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戾气学说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疫疠、瘟疫,中医书籍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对疫疠流行的论述非常客观真实。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就已提出了"染易"的概念,认为疫疠具有传染性。至明代,"传染"一词已出现在中医著作中,可以说传染病的概念是中医学最先提出的。明·吴有性的《瘟疫论》更是提出了"戾气"学说这一伟大创见,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几千年来,中医在抗击疫疠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有许多防治疫疠的经验,但时值甲型H1N1流感横行的今天,中医理论体系中仍然没有传染病学这一重要的亚专业,以至现代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时刻,中医往往处于辅助的尴尬地位。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深入研究疫疠和戾气,以丰富中医传染病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则治法方面阐述温病学源于伤寒学,并为伤寒学之发展,提出两者同属一脉,治疗上应相互参用。  相似文献   

3.
<正>温病学为中医药院校重要的临床基础课,承接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又是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根据临床实际结合温病学理论,将温病学与中医内科学教学融会贯通,笔者有一些体会和经验,作如下探讨。1温病学与中医内科学联系与区别几千年来,仲景学说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把伤寒六经辨治尊为准绳。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发展补充了仲景学说,超越前人扩展了视野,在治疗温热证、湿热证,营血分证等方面有长足发展。而今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文从中医温病学在传染病治疗中的现实意义、中医温病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传染病医院中医发展存在的压力与潜力、以及中医温病教学与传染病医院联合教学模式探讨等方面谈当代中医温病学与传染病医院联合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类疾病谱多因素致病模式渐趋稳定的同时,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单因素致病性疾病仍不断挑战着人类。中医传染病学又称为中医疫病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古老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显示出中医传染病学的重要性.但中医传染病学发展缓慢,与现代医学结合不足;学科建设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当代中医特色的学科体系,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中医传染病学学科现状,从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及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宋金元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具特色的学术思想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内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医学对湿病和疫病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是疫病学与温病学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医温病学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恩祥 《中医杂志》2003,44(9):704-706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肆虐的情况下,回顾中医湿病学的历史,借鉴其经验,用于防治SARS的工作,值得探讨。现从3个方面谈谈温病学科与SARS的有关内容,供同道参考。1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1.1 古代对温病的认识:生疫疠,历代皆有:《礼记》、《周礼》、《山海经》中即有疫病的记载,如“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秦·始皇四年  相似文献   

9.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先秦至隋唐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轨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今年SARS流行期间紧急启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临床研究特别专项课题——“历代疫病流行文献整理及献方献药研究”。此文为立项课题。文章从史学的角度,详实地介绍了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并客观、公正地对先秦至清代有关疫病学与温病学的主要文献及专著进行评述,从中可以窥视出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0.
对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传染病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发展中医传染病学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从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稳定学科方向;构建发展平台,汇聚人才队伍;组建交叉学科,以科研促发展;创新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学科协调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染病学是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传染病学教学已作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如何在中医院校开展传染病学的教学从而更好地突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优势是授课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中医院校传染病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提出在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要扬长避短,突出中医防治传染病特色;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开展专题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是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明末的吴有性写出了第一部疫病学专著——《温疫论》。嗣后,清代的戴天章、杨璿、刘奎、余霖等人的疫病学著作相继问世,使疫病学的理论与辨治方法不断丰富,形成了温疫学派。至清代中叶,叶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从而形成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又经吴瑭、王世雄等人不断加以充实,使温病学的理论和辨治方法更臻完善,形成了温病学派。应当说,温病学派比温疫学派在理论上更为系统、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学派形成于清代中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温病,其中也包括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温疫。因为温病学派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且有温疫学派的研究可资借鉴,所以最终总结出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而形成了中医学领域内的新学科——温病学。其代表人物有叶桂(天士)、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世雄(孟英)等人。  相似文献   

14.
蒙医温病学的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12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在与热性传染病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对温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简便的防治方法,积累了不少防治温病的经验并为其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13世纪期间对温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关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温病的经验越加丰富;16世纪温病发展为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特点的近代蒙医温病学。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全科医学与中医预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单纯的专科医疗保健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全科医疗作为一门新的医学专科,它以医疗保健服务的连续性、完整性、经济方便等特点将成为理想的初级保健模式。在全科医学的服务中,中医预防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两者在基本思想及实践中有很多的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彭支莲  黄剑 《河南中医》2003,23(12):12-1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理论博大精深.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所作的两大贡献之一就是中医药文化.中医学为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贡献不必多叙.笔者谨就中医现代化与突出中医的特色的关系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学功  程雪 《新中医》2014,46(9):231-233
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医体质学决定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中医体质学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内在基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体系中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及转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医对肾的认识,指出中医肾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肾脏生理特点和病理改变的学科。对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中医学专业的两个平行班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直方图和Q-Q正态分布检验图等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采用PBL教学法无论从正态分布峰值还是成绩区分度上都要显著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PBL教学使得班级的均分大幅度增加,高分段人数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医肾虚与冠心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中医根据其主要症状表现归属于“胸痹”范畴 ,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心 ,其本在肾 ,肾虚为其重要的病因病机。西医通过对冠心病的研究 ,发现其病因复杂多样。从中医角度纵观这些危险因素 ,多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兹论述如下。首先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与中医理论中肾气虚衰年龄一致。其二 ,高脂血症为冠心病易患因素 ,而肾虚可导致血脂增高 [1],从而易导致冠心病发生。肾阳虚衰则心阳不振 ,脾虚失运故气血郁阻 ,水湿不化 ,痰浊渐生 ,浊脂壅遏脉道而血脂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