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天士所撰写《临证指南医案》内详细记载了脾胃病治疗的相关学术经验和学术渊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分论治法,并创立了络病理论与胃阴学说,临床治疗善用虫蚁、辛香通络法、养胃阴法、两和肝胃法及宣胃阳法,对目前脾胃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3.
以《临证指南医案》为研究内容,分析、总结叶天士的"存胃阴"思想。其"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注重保存胃津,存胃阴的的同时需顾护胃气、胃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在治病用药中的体现。清火润胃法、增液润燥法、补肝和胃法、润胃益肺法是其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胃痛成因分虚实,实证由气机失调、痰浊阻滞、瘀血阻络等所致,虚证由脾胃阳虚、胃阴亏虚等所致;临证辨析主要辨气血、虚实、寒热;临床治疗有疏肝和胃、理气降逆、化痰泄浊、祛瘀通络、温阳健脾、滋养胃阴等法;用药方面,叶天士善于化裁古方,以轻灵柔和为主,提出久病入络、通补则宜、守补则谬的观点,并倡导胃阴胃阳分治,创立胃阴学说。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倡导保护胃阴,应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创立胃阴学说。叶天士辨治脾胃之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通过分析叶天士养胃阴用药特点,探索其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暮夜(晚、夕、卧时)用药案例,总结其夜治脾胃用药规律。以法统方,将叶天士夜治脾胃法归纳为升阳健脾(温阳涩脱、建中运湿、温阳利水),健脾养营,宣补胃阳,濡养胃阴,补虚通络各法;认为夜治脾胃杂病具有重视脾胃与其他四脏及奇脉的关系、重视补虚通络、重视气味配伍等特点。探讨叶天士夜治脾胃法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疑难杂症、久病痼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诚 《西部中医药》1997,10(1):22-23
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应用金诚湖南省怀化铁路总公司怀化医院(418000)主题词胃(中医)/中医病机阴虚/中医病机医案叶天士东垣创《脾胃论》,首重调理脾胃,但偏重脾气升发为主,治疗也突出脾胃升阳益气药的运用,忽略了胃阴方面;叶天士在大量临证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中"培土制风"法为叶天士治疗内风的重要方法,叶天士以岐黄、张仲景学说为立法之旨,创立脾阴、脾阳、胃阴、胃阳分治法,辨治脾阳立以甘温益气、温阳封固、化痰息风法;辨治胃阳通补和胃,辨治脾阴、胃阴提倡养血和营,力厚填阴(奇经虚风)、甘凉濡胃、清火养阴法,诸法直切"阳化内风"病机颇具特色。本文通过整理文献,统以脾胃阴阳四纲分治,举案释法如管中窥豹,一览其治案特色,望以求古鉴今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阴亏之证,扩大了胃阴学说的应用范围,使得脾胃学说之发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丰富了温病及其他杂病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诚 《西部中医药》1998,11(2):18-19
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应用金诚湖南省怀化铁路总公司怀化医院(418000)叶天士提出:“脾胃阴土,脾为脏,宜藏,喜刚燥”,强调脾胃分论,独创胃阴学说。下面就具体地谈谈叶氏的养胃阴方法。1甘凉养胃是指用甘寒、甘凉之品,濡润胃阴,清热救阴。主要用于燥证,或...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论治脾胃病方面,在继承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首倡脾胃分治,并且创立了胃阴学说,形成其独特的论治脾胃病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此外,叶桂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胃阴,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为主的甘寒滋阴生津养胃阴法。通过对叶桂医案的研读,对叶天士用甘寒滋阴法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典型案例。从中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脾胃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阴阳为纲,创立了"胃阴学说",受到后世医家的关注。同时,叶天士亦重视胃腑之阳气,诊治胃阳虚医案众多,病因病机多有阳明不运、中焦失司,胃土失用、脏腑失和,胃络失守、气血失调等方面;在证治上提出通补阳明、调和脏腑、补虚通络等要法;用药则善刚柔相济,喜以薄味之品相通,对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清代叶天士演绎推广"通"法之义,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叶天士又提出"久病入络",有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慢性胃炎常见病因虽有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等不同,但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最终多致脾胃之络"不通"引发各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其胃阴学说的探讨,从胃阴虚证治机理研究,探索一些新思路,论述胃阴虚的证候特点、施治、兼证的治疗以及治疗禁忌,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胃阴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及胃宜降则和为胃阴学说的理论依据。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为胃阴虚证的治疗特色。并介绍胃阴不足兼脾虚,湿滞,以及肺胃阴虚,肝胃阴虚的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18.
步玉如老中医师承京城名医孔伯华,从医50余年,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笔者跟师3年,现将老师学术特点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 古为今用,临床有独创 步师认为,东垣著《脾胃论》专主升阳散火、补中益气,不无卓见。叶天士治胃,重视养胃阴补李氏之不足,使脾胃学说日益发挥完备。脾胃之为病,必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升者不升,降者不降,或升降反作诸证丛生。对此步师颇有见解,  相似文献   

19.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摘选4例咳嗽医寨,对叶氏的诊疗过程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叶氏辨证论治的治病思路和诊治特点有:一是既擅用古方,又擅创新方;二是精研温病,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叶氏卫气营血理论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常用的方法;三是倡养胃阴,叶天士重视调护脾胃,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中详脾而略胃的不足,提出倡养胃阴这一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0.
总结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分为以下几部分:①临床辨证需分型,常分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饮食停滞型,注重治病求本;②临床用药切合病机,治疗脾胃病不忘以和为主;③要畅通脾胃气机,临床以花类药物为首选;④要治愈脾胃病应注意自身的调养。杨少山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显著,与上述系统的学术创见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