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内皮素-1(ET-1)、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6年08月-2019年09月诊治的rt-PA静脉溶栓患者共100例;将入组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非他汀药物+rt-PA溶栓+标准药物治疗;实验组:他汀药物+rt-PA溶栓+标准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在溶栓后1h、6h、12h、24h静脉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CAM-1、ET-1、MMP-9水平。静脉溶栓治疗后病情变化考虑出血时及24h完善头颅CT明确颅内出血情况。结果组间比较,长期服用他汀药物的实验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的1h、6h、12h、24h血清ICAM-1、ET-1、MMP-9水平较非长期服用他汀药物的对照组明显低(P 0.05),实验组24h内出现脑出血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ICAM-1、ET-1、MMP-9水平,可减少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MP-9基础值和溶栓后水平进行测定,比较溶栓前后以及与健康对照组血浆MMP-9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MMP-9水平比对照组和基础值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MMP-9水平较溶栓前有显著增加(P<0.05),与无出血患者相比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溶栓后完全再通患者MMP-9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可能激活了MMP-9,增加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并且MMP-9可能参与了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可触发基底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上调,进而破坏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增加溶栓的风险。MMP-9的早期抑制可通过抑制rt-PA与脑实质的结合来维持卒中后BBB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出血并发症。因此MMP-9可作为一种预防溶栓中的脑出血,延长治疗时间窗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近年MMP-9在脑梗死溶栓中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扩大溶栓治疗窗的策略提供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前他汀治疗对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5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rt-PA静脉溶栓患者258例。他汀组64例:溶栓前曾使用他汀药物;对照组194例:溶栓前未使用过他汀药物。采用ELISA法测量其中193例患者(47例他汀组及146例对照组)溶栓前及溶栓后6 h、12 h、24 h、72 h血浆MMP-9水平,观察静脉溶栓前、后MMP-9水平变化。比较所有两组患者7 d与90 d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MMP-9水平均于静脉r-t PA溶栓后上升,24 h后达到最高值。他汀组与对照组的溶栓前及溶栓后6 h血浆MMP-9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12 h、24 h及72 h(P0.001)的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他汀组与对照组在溶栓7 d、90 d后mRS评分(0~2分)及发生sICH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两组间7 d与90 d mRS评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溶栓前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的MMP-9上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在标准时间窗(4.5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血脂、NIHSS评分及ASPECT评分与溶栓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共17例,其中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有5例,占所有溶栓患者的4.85%、所有出血患者的29.41%。溶栓后脑出血与房颤、NIHSS评分及ASPECT评分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有房颤、NIHSS评分高及ASPECT评分低者行rt-PA静脉溶栓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35例)和4.5~9 h组(35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观察两组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5 h组和4.5~9 h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tPA静脉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 m随访期内,4.5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5.71%,4.5~9 h组脑出血发生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扩大时间窗至9 h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因此,对于治疗时间窗为4.5 h~9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也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TOAST分型进行分组,均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h溶栓组较3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4.5h时间窗溶栓较3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溶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rt-PA溶栓治疗。于2组入院时及发病24h时,采用NIHSS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予以患者复查头颅CT,统计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HT)及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的表达水平。另外,于2组治疗后第30天,再次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发病24h后,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溶栓组NIHSS早期改善率(56.25%)高于对照组(40%),(P0.05)。溶栓组HT、SICH的发生率依次为15.63%、12.5%,对照组依次为13.33%、1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平均血清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溶栓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溶栓时间窗内予以rt-PA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近远期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且不会增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3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分为早期他汀治疗组(72例)和溶栓后他汀治疗组(121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 h、12 h、24 h、72 h的血浆MMP-9水平。第7 d和第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并比较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及早期治疗组性别、年龄、溶栓时间窗、血压、既往史、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TOAST分型及OCSP卒中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溶栓前血浆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比较,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6 h、12 h、24 h及72 h的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t=2.64,t=-9.85,t=-8.88,t=-5.62;均P0.01)。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他汀治疗组第7 d及第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均P0.05)。结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MMP-9水平有抑制作用,不增加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2015-06—2016-12收治的发病4.5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分为溶栓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溶栓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及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其他常规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和7d进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溶栓组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经多模式MRI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4.5 h组和4.5~9 h组各13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发生。结果 <4.5 h组与4.5~9 h组各时间点NIHSS、BI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h组与4.5~9 h组各有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90 d时,<4.5 h组mRS评分预后良好7例(53.85%);4.5~9 h组6例(46.15%),两组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4.5 h时间窗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 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 、7 、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 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 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d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及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分为rt-PA(0.9mg/kg)静脉溶栓组23例,低剂量UK(50万~70万IU)静脉溶栓组19例,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0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0d的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2组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1)rt-PA组及UK组治疗后24h、10d的NIHSS及Barthel评分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间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0d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UK组为78.9%,rt-PA组总有效率较UK组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3h组总有效率92.3%,UK3~6h组总有效率50.0%,rt-PA治疗组总有效率与UK3~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溶栓后rt-PA组脑出血2例,均为非症状性,UK组无脑出血,2组均无其他系统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h内急性脑梗死与rt-PA相比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共200例急性(发病至入院时间4.50 h)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100例)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治疗组,100例),分别于治疗前、静脉溶栓后24 h和14 d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出血性转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和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观察静脉溶栓后14 d药物不良反应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后12个月预后(病死率和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高于,血清MDA(P=0.001)和MMP-9(P=0.001)、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6)低于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后24 h,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BI评分(P=0.000)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00);治疗后14 d,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反而降低,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持续升高,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0)持续降低。静脉溶栓后14 d,治疗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例(9%)对19例(19%);χ2=4.153,P=0.04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14%)对11例(11%);χ2=0.411,P=0.521]。静脉溶栓后12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5%)对1例(1%);χ2=1.546,P=0.241],而治疗组生存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88.51±11.49对84.47±9.83;t=2.451,P=0.01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rt-PA静脉溶栓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是否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成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n=124)和rt-PA静脉溶栓+0.9%生理盐水对照组(n=75)。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CD监测Vm、PI,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RS评分治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显著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按照溶栓使用药物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和尿激酶组,按照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time,简称t)可分为6组:分别为t≤1 h、1 t≤2 h、2 t≤3 h、3 t≤4 h、4 t≤5 h、5 t≤6 h。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在时间窗内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2 d的NIHSS评分和溶栓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溶栓治疗前,rt-PA组与尿激酶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24 h、溶栓后7±2 d的NIHSS评分均不同程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rt-PA组与尿激酶组溶栓疗效及合并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时间t≤1 h、1 t≤2 h、2 t≤3h、3 t≤4 h、4 t≤5 h、5 t≤6 h等6组溶栓效果及合并并发症个数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急性脑梗死时,不管是用尿激酶还是rt-PA,都应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且溶栓越早,疗效越好,合并的并发症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