中医》1998,30(5):48-4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沈建民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该方为治少阴病兼证而设,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笔者临证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多种疾病,临床颇效,兹举例如下。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张某,男,54岁,1996年10月初诊。胸闷、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例的效果分析,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治疗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例。结果:在不同的临床表象下,麻黄附子细辛汤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为太少两感或内伤肾阳不足。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药物组成极其简单,仅有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如果辨证准确往往立竿见影,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少阴病的证治.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少两感证。本文参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探讨太少两感之痛证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特征,明析麻黄细辛附子汤辨治太少两感痛证。举古籍中治痛之例以证之,并图谱化展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主诸痛证,拓展其治痛范畴,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澧县纺织厂职工医院(415500)郭作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笔者遵从“少阴偏阳虚”之变化机理,在临床中见少阴为主的证候,又复兼外表的症状者,均以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揭示该方证的临床应用核心要素。方法:通过对4则验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荨麻疹、格林巴利综合症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内科杂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谈慧 《新中医》2008,40(1):88-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伤寒少阴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及食管炎,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本方药物组成极其简单,仅有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如果辨证准确往往立竿见影,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少阴病的证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治疗多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举案例如下以供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70-27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的经典方剂,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相当广泛,为了更好地研究古方,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3.
黄燕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426-428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能。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相当的广泛,为了更好地了解古方、应用古方、研究古方,我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情况作一回顾。1临床应用1·1呼吸系疾病:朱晓红[1]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54例,结果:痊愈3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6%。葛蓓芬[2]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哮喘。孙庆[3]、江畔[4]用本方加味治疗痰饮咳喘,许金珠[5]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袁传爱[6]治疗肺气肿,均取得良好的疗效。郑淑伶[7]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来预防感冒8…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朱一斌(长沙老年病医院,410005)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用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助阳解表的代表方。老年患者常见素体阳虚,...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组胺释放的影响。在二硝基苯基-BSA(DNP-BSA)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成生药麻黄对IgE介导性血管渗透性增强有抑制作用,细辛的作用较弱,未见附子有该作用。于是以肥大细胞株(RBL-2H3细胞)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成生药对IgE介导组胺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附子及细辛无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有抑制作用。此时RBL-2H3细胞的cAMP含量增加,附子、细辛对此无影响。但是,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类对组胺释放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抑制IgE介导性变态反应主要是麻黄的…  相似文献   

16.
Liang SY  Tan XM  Chen FL  Luo JB 《中药材》2011,34(6):896-901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前后挥发油成分和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方药材麻黄、附子、细辛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4个成分,其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麻黄和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8、8、39个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成分与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成分的种类与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组成复方的汤剂中,不仅存在挥发性成分量的变化,还存在一系列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导致质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了疗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18.
郭长河  苏金中 《河南中医》2010,30(9):836-836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嗜睡1例,脉证合参符合《伤寒论》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