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 体(ICL)植入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 12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5例(43眼),术眼 等效球镜度(SE)>-6.00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拱高及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各时 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975,P<0.001;F=16.032,P<0.001), 术后各时间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 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无明显改变。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 心凹、黄斑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及下方各区域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黄斑旁中心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 结论:OCTA观察显示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术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同时FAZ面积降 低,但对其余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检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6例(104只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以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1.0,均较术前提高,OCT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无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4,P=0.122),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1);手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P=0.000;t=-2.862,P=0.005);术后3个月两区域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8,P=0.118;t=-0.197,P=0.844)。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检测可能比单纯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检测更早、更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厚度增加的情况,为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诊治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吕湘云  艾明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8-1171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 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50%±7.10%,相比对照组的44.11%±5.72%更小(P=0.026)。试验组CRT为(211.95±30.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38±15.63)μm更薄(P<0.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34±0.10)mm2、47.67%±9.13%,与对照组的(0.30±0.01)mm2、49.70%±6.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OCTA对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受试者按双眼眼轴相对长度分为两组,眼轴较长眼进入长眼轴组,另一眼则进入对侧眼组,对比两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 在20例成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的血液密度长眼轴组为47.04%±3.10%,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44.1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效球镜度数与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浅层旁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18、-0.21,P=0.021、0.015)。两组所有深层视网膜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长眼轴组和对侧眼组的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灌注面积分别为(1.94±0.17)mm2和(1.90±0.19)mm2,两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27±0.07)mm2和(0.28±0.07)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长眼轴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高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与整体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视网膜血管密度。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00例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诊治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进行视网膜相干光层析血流成像术(OCTA)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右眼相比,狭窄对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降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增加(P>0.05),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术后3个月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血流灌注密度、视盘区血管密度、视盘区血流灌注密度上升,FAZ面积减少(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3个月狭窄同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普拉洛芬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及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临床观察研究。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4例(66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3 d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黄斑水肿情况。必要时对患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23)logMAR,对照组为(0.31±0.35)logMAR,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试验组视力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试验组黄斑厚度为(249.09±22.89)μm,与术前(241.39±17.4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56.70±40.84)μm,与术前(232.80±20.10)μm相比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个月时对照组5眼行OCTA检查,其中3眼可观察到黄斑区微血管瘤和无灌注区,1眼存在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试验组2眼行OCTA检查,均未见明显微血管瘤及无灌注区。结论 术前应用普拉洛芬可减少术后1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增厚,有助于术后早期视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 56例(56只眼)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及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眼底检查及眼底照像,术前1个月、术后1周、4周、6周、3个月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分析此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26只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30只眼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两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手法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高于超乳组(t=4.602,P=0.006),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低于超乳组(χ2=9.753,P=0.009),4周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现负相关.结论 虽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无差异,但是术后短期内手法小切口手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影响较大,并暂时影响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0.
沈秋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14-12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VD)与康柏西普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的46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期DME患者(DME组)和同期37例无DME的NPDR患者(对照组)资料.DME组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患者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36例DME患者,在接受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 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及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DME患者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前BCVA为0.26±0.02,3次注射治疗后BCVA分别为0.42±0.04、0.51±0.04及0.54±0.04,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CRT为(472.42±9.68)μm,3次注射治疗后CRT分别为(339.33±6.73)μm、(320.89±7.60)μm、(300.14±5.60)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CVA及CRT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患者治疗前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44.27±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44.28±0.04)%、(44.32±0.04)%、(44.32±0.04)%;治疗前的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52.96±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52.94±0.04)%、(52.87±0.04)%、(52.87±0.04)%;治疗前浅层FAZ面积为(0.56±0.08)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56±0.08)mm2、(0.56±0.08)mm2及(0.56±0.08)mm2;治疗前深层FAZ面积为(0.75±0.10)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75±0.09)mm2、(0.75±0.09)mm2及(0.75±0.09)mm2,治疗后患者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和FAZ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ME患者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康柏西普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BCVA,降低其CRT,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VD及FAZ面积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患者黄斑部血流状态改变以评估PRP术后患者黄斑部的血供变化。方法 选择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拟行PRP的患者,采用OCTA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浅层和深层中心凹、旁中心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各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黄斑部视网膜VD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重度NPDR患者24例(32眼),PRP术前患者空腹血糖为(11.38±5.38)mmol·L-1,术后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8.75±3.18)%。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深层总VD为(43.41±5.95)%、深层旁中心凹VD为(45.73±6.0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均为P<0.001);浅层旁中心VD为(37.95±4.63)%,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为(0.286±0.133)mm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7、0.16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62.50±63.51)μm,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00 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黄斑部深层VD的改善程度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75,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2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患者视网膜旁中心凹深层VD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t=-2.400,P=0.027)。结论 重度NPDR患者在PRP术后视网膜黄斑部深层视网膜VD得到改善,这可能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血流密度(DCP-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FAZ周围300μm区域中心凹血管密度(FD30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旁血流密度(peripapillary-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分析OCTA这些参数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与D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SCP-VD、DCP-VD)、peripapillary-VD、FD300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而中心凹DCP-VD仅表现为DKD组的下降(P<0.05),中心凹SCP-VD在三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FAZ面积和GCC厚度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DR分期与DKD分期呈正相关(rs=0.648,P<0.05);旁中心凹SCP-VD、旁中心凹DCP-VD、中心凹周围DCP-VD与DKD分期呈负相关(rs=-0.535,P=0.009;rs=-0.712,P<0.001;rs=-0.641,P=0.001);与非DKD组相比,DK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收缩压、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P<0.05)。结论:通过OCTA可以检测到DKD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结构改变,表现为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大、GCC增厚。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视网膜血管密度随肾功能损害而降低,这提示视网膜血流密度或许可以作为预测DKD严重程度的一项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测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开滦眼病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6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及眼部检查。根据以视盘及黄斑为中心的2张眼底照相诊断DR并进行分级。应用OCTA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级DR组间眼部及全身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OCTA测量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与DR严重程度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变量。主要指标 VD、P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形态指数。结果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PD及VD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均<0.001),随中心凹黄斑厚度(MT)的增加而增加(P均<0.001),除中心凹区,整个黄斑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PD和VD还与眼轴长呈负相关(P均<0.05)。随着年龄增长和空腹血糖升高,FAZ面积(P均<0.01)和FAZ周长(P均<0.01)逐渐增大,而FAZ形态指数减小(P=0.005、0.003)。随着DR逐渐加重,黄斑区VD(P=0.003)和中心凹周围VD(P=0.001)逐渐降低。在无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眼黄斑区VD分别为(15.7±3.2)、(15.7±3.2)、(15.4±3.2)、(14.3±3.9)、(13.4±3.3)(mm/mm2)(χ2=15.9,P=0.003);中心凹周围VD分别为(16.9±3.4)、(16.9±3.3)、(16.4±3.3)、(15.4±4.1)、(14.4±3.3)(mm/mm2)(χ2=18.0,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越重、空腹血糖越高、糖尿病病程越长,黄斑区VD(P=0.029)及中心凹周围VD(P=0.023)越小,而DR分期与PD及FAZ测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DR加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VD逐渐降低,VD可能成为评估DR进展的定量分析指标。PD在不同分期DR中矫正血糖和病程后无显著差异。糖尿病患者中OCTA测量参数与年龄、眼轴及MT相关,提示在对DR患者进行相关测量及随访过程中,应考虑上述因素对OCTA定量分析参数的影响。(眼科, 2022, 31: 253-259)  相似文献   

16.
王倩  杨婧研  刘月明  陈梦曦  魏文斌 《眼科》2021,30(2):102-107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技术动态观察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探索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R)发生前的眼部血流变化情况.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进行碘125(125I)巩膜放射敷贴治疗的患者30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6/2019-05于我院眼科确诊的BRVO-ME患者25例25眼,均接受每月1次,连续3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第3次玻璃体腔注射1mo后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CT和OCTA)技术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评估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通过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分析一环和二环(中央凹)的N1、P1波潜伏期及P1波振幅密度。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BCVA(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323±0.086 vs 0.773±0.304,P<0.05);CMT显著降低(239.385±33.175μm vs 489.346±137.453μm,P<0.05),而VLD、VPD、FAZ均无明显变化(P>0.05);一环和二环N1波潜伏期、P1波潜伏期显著降低,且P1波振幅密度值显著提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BCVA、VLD、VPD、FAZ与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ME可显著降低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及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年龄、基线BCVA、黄斑区微结构参数可作为评估视力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