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的记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食气味等问题,是药食气味理论的起源。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通过研究《内经》发展了药食气味的理论。试从张仲景的理论角度研究《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理论的运用原义,为进一步分析经方气味组方规律和药食养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4.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 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阳化气出乎天”。而地之物浊阴部分化为味,其动力则为地气的成形作用,即所谓“浊阴成味出乎地”。  相似文献   

5.
气味医学,是现代医学近年所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认为欢愉的气味对人体有益,厌恶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气味的厚薄对人体影内的程度也不同。在中医学中,既往虽没有“气味医学”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实早已有其丰富的“气味医学”理论,如《素问·生气通无论》的“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味归形,形归气”等,兹就此探讨如下。1气味生理学人以饮食为本,在生理情况下,饮食人胃后,其五味各归其所喜人的脏腑,以养其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7.
刘奇  李玉玲  黄智斌  陈延  李秋萍 《河南中医》2016,(10):1686-1688
土居中央,为脏腑之中轴,机体气机的升降斡旋,无不赖中土之作用得以实现。中土为患,其症状表现纷繁芜杂,《黄帝内经》多有具体论述;从运气角度而言,土气不足为"卑监",太过为"敦阜",土运之年民多病湿,甲己失守,则后三年化为土疫,这便是李东垣从中土立论的理论依据之一。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饮食无损中焦、胃气是养生的基本原则;"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养气、和气使脾胃安,以后天之气养先天之气也是防病养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理论术数化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中术数理论相关内容与同时期历史、社会背景等发现,《黄帝内经》中术数相关内容涉及人的身体、疾病、诊疗等多个方面;具有以天地为法纪,以数为媒介,以推演为目的等基本特点;其形成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并受到同时期术数之学与政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宁 《现代中医药》2005,3(3):14-1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药食定义的界定颇多争议,今从仲景《伤寒论》中药食关系入手,探讨药食同异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帝内经》的原始论述和医学体系,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索《黄帝内经》药食(中药和食物)的性味、补泻作用机理,为临床诊疗提供最可靠的理论指导,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现象。从《黄帝内经》对于生命形成的经文入手,结合相关各家学说,推论出生命的本质是天地相合而形成的一团中气,并具体阐述了天气、地气对人的影响以及中气的特性。基于这种天人相应的认识,将天气、地气的因素引入到认识药食的性味和补泻作用机理上,从而比较合理解读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药食作用机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一部以医学内容为主体、涉及众多学科的巨著,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笔者从四方面探讨了执教《黄帝内经》的体会:一是借鉴古代注解,释难解疑,二是参阅现代研究,阐明医理,三是结合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四是学经而不泥经,取舍有度。  相似文献   

13.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营卫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其精辟的论述,对于中医理论的贯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从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营卫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16.
刘斌  董福慧 《北京中医》2009,(7):512-514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通过列举书中有关"谿谷"的条文,并分析"谿谷属骨"理论的解剖学意义,以及与中医骨伤科其它理论的关系。研究表明,谿谷位于肌肉交汇的部位,深入及骨并与其相连属,是周身荣卫之气循行交汇的场所,借冲脉和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谿谷属骨"理论明确地提出了骨与附属肌肉和血液循环的密切相关性,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骨与其它器官的广泛联系。该理论完整地呈现了"肾主骨"的具体实现环节,是其最具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并且很有可能是中医骨伤科学四大学说最直截的解剖依据和理论基础。因此,"谿谷属骨"理论相关的整理挖掘和深入研究对于中医骨伤科的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玉良 《中医杂志》2012,53(22):1895-1898
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思想,其中包括丰富的量化语言和生理量值描述,翔实的定量辨证思维方法,以及关于定量辨证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的论述.这些理论对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其中包含许多养生防病的观点,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保健养生、愈病强身,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论著。《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理论精华一直煦育着历代医学,为世代医家所推崇。近年来,中医学在嗓音医学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绩,追溯其本,渊源于《内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