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对哮喘病从诊断学的角度探讨夙根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进而研究哮病夙根的客观指标。方法:进行血清及痰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检测。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及痰中IL-8、CRP、Eotaxin水平均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而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血清及痰中此三种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炎性因子即可作为中医哮病夙根理论的科学解释并视为其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不同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取符合AECOPD诊断标准和肺胀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健康组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各证型组间差异性以及炎症指标与证型组别间的相关性。结果:AECOPD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的CRP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清PCT与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结论:可尝试将血清PCT、CRP、IL-6等作为AECOPD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分析哮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四诊的采集,参照哮病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所占比例。结果:风痰哮占51.0%,冷哮占31.7%,热哮占11.0%,虚哮占3.1%,喘脱危证占1.4%,肺脾气虚占1.0%,肺肾两虚占0.7%。结论:290例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以风痰哮为最多,其次为冷哮,治疗中应注重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并重视温肾助阳,发作期及慢性持续期以祛邪兼扶正治疗为主,缓解期以固护正气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可行性。方法设计支气管哮喘患者就诊数据采集表,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肺功能指标。结果共收集患者334例,其中中医辨证为风哮119例,热哮109例,冷哮77例,虚哮29例。虚哮患者年龄最高,与风哮、冷哮、热哮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病程、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哮患者Fe NO水平最高,与冷哮、热哮、虚哮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气道炎症程度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风哮、热哮为主,风哮患者Fe NO水平最高,Fe NO可能作为支气管哮喘证型客观化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哮喘发作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冷哮、热哮、风哮、虚哮;同时将其肺功能检查结果按评价标准分为正常、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4种类型,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6种分度;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1)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2)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以热哮和虚哮为多见。3)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分型,以混合性和阻塞性为多见;其中,虚哮组肺功能分别与热哮组、冷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并总结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为有机结合临床中医证候特征、哮喘临床表型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调研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和预调查反馈信息修正的方法,设计并归纳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证候学观察表。收集204例患者的四诊资料,填写观察表。借助SPSS22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基本的中医证型。结果:通过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中医哮病的辨证标准为依据,参阅哮病中医证候规律的文献,并组织呼吸科专家讨论,得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主要分为2个基本证候:虚寒证和虚热证。结论:探索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医宏观寒热辨证与西医基因组学之间可能的关联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0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总结发作期哮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调查发作期哮喘患者一般资料、发作诱因、肺功能检查、分级、分期、主要临床症状、中医证型等内容。结果显示:1)在哮喘患者中女性罹患高于男性,占64.3%;2)中医辨证分型巾:肝郁〉燥邪伤肺〉热哮〉风痰哮〉寒哮;3)在哮喘急性发作诱发因素构成显示:外感〉过敏等环境因素〉情志刺激〉劳累。4)哮喘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肝郁〉燥邪伤肺〉风痰哮〉热哮〉寒哮。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女性患病率高;哮喘发作的诱因主要与外感有关;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燥邪伤肺、热哮为主要证型;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的发生与肝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鸟鲁木齐地区1 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哮喘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针对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确定诊断、分期,按照中医有关哮喘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 150例患者中发作期690例,缓解期460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发作期以冷哮最多375例(54.3%),热哮次之169例(24.5%),其次为风痰哮74例(10.7%)、寒包热哮44例(6.4%)、虚哮28例(4.1%);缓解期以肺脾气虚型居多295例(64.1%),肺肾两虚者次之165例(35.9%);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哮喘发生主要证型以冷哮为主,因此在预防过程中要重视寒冷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以减少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8)
目的观察宣肺平喘汤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寒哮)患者肺功能(FEV1及FVC、PEF)及血清炎性因子(IL-8、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支气管哮喘(寒哮)患者90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医组(45例)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中西医结合组(45例)在西医组的基础上予以宣肺平喘汤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肺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等级。结果西医组总有效率73.33%,低于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1.11%,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西医组中医证候评分为(7.97±0.67)分,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评分为(7.05±0.58)分,2组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及FVC、PEF较前升高,且与西医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升高水平显著,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P 0.05);在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宣肺平喘汤联合布地奈德能降低支气管哮喘(寒哮)患者血清中IL-8及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从而降低患者炎性水平,并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1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辨证标准分为寒哮型、热哮型、肺虚型、肾虚型和肺肾两虚型,以及兼瘀血型、兼痰浊型和无兼证型,并检测各患者肺功能指标FVC、FEV1.0、PEF、MMEF。结果:支气管哮喘各常见证型肺功能指标均降低。缓解期3组肺功能指标均按肺虚纽、肾虚纽、肺肾两虚组排序依次降低。痰浊、瘀血兼证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无兼证组。结论:哮喘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哮喘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辨证分型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02例,其中肝阳上亢型27例、痰湿壅盛型22例、阴虚阳亢型25例、阴阳两虚型2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组;分别测定血清CRP、IL-6浓度。结果高血压病组血清CRP、IL-6浓度高于正常组,该组不同证型组中,肝阳上亢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而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血清CRP、IL-6浓度相近。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以肝阳上亢型为重,血清CRP、IL-6浓度变化更能反映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肝火、阳亢的本质,CRP、IL-6浓度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寒痰"、"热痰"证型的微观辨证指标及其炎症特点。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按中医辨证分为寒痰证组(27例)、热痰证组(32例)和非寒痰热痰证组(31例),并以健康人作为正常组(33名)。通过诱导痰技术使之咳出痰液,痰涂片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百分比、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百分比;血常规测EOS和NEU百分比;ELISA方法检测痰上清液和血清中白介素(IL)-8、IL-4、IL-5、干扰素(IFN)-γ、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三烯(LT)B4、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寒痰证组血和痰EOS均明显高于正常组、非寒痰热痰证组和热痰证组(均P0.01),热痰证组痰NEU高于正常组、非寒痰热痰证组和寒痰证组(P0.05);与EOS密切相关的ECP在寒痰证中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与NEU密切相关的IL-8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痰证组血清IL-4水平高于非寒痰热痰证组(P0.05),IFN-γ/IL-4值明显低于非寒痰热痰证组(P0.01)。结论中医哮病之宿根——"痰"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炎症"相关。哮喘寒痰证型的炎症特点部分表现为EOS升高,可能有Th2优势的趋势,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表现有类似之处。热痰证表现为气道局部NEU升高。EOS、ECP可能是哮喘寒痰证微观辨证的重要指标之一,NEU可能是热痰证微观辨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昌吉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开展证候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所有资料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寒哮,其次是虚哮和热哮;随着年龄及病程的增加,哮喘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疾病的状况因证型不同存在差异;哮喘发作的诱因以外因为主;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前三位的病性要素是痰、风和气虚;病位要素是肺、脾和肠。结论: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寒热是辨证的关键。随着年龄及病程的增加,哮喘的中医证型表现出由实证向虚证及虚实夹杂证转化。气虚是哮喘的一种基本病理状态。外因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哮喘发作期病位以肺、脾、肠为主,病性要素则以痰、风、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从冠心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目前最新现代医学研究指标等方面对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论述。其中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可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七大证型,现代医学研究方式主要包括:现代统计学数据、血清炎性因子、血管监测、遗传性因子、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turbulence,HRT)、心脏舒张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146a(miR-146a)水平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30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纳入哮喘组,选取同期13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miR-146a表达情况,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儿血清miR-146a表达与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患儿血清miR-146a表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寒哮型、外寒内热型患儿血清miR-146a表达、IL-6、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热哮型(P<0.05),寒哮型患儿血清miR-146a表达、IL-6、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外寒内热型(P<0.05);寒哮型、外寒内热型患儿ACT评分低于热哮型(P<0.05),寒哮型患儿ACT评分低于外寒内热型(P<0.05);寒哮型、外寒内热型、热哮型患儿血清miR-146a表达与A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中miR-146a呈高表达,且miR-146a与哮喘中医证型及ACT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咳喘宁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热哮临床观察。方法纳入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热哮)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多索茶碱静滴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咳喘宁方治疗,疗程7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有效率、肺功能(FEV1及FVC、PEF)、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程度分级、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结果 1)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54.05%,对照组为30.56%,两组在完全缓解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组治疗后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状态等级分级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两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及FVC、PEF、中医证候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两组治疗后EOS、IL-6、IL-1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自拟咳喘宁方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热哮)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90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瘀阻脉络证、痰热壅塞证、阴寒凝结证、心气不足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微证;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CRP水平,并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证型组CRP水平瘀阻脉络组>痰热壅塞组>阴寒凝结组>心肾阳微组>心肾阴虚组>心气不足组.结论:血清CRP含量检测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一个监测指标,CRP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CRP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