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病之一,由于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寒邪侵袭,引动伏痰瘀血,阻塞气道,发为哮喘。该文详细探析寒邪的理论内涵,探索寒邪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机关系,认为寒邪(外寒和内寒)为小儿支气管哮喘常见致病因素,寒邪停肺为其外因,脾肾虚寒为其内因,寒痰、瘀血为其发病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四川中医》2021,39(3):44-47
本文基于免疫学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在银屑病复发中发挥的作用与中医"伏邪"致病理论相似及银屑病可用伏邪学说解释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银屑病的复发——肾精不足为先决条件,余邪未清是关键因素,伏邪胶着从阴发于阳为主要病机,清透伏邪、温阳扶正、频护阴液,多管齐下尽透伏邪和防邪再伏是治疗重点,并基于柳宝诒伏气温病学术思想从伏邪透发角度浅析邪伏少阴其发于阳、郁于阴不达于阳、初发于少阴的不同防治法则,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28-1629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文章运用伏邪学说探析SPID,认为该病具有邪伏体内、遇因待发的发病特点,涉及的伏邪主要有伏寒、伏湿、伏毒、伏瘀,治疗上应扶正祛邪,防治并重。从伏邪致病的角度探讨SPID的防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1伏邪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1伏邪学说的起源及其初期阶段的涵义伏邪(又称"伏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用于阐述温病的病因和病机,以与伤寒鉴别.它的涵义是:温病因于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伏藏于体内,至春季而发为温病.  相似文献   

5.
安效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依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他提出"痰瘀伏肺"是哮喘的夙根,风邪为其发作诱因,哮喘发作期以"祛风、豁痰、化瘀"为大法。小儿"脾常不足"、"肺常虚"在哮喘缓解期表现尤为突出,也是小儿哮喘与成人哮喘最大不同所在,所以小儿哮喘缓解期以肺脾气虚为主要证型,自拟"益肺健脾汤",健脾补肺,益气固表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6.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其与中医学“伏痰外损”具有一定相关性。清代医家吴澄首次提出“伏痰”概念,并创外损学说。“伏痰外损”是支气管哮喘的核心病机,其中伏痰是发病基础,外损是伏痰的临床结局。外损作为伏痰的临床结局,具有虚证、损伤两种表现。其中,虚证是基础表现,于肺主要表现为气虚或气陷,这与黏液过度分泌导致气道阻塞、增加气道阻力(表现为喘息、气短、呼吸困难)并加速肺功能下降相通;损伤则与气道黏液高分泌导致气道结构病理改变相通。基于“伏痰外损”理论,可从“生痰之源”脾脏切入,采用理脾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痰、瘀和毒是本病的内生伏邪,肺络是伏邪流窜的主要通路,阳虚寒凝是内生伏邪的主要机制,其与肺、脾及肾脏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化伏"为原则,通补肺络为先,佐以温肾健脾,贯以活血化瘀解毒,还需结合脏腑辨证与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为医患所苦。武蕾教授基于“邪伏肺络”理论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肺络阳虚;病机关键为邪伏肺络、肺络不通;哮喘的夙根为伏风、伏寒、伏痰。在临床治疗中,谨守病机,以温补肺阳扶正气,祛除伏邪断夙根,通畅肺络调气机,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疗效满意。该文主要总结武蕾教授运用“邪伏肺络”理论论治哮喘经验,为论治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11.
辽宁四县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祺  于雪峰  刘桑  李明飞 《光明中医》2010,25(3):405-405
<正>支气管哮喘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农村发病率日渐增高。我院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农村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中承担了"伏九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推广项目。现就此项目中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情况,做以下阶段性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典型的发作多见于年长儿童,临床表现可与成人相仿.我们多年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今将证治此病的经验,结合个人体会,介绍于下,以供参考.病因病机的认识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哮与喘是两个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病证.《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这是对哮与喘在定义的区分.小儿时期,不论支气管哮喘,或乳幼儿时期的哮喘性支气管炎,它们常表现为"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儿童支气管哮喘,从中医理论分析,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发病基础,主要指"伏痰",它的形成与小儿体质有关.小儿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不同于其他肺经疾病,主要由于伏痰的存在,它在《景岳全书》中称之为"夙根",《证治汇补》称之为"胶固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伏邪概念、起病基础及致病特点3方面归纳总结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过程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提出痛风性关节炎以脾肾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伏痰、伏湿、伏瘀作为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其产生与体质、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有关,治疗从伏邪角度出发,以"祛邪、扶正"为原则,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学重要组分,近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伏邪是隐匿的致病邪气,伏痰是其中重要一环。治痰是中医治病的关键。通过参阅"伏痰"相关文献,梳理"伏邪"理论源流,阐释"伏痰"概念及产生机制,探讨"伏痰"与心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并概述"伏痰"理论在心病中的应用现况,为从"伏痰"角度辨治心系疾病提供思路。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主要有下腹部胀痛、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可能导致不孕、流产、胎盘早剥等妊娠期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有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中医药在子宫肌瘤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伏邪学说和络病理论,子宫肌瘤可由先天伏邪、伏寒、伏热、伏郁、伏痰、伏瘀等伏邪致病,多由伏瘀单一伏邪或合其他伏邪一起引发该病,子宫肌瘤可归属于络病,提出伏邪阻络,络息成积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以扶正祛邪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从三个方面防治子宫肌瘤:一是益气补血,补肾健脾以扶正,二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以祛邪,三是未病先防,即运用补虚药、活血祛瘀药、化痰药、散结药等消除病灶,存在子宫肌瘤家族史或存在其他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的女性可采取措施,例如适度体育锻炼、保持规律作息等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子宫肌瘤的易感性,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92-1193
介绍倪菊秀主任运用宣肺平喘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经验。小儿哮喘以"伏痰"为发病关键,外邪为重要诱因;发作期多见风邪外束、痰热内蕴,遣方以宣肺化痰、祛风平喘为大法。  相似文献   

18.
伏邪学说,最早起源于《内经》。《素问&#183;生气通天论》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183;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一理论为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后世医家对《内经》伏邪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如清代出现了一些伏邪学说的专著,有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刘吉人的《伏邪新书》,叶天士的《三时伏气外感篇》等,  相似文献   

19.
周仲瑛教授在辨治急难病症时提出了"伏毒"学说,认为"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征。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急难重症,反复发作,迁延难治。本病精亏为本,邪伏体内,外因引动伏邪,引起发作,符合"伏毒"的发病机制,其毒具有特异性。根据"伏毒"理论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心血管疾病链与痰瘀伏络的相关理论,论证了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各病变环节逐级传导的内在病理基础,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的主要机制,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易反复、难治愈、预后差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以"伏邪多与痰瘀相关"为突破口,把握伏邪的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探索早期干预心血管事件的诊疗方法,可采用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为中医药全面干预心血管疾病链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