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节镜下缝合修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230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总结230例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的操作经验,介绍术前半月板操作部位的定位:关节屈曲活动时,可以触及关节间隙部损伤半月板突起或凹陷,该部深压时,可激惹疼痛(疼痛再现);术中半月板损伤的定位:滑膜增生,半月板表面粗糙,股骨髁关节面局限性软骨破坏,半月板活动度增加。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关节镜下顺利完成缝合修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分钟。结论 关节镜下半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访32例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疗效满意。临床资料随访1990年10月~1993年10月本科所行关节镜下手术的病例共76例。其中半月板损伤共32例(不包括盘状半月板损伤)。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18岁,平均3...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关节镜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5例,其方法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方法,评价关节镜下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一2012年1月行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患者78例,术后随访12个月~24个月,平均16个月,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比较关节镜下不同方法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结果Lysholm评分:半月板缝合组术前46.1±3.2分,术后87.3±9.3分;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组术前44.2±3.4分,术后80.4±6.3分;半月板全切除组术前44.3±3.4分,术后72.16±6.1分;关节镜下三种术式治疗半月板损伤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49,P〈0.05)。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疗效显著.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疗效存在差异.半月板缝合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成形术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非手术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摔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3例,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2年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半月板成形术组优良率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患者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均低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低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减轻机体疼痛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整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我们对65例半月板损伤病人作关节镜下修整,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21~62岁,其中21~49岁35例,50岁以上30例,左膝30例,右膝35例,内侧24例,外侧41例,桶柄裂14例,水平裂18例,纵裂12例,横裂9例,不规则裂4侧,盘状6例,前(或后)角完全离断2例,水平 桶柄7例,7例伴骨性关节炎,股骨髁软骨面剥脱;其中3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整:局部修整40例,大部修整18例,次全切7例,无全切。2 治疗方法 使用Aesculap30关节镜、刨削系统及全套摄录电视监视系统。患者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与半月板成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74例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治疗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 n=37)和对照组( n=37)。对照组应用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一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应用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儿童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1996年3月-2008年3月共对229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儿进行关节镜检查以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男133例,女96例;年龄4~14岁[(9.2±3.5)岁].219例进行盘状半月板修整成形术(包括2例术后复发患儿),8例进行盘状半月板修整成形缝合术,2例进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术.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21例得到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5~144个月[(65±48.9)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等手术并发症.术前Lysholm评分为45~73分[(61.85±7.65)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87~100分[(95.30±3.50)分](t=26.778,P<0.01).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儿章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疗效佳,能很好地保留半月板形态,维持其生理功能,减少膝关节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MeniscalFastener 缝合修复半月板体部纵行撕裂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42例半月板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关节镜下MeniscalFastener缝合修复半月板体部纵行撕裂。结果半月板体部纵行撕裂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MeniscalFastener缝合修复半月板体部纵行撕裂临床效果明显,预后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基层官兵常见病。随着关节镜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等离子射频消融的运用,使该病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08年4月-2012年9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军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4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修补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联合周边缘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49例(52膝),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及复查MR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9例(52膝)术后随访14个月至30个月,平均20.8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为43±7.3分,术后90±5.3分(P<0.01),术前HSS评分为40±8.6分,术后89±7.3分(P<0.01),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5%和87.9%。24膝得到MRI复查,21膝完全愈合,3膝部分愈合。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联合缝合修补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创伤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自内向外缝合技术联合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的手术方式(联合修补技术),探讨修补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安全、可靠方法。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联合修补技术修补93例患者的96个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均累及半月板后角至前角与体部交界处(前体部)区域。手术适应症:红-红区及红-白区损伤、具备可复位性、半月板组织无复合撕裂及明显变性、前十字韧带(ACL)完整或同时重建。手术技术:撕裂的后角与体部交界处(后体部)至中、前1/3区域采用标准的自内向外缝合技术:在半月板上、下表面交错进行垂直褥式缝合,膝后内侧或后外侧作辅助安全切口保护血管神经,伸膝位将缝线在关节囊浅层打结固定;撕裂的后部区域采用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经两个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在关节内完成垂直褥式缝合、打结及剪线。单纯的红-白区撕裂修补后局部植入血凝块促进愈合,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者同时行韧带重建手术。术后对93例患者中的49例共51个半月板进行了平均20·1个月(9·2个月~54·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均进行了临床评估,包括交锁、积液、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随访结果显示:49例患者中,无症状者46例(93·9%),关节间隙压痛者2例(4·1%),交锁复发1例(2%)。51个半月板中的44个(86·3%)经MRI复查,结果为:30个(68·2%)完全愈合,13个(29·5%)部分愈合,1个(2·3%)不愈合。38例患者共40个半月板(78·4%)经过二次手术探查,完全愈合者36个(90%),部分愈合者2个(5%),不愈合行半月板切除者2个(5%)。膝关节活动度检查显示3例伸膝受限>10°。结论:对于发生在红-红区或红-白区的大型半月板撕裂,采用自内向外与全关节内两种缝合技术可以保证撕裂的全长区域获得有效、稳定的修补,并且与ACL重建同期进行,可以获得很好的主、客观临床疗效。联合修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半月板大桶柄样撕裂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经前方关节镜入路进行全关节内半月板缝合的手术技术,探讨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安全、有效的修补方法。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共采用经前方入路的全内缝合技术修补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36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6例,单纯桶柄样撕裂2例,盘状软骨损伤8例。常规关节镜前内及前外侧入路,缝合时关节镜置于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为缝合通道。膝关节屈曲90°位内翻,呈“4”字位。将预装配可吸收缝线的缝合钩通过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内,在腘肌腱两侧分别进行缝合,关节内完成垂直褥式缝合、过线、打结、剪线的全部操作步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时行韧带重建手术,具备修补性的盘状软骨损伤者在修补术之前进行成形术。结果其中30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5.8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及二次手术探查对半月板愈合状况进行综合评估。30例可随访病例全部进行了临床检查,均属于“无症状”,其中26例进行了二次手术探查,结果25例完全愈合,1例部分愈合,未发现不愈合病例。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前方关节镜入路的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可以达到牢靠的缝合效果,有效地避免损伤腘肌腱及腓总神经,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技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总结 3 0 8例膝关节半月板缝合的技巧和经验。方法 :根据 3 0 8例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的临床实践 ,归纳半月板修复的基本操作程序和该项技术的操作技巧。根据缝合修复的特点进行半月板损伤部位的分区。结果 :3 0 8例半月板缝合全部在镜下完成 ,无 1例改用切开操作 ,其中缝合 2针 1 96例 ,4针 96例 ,6针 1 2例 ,8针 3例 ,1 2针 1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有 :缝线打结断裂 8例 ,缝线拽脱 4例 ,缝合针弯曲 5例。缝合时间 3 0~ 90分钟 ,平均 60分钟 ,其中以Ⅱ区缝合时间最短 ,平均 40分钟 ;Ⅰ区 (前角区 )、Ⅳ区 (后角区 )最长 ,平均 65分钟。全部病例经 6个月~76个月随访 (平均 2 6个月) ,膝关节无症状率达 92 %。Lysholm评分 :术前 5 2±1 1 ,术后 92± 8(P <0 0 1 )。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是治疗半月板损伤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局麻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射频汽化成型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局麻关节镜下射频汽化盘状半月板成型术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8月~2 0 0 2年 8月在局麻关节镜下射频汽化外侧盘状半月板成型术 2 3例 (2 6膝 )。男 1 2例 ,女 1 1例 ,年龄 1 3~34岁 ,平均 2 5岁。左膝 9例 ,右膝 1 1例 ,双膝 3例。水平状撕裂切除不稳定部分 ,保留并修整稳定部分 ,半月板边缘撕裂行由内向外缝合 6例。结果 :术后随访 2 1例 ,平均 1 1个月 ,按Ikeuch评定标准优 1 6例 ,良 3例 ,可 2例。结论 :局麻射频汽化盘状半月板成型术可以保留半月板 ,创伤小 ,操作方便 ,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Microfracture)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43例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患者的情况,平均随访15.9±8.8个月(6~47个月)。采用Tegner、Meyers、Lysholm评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总有效率为87.0%,其中,疗效优27个膝关节(58.7%),疗效良13个膝关节(28.3%),疗效差3个膝关节(6.5%)。平均Tegner评分从1.5±1.3提高到4.8±1.5(P<0.01);平均Meyers评分从9.9±1.9提高到16.4±2.0(P<0.01);平均Lysholm评分从41.8±12.5提高到82.7±12.6(P<0.01)。手术前后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微骨折术疗效与患者的性别、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外伤、软骨缺损面积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是较为实用的关节软骨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我所采用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在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22例。22例患者均表现为踝关节后侧疼痛,主动及被动跖屈时疼痛加重。术后2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年龄为23.7岁(13~4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8~75个月)。根据主观和客观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术后患足的美国足踝外科(AOFO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94.8±5.1分)显著高于术前(73.3±3.6分)(t=19.66,P<0.001);术后主观疼痛程度评分(0.62±0.59分)显著低于术前(4.90±0.77分)(t=25.06,P<0.001);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RI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RI diagnostic accuracy in identifying completely healed menisci repaired with bioabsorbable arrows. A total of 34 patients (38 menisci), with a mean age of 26.0 years, underwent arthroscopic meniscal repair with bioabsorbable arrows and concomita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Of the 34 patients, 27 were male and 7 were female. Of the 38 menisci, 27 were medial and 11 were lateral. Second-look arthroscopy was performed for each patient while taking out the hardware for ACL reconstruction of the tibial side to evaluate the healing status of the repaired menisci. Postoperative MRI was done 2 days before or after second-look arthroscopy. Sagittal T1, T2 and PD images and coronal T2 and PD images were used as the main diagnostic serials. Second-look arthroscopy showed that surfaces of the repaired sites of all 38 menici were almost smooth. In all 38 cases the tail ends of meniscus arrows disappeared and in four patients new overlying injury of compartmental cartilage at the repaired side was detected. MRI results revealed that different serials had different diagnostic accuracy. Sagittal: T1 28.9%, PD 34.2%, T2 60.5%. Coronal: PD 36.8%, T2 65.8%. The double sides Grade 3 signal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in saggital T1 and PD serials, 47.4 and 39.5%, respectively, while lower in sagittal and coronal T2 serials, both 5.3%. MRI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follow-up time (P < 0.05). MRI has its limitation in evaluating the status of menisci repaired with bioabsorbable arrows, especially for PD and T1 serials. T2 serials have higher diagnostic accuracy than other serials. MRI diagnostic accuracy can be improved by prolonging follow-up time and might be improved by further classifying Grade 3 signal in terms of signal intensity and the shape of the signal margi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