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病毒制剂的出现,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性慢性乙型肝炎得到病因性治疗。抗病毒制剂有干扰素(IFN)、阿糖胞苷(Ara-A)、阿糖腺甙(Ara-AMP)和acyclovir等,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常用IFN治疗。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HBV持续感染时HBV增殖高或向低增殖期移行则活动性肝损害明显,增殖低时损害轻。但HBV携带者的自然病程表明,约90%病例不表现为临床程度的肝损害,为处于低增殖期(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其余约10%进展为慢性肝炎,这种慢性肝炎每年中仍有10%HBeAg可自行消失。这样,慢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自然缓解,小儿预后很好,青年人及女性预后较好,男性及中老年人预后较差。组织学上,有肝小叶结构破坏时,如HBeAg消失,也可不发展为肝硬化而病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经HBsAg筛选供血者以来,输血后肝炎(PTH)有所减少,但仍经常发生,这些PTH 中乙型肝炎占10~20%,而80~90%的PTH 在血清学上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无关。这些病例大部分有肝脏损害,现在已明确是与另外一种病原因子——非甲非乙型肝炎抗原(病毒)有关。特别是病程迁延和慢性化率较高,且通过感染实验可形成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携带者,在临床上也注意到与肝硬化、肝癌有关。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和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甲非乙型(以下称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今后要阐明的课题。用Kairon公司研制的HCV(丙型肝炎病毒)试剂盒,证明抗HCV抗体持续性存在同肝炎的慢性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同乙型肝炎一样,丙型肝炎也可能是免疫学机制导致了肝细胞损伤,但是免疫学机制到底起多大作用还不清楚。例如,乙型肝炎只是HBV感染还不发病,引起肝细胞损伤不是HBV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导致发病。并且由于免疫反应的差异,有的病人只是一过性感染就治愈了,而有的病人则从持续感染状态进展为慢性肝炎。本文拟从免疫学角度,通过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患者双亲的HBsAg 阳性情况,判定是垂直感染还是水平感染,认为据此可以预测激素中断疗法的疗效。对象:18例均为HBeAg 阳性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用强地松龙从40mg/日开始,每周递减10mg,当减至10mg/日时中止用药。以GPT180IU 作为开始时间,患者双亲测定HBsAg,对双亲已故者调查病例死因。效果判定:激素治疗一年后HBeAg 阴转或抗HBe 阳转为有效,HBeAg 持续阳性者为无效。结果:在18例中,有6例患者母亲为HBV 携带者,或因肝病死亡,结果全部无效。有12例患者母亲不是HBV 携带者,或死于非肝病原因,其中10例有效(X~2检验,P<0.01)。无效例中包括1例患者母亲,虽非HB  相似文献   

5.
对象和方法1.对象检测对象是8例经组织学方法诊断为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HBeAg)患者,对照组是抗一HBe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抗-HBe)患者8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例、HBsAg 阴性和抗—HBs 均阴性的肝功能正常者30例。2.方法(1)给予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把500U(15μg)rIL-2溶解到250ml 5%的葡萄糖液中,对CH—HBeAg 患者连续7天静脉点滴,约60分钟内点滴完。(2)HBV 相关标记的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e 用EIA 法测定,DNA 聚合酶(DNA—P)用Kaplan 法测定。(3)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使用OKT3、OKT4、OKT8、OKIal(正常诊断)、Leu7、IL-2R(Becton Dickinson)抗体,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测定淋巴细胞亚群。(4)HBsAg 特异细胞毒性T 细胞活性测定把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960作培养液使  相似文献   

6.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1.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二:(1)CD8~+Tc细胞起主要作用(表3);(2)HBV变异,Tc细胞可排除具有靶抗原C区基因之受染HBV肝细胞,因而可残留缺如C区基因之HBV,此多为抗HBe阳性病例,有报告称,似乎肝炎患者自然经过之差异取决于感染HBV的变异程度及部位,但须进一步研究证实。表3 慢性肝炎细胞坏死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姚桢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10):476-476
现今,须要正确认识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卖“特效药”者常说的乙型肝炎“大三阳”和“小三阳”,并以此作为评价疗效之主要指标的说法。所谓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3项阳性;小三阳系指上述前后2项和e抗体(抗-HBe)阳性,即依“大、小”区分属于HBeAg或抗。HBe阳性。诚然,这在早年只知注意HBe血清转换(seroeonversion,SC)之际,尤其在年轻病例确也可起一定程度大致估测乙肝病毒(HBV)有无复制、复制多寡乃至预后良否的作用。问题是这种SC后的HBV非/低复制非活动期未必能持久。HBeAg是HBV核心蛋白基因组的前C区和C区的基因产物。在乙型肝炎病程演变过程中,于机体免疫激活而抑制HBV复制时可出现SC。实际上,在SC过程中还有个“开窗空白期”,例如急性后期或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和HBV整合状态的HBeAg与抗-HBe均显阴性的阶段。并且也可偶尔见到某些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动之HBeAg与抗-HBe俱呈阳性的再激活现象。况且,又不等于HBeAS消失必然导致抗.HBe阳转。  相似文献   

8.
现在,广为应用的肝脏药,其中大部分是以改善受损害的肝细胞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改善肝脏病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肝炎病毒知识的进展,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害的机制正在被阐明,认为肝炎的发病并非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宿主以肝炎病毒的某种抗原作为靶子的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性免疫。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疾患来说,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必要的条件。以排除这种持续感染为目的,干扰素、阿糖腺嘌呤(ara—A)等抗病毒剂被用于HBe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以排除肝炎病毒为目的,cianidanol、OK—432,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调节方法而被试用。这些药物治疗不能完全切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而是仅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着持续感染(带毒者),持续感染不但有发生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同时作为HBV的传染源也不容忽视。持续感染(带毒者)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HBV时引起的。婴幼儿的HBV感染途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乙型慢性肝炎几乎全是于3岁以前受染,特别是多为出生时由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此在中国亦基本类似——译注)。日本自1986年将HBV疫苗接种列为预防母婴传播的法制化措施以来,已极少发生新的携带者。然而,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肝癌发病数每年仍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X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上至少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即S、C、P、X区。其中有关S区、C区的意义已被阐明。而X区的意义仍未明了。Morarty报告,针对合成的部分X蛋白(由X基因编码)的抗体,在HBV感染者中.特别是肝癌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从此,HBVX遗传基因的发现和各种HB的关联,日益引人注目。此次,为阐明HBV感染时X蛋白的意义,采用通过大肠杆菌产生的完整X蛋白,对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血中X抗体的出现动态及肝组织中X蛋白的产生动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病毒的存在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NANBH)的病因由病毒引起已被实验室和临床所证实。如向人或猩猩的静脉或皮下注射被感染的血液、血液的分离成分、肝脏组织匀浆、红细胞,还有慢性期的血浆,都可引起PNANBH(感染猩猩肝细胞中管状结构,TFA)。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易被三氯甲烷(氯仿)、1/1000福尔马林、β丙炔内脂、紫外线、100℃水煮沸60分钟或60℃水煮沸10小时破坏,失去感染力。TFA可通过直径为80毫微米的滤过膜,通常用精制有包膜微小RNA病毒的方法,可以从感染的肝脏或被感染的血液中回收。在蔗糖中的密度为1.20g/cm~8,沉降系数是200~280S,对甲型肝炎(HAV)和乙型肝炎(HEV)的感染有干扰作用。这种干扰作用支持TFA是病毒样物  相似文献   

13.
1.HCV 与其他病毒重叠感染的流行病学这里包括 HCV 与其他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和 HCV 与肝炎病毒以外的病毒的重叠感染。多数报告证实,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中,HCV 抗体的阳转例非常少。在 HCV 携带者中存在 HAV、HBV 急性感染的可能,而在HBV 携带者中也存在 HCV 急性感染的可能性。在暴发型甲型或乙型肝炎中也检出了 HCV 抗  相似文献   

14.
作者调查了某严重残废儿童收容所的73例患者及129名职员的HBV 感染情况,对携带者检查了唾液的HBsAg。血HBsAg 在73例患者中阳性4例(5.5%),127例职员中阳性3例(2.3%)。抗-HBs:73例患者中阳性10例(13.7%),127例职员中阳性45例(35.4%)。4例患者携带者的唾液标本88份和3例职员携带者的唾液标本25份,共113份,HBsAg检出率为31%(35份)。唾液标本的潜血反应,阳性者25/34份(73,5%)检出HBsAg,潜血反应阴性者10/79份(12.7%)检出HBsAg。所以认为:作为HBV 传播媒介物,唾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唾液中的HBsAg 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5.
有 HBs 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的病毒携带者可从慢性肝炎逐渐进展为肝硬变、肝癌。携带 HBs 抗原的机制是乳幼儿期的 HBV 感染。采用乙型肝炎疫苗(HB 疫苗)以获得 HBs 抗体,是预防病毒携带的重要措施。基于这种观点,作者参加了HB 疫苗的第三阶段试验,获得在乳幼儿使用 HB 疫苗的机会,并进行长达25个月的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发现HBV以来 ,有关HBV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 ,先后发现了HBsAg、HBcAg、HBeAg、HBxAg等多种病毒蛋白 ,其中HBeAg及其装配形成的HBV核壳体有着独特的免疫学特性 ,并且有很多没有清楚的地方 ,其中它的免疫调节作用成为热点 ,与HbcAg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肝炎特别是HBeAg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众所周知 ,病毒性肝炎是肝细胞癌的首要起因 ,肝细胞癌是世界八大癌症之一。而乙型肝炎在现在及将来将占绝大多数比重 ,丙型肝炎尽管也占一定比重 ,但重要性则差之。肝癌在慢性肝病患者隐袭的发生 ,当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7.
肝脏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1.乙型肝炎(1)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变异HBV虽然是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但在它复制过程中通过逆转录容易发生变异。其中不能产生或分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基因变异,一种是前核心抗体(precore)领域产生终止密码(stopcode)者;另一种是在核心抗体启动子  相似文献   

18.
对现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关规定的探讨自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应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来,至今已近20年。这期间,很多临床研究证明,IFN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但关于IFN给药的问题,各国至今仍无统一规定。在日本,I...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耀先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1):522-524
日本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多是基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日野总结五年间76例原发性肝癌,其中71例(93.4%)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两者重复感染。HBV和HCV感染分为一过性或持续性感染,前者多属于急性肝炎,而持续感染常变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慢性肝炎的彻底治疗,特别是阻断病毒持续感染的抗病毒疗法日益受到重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告干扰素(IFN)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现将近期日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种新疗法的研究情况,综合介绍如下。一、抗病毒剂[1~8、19、20] 抗病毒剂的应用,旨在清除体内的HBV以切断体内的持续感染。然而,至今尚无针对HSV的特异疗法。已知HBe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较HBe抗原阳性者的预后好得多,且HBe抗体阳性的母亲不导致母婴垂直感染,据此可认为促使慢性肝炎患者HBe抗原向HBe抗体转变是治疗的直接目标。临床实践证明,干扰素和阿糖腺苷能促使这种血清学转变,并能降低与Dane颗粒有关的DNA聚合酶(DNAP)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