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渐上升 ,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 ,现对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1998年6月至 12月之间的 4 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有关手术前后的处理回顾性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年龄 2 3~ 5 2岁 ,平均年龄 4 3岁。单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2 6例 ,其中合并卵巢肿瘤 6例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1例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腺肌病 17例 ,其中再合并子宫肌瘤 8例 ;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肿瘤 1例 ;阴道直肠膈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肌瘤 1例。上述病例诊断皆为病理切片所证实。1·2 实验室检查  …  相似文献   

2.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直肠癌6例分析山东省莱西市中医医院(l66600)陈方焘,仇维荣,吴波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异常生长引起的一种疾病。发生于直肠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并非少见,临床极易误诊误冶。我院于1985年~1994年以“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病例,其中3例不孕患者治愈后怀孕。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各异,应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借助先进的辅助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中隔子宫不孕不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2月~2005年8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中隔子宫不孕不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全部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平均年龄28.5岁,临床表现均为不孕不育,其中不孕不育16例,月经紊乱4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手术证实完全中隔7例,不全中隔1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按(ASF-r)分期,均为Ⅰ~Ⅱ期,多处盆腔异位病灶8例,直肠窝异位病灶6例,子宫骶骨韧带异位病灶1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宫内节育器,雌激素治疗3~6个月,追踪随访妊娠10例,分娩5例。结论: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易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是治疗的最佳方法。术后雌激素治疗有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但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则不利,必要时需二次腹腔镜手术去除异位病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朱慧芬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367-1368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并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有切口瘢痕皮下周期性痛性肿块,全部行手术切除异位病灶,部分患者手术前后辅以药物治疗,6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重在预防,应尽量避免子宫内膜医源性播散。手术切除病灶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发展 ,卵巢往往受累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组织中有周期性出血 ,卵巢内出血的不断增加而形成囊肿 ,内膜异位囊肿的破裂作为产科的急腹症之一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 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取我院 1997~ 1999年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病例 ,共 12例。年龄 2 5~ 4 7岁 ,平均 3 2岁。其中2 5~ 3 5岁 7例 ,3 6~ 4 7岁 5例。 2例未婚 ,3例婚后不孕 ,6例有生育史 (其中 4例有阴道分娩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18例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均给予孕三烯酮治疗3~6月,术后随诊1~2年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18例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均给予孕三烯酮治疗3~6月,术后随诊1~2年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阴肛指诊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53例中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术后复发率、受孕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缓解率达90.57%;术后复发率6.25%;受孕率18.78%。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配合阴肛指诊,可提高腹腔镜盆腔操作的治疗效果,尤其对重度阴道直肠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切除,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2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无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好;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必须注意保护腹部切口,必要时清洗伤口,母乳喂养,以预防产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早期误诊率可达 70 %〔1〕 ,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 ,该病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我院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18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8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 ,单纯内膜异位症 95例 ,合并腺肌病 5 9例 ,合并子宫肌瘤 2 9例 ,合并其他疾病 4例。1.1  年龄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5 8岁 ,平均年龄 37.87岁。其中 30~ 5 0岁 15 8例 ,占 84 .4 9% ;单纯内膜异位症组平均年龄 34.34岁 ,合并腺肌症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2.
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梅  LIU Hui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095-3097
目的:探讨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法,预防盆腔外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降低其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8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42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组织,病灶侵及腹直肌前鞘7例,病灶侵及腹直肌5例,侵及腹膜2例,腹壁手术瘢痕多发异位结节3例;术后随访2例复发,均为应用局部麻醉者。其他部位的内异症手术27例,其中会阴切口瘢痕内异症侵及肛门扩约肌3例,阴道壁内异症侵及阴道直肠膈3例,术后分别加用达那唑治疗3~6个月,经随访27例均无复发。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纯应用药物治疗者,在治疗期间症状明显减轻,但肿块无明显缩小,均于停药后短期内再次出现症状。阴道后穹窿内异症1例,用达那唑治疗9个月,停药随访8年未复发。结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采用硬膜外或骶管麻醉为宜;对手术不能彻底切除者加用治疗内异症的药物是最好方法;严格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可以避免医源性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刘静  李光 《工企医刊》2003,16(4):24-2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异位的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多数位于盆腔内,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而出现在宫颈、阴道、外阴及腹壁较少见。现将我院10年期间收治的12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病人,年龄为23岁~35岁,平均年龄29岁。均在外院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病潜伏期最短6个月,最长5年,不同程度出现腹壁切口处逐渐增大的触痛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有活动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正常子宫内壁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绝大多数局限于盆腔内,多发于卵巢、输卵管、子宫表面等,盆腔外的 EM 比较少见,本文对医源性 EN15例加以分析。一、临床资料腹壁 EM 6例,年龄24~46岁,平均33.0岁。首发症状至剖腹产时间为1月至8年,平均4.36年。会阴EM 9例,年龄25~39岁,平均34.0岁。其中侧切伤口EM 7例,首发症状至侧切时间为4~10年,平均5.1年;会阴体裂伤处 EM 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一步探索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史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42例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5~52岁(平均41.24岁,中位年龄42.5岁),临床表现包括盆腔肿块(24例),痛经(9例)等,多合并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33/42例)。其病理大体观多表现为息肉样的实性或囊实性的肿物,镜下以密集增生的伴有囊性扩张的腺体为主,多合并纤毛上皮化生(77%)。随访42例患者预后均存活良好,无明显证据提示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但2例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发生恶变。结论 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极其罕见的类型,大体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息肉状外观,镜下多表现为增生活跃且囊性扩张的腺体为主,纤毛上皮化生是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显微镜下的重要特征之一。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预后一般良好,但是病理提示息肉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间质细胞过度增生时需警惕其恶变。  相似文献   

16.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易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1994年1月至2000年10月,我院有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25岁~45岁已婚妇女,8例有人工流产史,4例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12例只生育1胎,6例原发性不孕症。12例发生于月经期,4例发生于黄体期,4例发生于月经干净1天~3天。 1.2 症状与体征 20例均有不同程度痛经史,12例月经期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但经期输卵管结扎术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不多。现将我院1979~1996年诊治的27例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979~1996年,我院共行经期输卵管结扎术418例,随访174例,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患者结扎手术年龄26~38岁,手术治疗年龄38~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对子宫内膜异位的误诊极为常见。现将自1990年1月~2001年1月,我院对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1.年龄与妊娠 36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在21~54岁,其中29~46岁者19例,占52.78%;未婚1例,已婚8年原发不孕10例,继发不孕25例。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以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生长为特征,是妇科常见疾病.我们对所收治的100例EM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5~53岁,有人流史69例、占69%,进行性痛经6个月以上52例、占5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彻底切除病灶,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直径在1~4cm,术后观察1年,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医源性并发症,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