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和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改变的情况,旨在为临床提供检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开放2h制成肠缺血再灌注的7只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正常假手术大鼠5只为对照组。测定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的血清NO浓度、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在缺血前清NO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缺血后及再灌注后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缺血再灌注后实验组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增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及Caspase—3平均灰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NO浓度下降,肠黏膜细胞凋亡增加,可作为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指标,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发现,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12]。本文就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细胞粘附分子分类[3]细胞粘附分子包括整合素家族(IF)、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选择素家族... 相似文献
3.
原位灌注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位灌注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张世林
@闵志廉
@朱有华
@韩命龙&&肾;;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细胞凋亡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在大鼠肢体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相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股动脉夹闭模型,阻断股动脉血流5h后进行再灌注。设立缺血组及再灌注组。再灌注组设立1、3、6、12、18、24h6个检测时相,检测肌肉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现象(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电镜方法)。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24h内)。凋亡指数(AI)及Bax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性升高,Bcl-2蛋白在短时间内升高,而后逐渐下降,Bcl-2/Bax比值逐渐降低;AI与Bax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3~24h),与Bcl-2/Bax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肢体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有细胞凋亡机制参与,Bcl-2/Bax的比例关系向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内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通过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1 h,然后再灌注,检测1、6、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结果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主要出现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大鼠视网膜在再灌注6 h逐渐出现细胞凋亡,12 h逐渐增加,24 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偶尔在外核层可见凋亡细胞.然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但是,到了术后72 h,仍然可见视网膜内有细胞凋亡.结论通过结扎颈总动脉,可以见到大鼠视网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细胞凋亡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手术后72 h,损伤的视网膜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取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早期主要表现为内核层水肿增厚,晚期表现为视网膜萎缩变薄,视神经节细胞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见于缺血再灌注12 h、24 h及48 h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结论: 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视网膜结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是肾移植工作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近10余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结果都表明,亚低温(体温降至30~35℃)对脑缺血和脑外伤具有肯定的保护作用,且具有安全、无并发症、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推广应用等优点[1]。而对肾移植受者实施亚低温治疗,是否也能减轻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本实验在大鼠肾缺血60min再灌注的模型上初步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研究了再灌注时亚低温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及分组 雌性SD大鼠,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30只大鼠快速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40 mmHg,慢速放血维持20 m in,室温放置1 h,全部失血回输。3 h后将大鼠处死,期间监测大鼠MAP、心率、肛温、心电图,并检测大鼠放血前及再灌注后3 h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值。取心、肾、脑、肺标本作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放血结束时及再灌注前MAP、心率、肛温符合正态分布。再灌注后3 h血浆AST、ALT、LDH活性均显著高于放血前(P<0.01)。大鼠失血后心电图发生缺血样改变。再灌注后3 h心电图显示损伤加重。心、肾、脑、肺组织均显示明显再灌注损伤样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大鼠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9.
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时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IR 1h组、IR 6h组。测定血淀粉酶、脂肪酶 ,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 ;光镜、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改变。结果 各手术组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 ,6h时增加更显著 (P <0 .0 1)。胰腺组织光镜下IR 1h组呈现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表现 ,IR 6h组损伤加重 ,出现出血、坏死 ;电镜下IR 1h组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肿胀 ,IR 6h组细胞器损伤进一步加重 ,可见自噬体和自噬空泡显著增多。结论 胰腺IR 1h时表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再灌注 6h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IR 1h电镜下主要表现为细胞器肿胀 ,再灌注 6h特征性改变为自噬小体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在大鼠右肾切除,左肾145min R24h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分别给予:(1)夹闭(缺血)10s/松夹(再灌注)10s 6个循环;(2)20s/20s 3个循环;(3)30s/30s 3个循环;(4)60s/60s 3个循环;(5)10s/30s 3个循环,(6)30s/20s 3个循环的缺血后处理方案干预后,观测HE染色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结果6种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均能减轻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和降低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结论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均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6个循环10s/10s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在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 (paraventricularnucleus,PVN)对大鼠胃缺血 -再灌注损伤 (gastric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GI-RI)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 30min ,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 1h的GI-RI模型和核团内电刺激的方法 ,观察切断膈下迷走神经或切除腹腔交感神经节及应用受体阻断剂后对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调控大鼠胃GI-RI的影响。结果 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 ,切除腹腔交感神经节后再电刺激PVN +GI-RI,损伤较电刺激组分别减轻 6 9.0 2 %、5 5 .16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静脉给予β -受体阻断剂心得安能完全消除电刺激PVN引起的GI-RI的保护作用 (P <0 .0 1) ,损伤较电刺激组加重 2 11.7% ;给予M -受体阻断剂阿托品、α -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不影响电刺激PVN引起的GI -RI的保护作用。结论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参与了PVN对GI-R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下丘脑外侧区 (lateralhypothalamicarea ,LHA)内注射五肽胃泌素 (pentagastrin ,G5 )对大鼠胃缺血 -再灌注损伤 (gastric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 ,GI-RI)的影响。方法 核团微量注射法 ,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 30min ,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 6 0min的GI-RI模型。结果 ①LHA内微量 (0 .5 μl)注射G5 0 .1、0 .5、2 .5ng后行胃缺血 -再灌注 (GI-R) ,其胃粘膜损伤面积分别较溶剂对照组增加 4 1.3%、79.11% (P <0 .0 1)和115 .5 9% (P <0 .0 1) ,且有剂量 -效应依赖关系。②背侧迷走复合体 (dorsalvagalcomplex ,DVC)内微量 (0 .5 μl)注射G5 2 .5ng后GI-R ,其胃粘膜损伤面积比DVC内注射等量溶剂后GI-R组增加 6 9.15 % (P <0 .0 1)。结论 LHA内注射G5对GI-RI具有加重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激活了LHA的胃泌素神经元 ,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作用于DVC神经元的胃泌素受体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G and D cells in the antral mucosa with the production of gastrin and somatostatin during gastric ulcer and the healing process. Methods: Experimental gastric ulcer was induced with acetic acid in 42 Wistar rats and another 7 normal rats served as control.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of gastrin and somatostatin in the plasma, gastric fluid and the antral tissues of the rats were measured by radio immunoassay, and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G and D cells were respectively determined by immunochemistry and Quantimet500 image analysis system. Results: In rats with gastric ulcer, the gastrin levels in the plasma, gastric fluid and the antral tissues increased while somatostatin levels were reduced, which were corrected in the healing process. Immunochemistry demonstrate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G cells in the antral tissues with decrease in D cell number, and the area covered by both cells shrank. The G cell to D cell number and area ratios were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属动物胃窦粘膜中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 (SS -IR细胞 )在不同种属动物胃窦粘膜中的形态分布。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家兔、大鼠和小鼠胃窦粘膜中SS -IR细胞的数目和细胞的灰度。结果3种动物胃窦粘膜中SS -IR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 1/3处 ,在大鼠偶尔可见SS -IR细胞位于粘膜上皮中。SS -IR细胞多散在分布于幽门腺细胞之间 ,偶见几个SS -IR细胞聚在一起。在家兔胃窦粘膜中SS -IR细胞多为圆形 ,较少见到有长的胞质突起。在大鼠、小鼠胃窦粘膜中SS -IR细胞大小不等 ,形态多样。多见细胞发出细长的胞质突起 ,伸向邻近细胞 ;偶见有的细胞顶部可达腺腔。大鼠胃窦粘膜SS -IR细胞的数目比家兔、小鼠胃窦粘膜多 ,细胞平均灰度值小 (P <0 .0 1)。结论 胃窦粘膜中SS -IR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在不同种属动物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 (Gas -IR细胞 )在豚鼠、大鼠和小鼠胃窦黏膜中的形态和分布。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研究豚鼠、大鼠和小鼠胃窦黏膜中Gas-IR细胞的数目和细胞的灰度。结果 3种动物胃窦黏膜中Gas -IR细胞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细胞间 ,在黏膜上皮中均未见到Gas -IR细胞。豚鼠胃窦黏膜Gas-IR细胞主要散布于管状腺细胞和基部粘液性腺泡交界处 ,偶见于基部粘液性腺泡中 ;细胞较大 ,多为圆形、卵圆形或梨形。在大鼠胃窦黏膜中 ,Gas-IR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 1/3处 ,细胞大小不等 ,形态多样 ,可见细胞发出细长的胞质突起 ,伸向邻近细胞或腺腔。而小鼠胃窦黏膜中Gas -IR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幽门腺的基部 ,细胞较小 ,也可看到胞质突起。Gas-IR细胞的数目及细胞平均灰度值在豚鼠胃窦黏膜比大鼠、小鼠胃窦黏膜少 (P <0 .0 1)。结论 胃窦黏膜中Gas -IR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在豚鼠、大鼠和小鼠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鼠胃窦黏膜生长抑素含量和分布状况,探讨老化过程中生长抑素作为一种胃酸抑制因子存在的实际意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青年鼠(3月龄)20只,体质量200~250 g;老年鼠(24~30月龄)15只,体质量400~450 g。动物按规定月龄取血,提取血浆样本,留取胃黏膜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生长抑素测定。取胃窦新鲜组织,经冰冻切片进行生长抑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不同年龄组Wistar大鼠胃黏膜组织生长抑素具有不同的生理浓度,在老年鼠生长抑素含量呈高浓度分布,与青年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长抑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胃窦D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布满生长抑素免疫复合物颗粒,老年鼠D细胞显色较深,其D细胞数量和免疫复合物颗粒多于青年鼠组,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大鼠D细胞数量增加,生长抑素分泌量增多,与其老年抑酸调节作用增强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适血减轻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通过阻断肾下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双侧后肢I/R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Ⅰ组,11:6)、缺血组(Ⅱ组,11=6)、I/R组(m组,n=24)、IPC+I/R组(Ⅳ组,Ⅱ=24)。Ⅱ组在缺血4h末,Ⅲ组、Ⅳ组缺血4h并分别于再灌注后4、12、24和48h留取标本。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原位杂交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胞同粘附分子(I-CAM)-1的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ICAIM-1。结果 Ⅲ组中,PMN计数、肺组织的湿/干重比、MDA、MPO显著增加(P〈0.01)、ICAM-1 mRNA反蛋白产物表达明显增强,与Ⅰ组或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IPC处理的Ⅳ组中上述各项指标明显减少,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IPC减轻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的粘附、浸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肝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门静脉插管、肝静脉插管、胆道插管,切取肝,建立大鼠离体肝灌注(IPRL)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①热缺血对照组,肝切取后,不作冷保存,立即进行灌注;②冷保存6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6h后进行灌注;③冷保存12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12h后进行灌注;④冷保存24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24h后进行灌注。IPRL采用恒温灌注,经门静脉插管灌注pH7.4、38℃的Krebs—Bttlbring buffer液30min。观察胆汁分泌,检测肝静脉流出液中自蛋白(ALB)含量,测定肝组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ATP酶(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大鼠肝NOS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肝组织NO、ET-1没有显著变化,ATPase、SOD、XOD、MDA的代偿也是有限的。再灌注过程中,各组大鼠肝均有胆汁分泌。肝静脉引流液中ALB含量无差异。结论NOS的变化是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线栓法构建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线栓时间2 h.手术48 h后,对模型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将12分以下的2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CSF 20μg/(kg·d)皮下注射,共19 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置同样环境饲养.两组同时腹膜腔注射脱氧溴化尿嘧啶(Brdu)10mg/kg共19 d.两组均于手术后每周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失评测.术后3周,将实验鼠麻醉后处死取脑,脑沿冠状面将鼠脑切成等分,取第3块脑切块,做冰冻切片,行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与Brdu抗体免疫组化双染,观察梗死区新生神经细胞.结果 手术后3周,与对照组比较,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P<0.0);治疗组脑组织梗塞灶周围新生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G-CSF能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细胞再生,是一有效的脑缺血干预性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20.
二氮嗪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氮嗪(DE)进行药物预处理能否模拟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肝脏热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实验共分为5组IPC组以肝缺血5min作预处理;DE组以静脉注射DE作为预处理;DE 5-HD组是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通道)选择性阻滞剂5-HD进行预处理;对照组(C组)以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预处理;上述4组均在预处理24h后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假手术组(S组)仅行二次开腹手术,不作处理。在完成预定实验操作后分别取下腔静脉血进行肝血清酶(ALT、LDH)检测,取肝组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湿重干重(WD)的测定,并行肝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结果C组ALT、LDH、MDA及WD的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1),而SOD活性明显低于S组(P<0.01),肝脏在光镜下的显微结构损伤明显;IPC组与DE组的各项肝组织损伤指标均明显好于C组(P<0.05及P<0.01);而DE 5-HD组的肝损伤指标均差于DE组(P<0.05及P<0.01)。结论使用DE进行药物预处理能够模拟出IPC效应,对大鼠肝脏IR损伤具有延迟保护作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诱导肝脏SOD活性增加、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改善肝组织微循环、减轻肝脏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