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福建省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平和三明地区及闽中永泰等 15县 (市、区 ) 6 1个乡 (镇 )2 5 9个村。南平和三明两地区 14县 (市、区 )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 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的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是清除嗜人按蚊的主要措施 ,灭蚊后 95 .34%的分布点经复查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 ,其中复查 2次以上的分布点占 5 8.4% ,最多复查次数达 12次 ,显示嗜人按蚊在闽西北地区已基本被清除 ,疟疾发病数从防制前 1980年的 12 92 1例降至 1998年的 8例 ,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 1996~ 1998年 ,未再发现当地疟疾继发感染者 ,基本阻断了闽西北地区疟疾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调查发现福建省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平和三明地区及闽中永泰等15县(市、区)61个乡(镇)259个村。南平和三明两地区14县(市、区)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的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的主要措施,灭蚊后95.34%的分布点经复查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其中复查2次以上的分布点占58.4%,最多复查次数达12次,显示嗜人按蚊在闽西北地区已基本  相似文献   

3.
1992年应用奋斗呐浸泡蚊帐方法,在江浦、六合、仪征3县(市),现场观察其防制蚊媒和控制疟疾的效果,并与溴氰菊酯浸泡蚊帐、DDT室内滞留喷洒作了平行比较,同时设了空白对照。结果显示,奋斗呐浸泡蚊帐使当地蚊媒密度下降71.58%,室内蚊帐持效达4个月以上,同时使当地疟疾发病率下降72.73%,灭蚊抗疟效果与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相似,略好于DDT室内滞留喷洒。由于奋斗呐价廉无味,群众更易接受,值得现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嗜人按蚊是我省大洪山低山丘陵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其分布与当地疟疾流行程度直接有关。这类地区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抗疟措施较难落实。为寻找有效、简便、易行的防制嗜人按蚊方法,尽快降低这一地区的疟疾发病,1987~1988年我们在枣阳县宋集乡进行了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效果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5.
DDT滞留喷洒防制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控制恶性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6~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进行DDT室内滞留喷洒,对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有良好的防制效果,叮人率下降99.5%,疟疾传播强度明显下降,以恶性疟为显著,其发病率等各项考核指标下降幅度均在85%以上。说明在以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疟疾防治,采用DDT室内滞留喷洒,结合现症病人治疗,即能有效地控制恶性疟的发病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海南省1990~1992年采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替代DDT室内滞留喷洒作为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中防制媒介的主要措施的防疟结果。在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4个市县,发病率、居民带虫率、发热病人原虫率分别下降了53.61%、85.95%和46.11%;在以大劣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10个市县,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51.05%、39.14%和60.92%。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密度分别下降了95.46%和74.46%。证明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防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1986年6月于四川省宜宾县,应用溴氰菊酯喷洒蚊帐灭蚊,受药量9.6mg/m~2,喷后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夜间成蚊密度和叮入率均下降90%以上;经产蚊比率分别下降48.4和51.3%;侵入实验小屋密度分别下降76和78.3%:死亡率分别为93.1~100和87.1~100%。疟疾发病率下降94.4%,学龄儿童原虫率下降77.5%。用该药喷洒蚊帐灭蚊,经济,对控制疟疾流行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90%;浸帐后试验区疟疾发病率可减少64.7%~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浸泡蚊帐10.19m2/人)的费用为0.244元/人;DDT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0.708元/人;溴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1.024元/人。三者成本比率为1∶2.9∶4.2。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疟疾媒介,可控制疟疾传播和减少疟疾发病率;并且使用方法简易,群众易掌握;成本比滞留喷洒低,对人畜安全,对蚊帐无腐蚀损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恶性疟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解江苏省恶性疟的流行特点和媒介传疟作用,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以尽快控制和消灭恶性疟,我们通过多年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证实嗜人按蚊是江苏省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在全省恶性疟流行区采取了大范围持续的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和药物浸泡蚊帐巩固灭蚊,同时抓好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恶性疟的流行,并大幅度降低了间日疟发病率,经多年疟疾监测证实,已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随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现状,为开展疟疾媒介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随州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代蚊媒密度及种群变化。结果 1985–1996年,随州市共有18个乡(镇)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且嗜人按蚊占所有按蚊平均比例为52.3%;有26个乡(镇)仅存在中华按蚊。2003–2004年,嗜人按蚊仍分布在原有的18个乡(镇),其占所有按蚊的比例分别为47.0%和38.1%。2005年后再未发现嗜人按蚊,但中华按蚊密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随州市嗜人按蚊种群逐渐消失,中华按蚊已成为当地主要按蚊种群,在合适条件下其仍可作为疟疾传播媒介。仍需加强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控,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信阳市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40 7(人 /夜 ) ,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2 0倍。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应用的意义。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 (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稻灌溉对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与消长的影响.方法于1986-2000年夜间2人帐内诱捕吸蚊计算种群密度,清晨搜捕全村人房按蚊,观察嗜人按蚊种群变化和自然消长.结果观察点将乐县上山洞水稻种植期实行自流串灌,农闲期泡田积水,嗜人按蚊密度高,平均叮人率为16.9只/人·夜,活动期长,分别于6~7月和9月出现2次密度高峰;邵武市下洪元村水稻生长期实行轮灌制,冬季排水烤田,观察期间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一直较低,活动期较短,于6~7月出现 1次密度高峰,平均叮人率为0.8只/人·  相似文献   

16.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1982~ 2 0 0 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 13个县 (市、区 )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2~ 1994年 2 5个疟疾暴发点均发生在流动人口聚居的采石场、砖瓦厂及邻近村庄。 1992年疟疾以外地输入及外来民工聚居地感染为主 ,之后逐渐扩散到本地居民感染。 1995年本地感染占病例总数的 91.79% (917/999) ,经采取治疗传染源和灭蚊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2 0 0 1年本地感染仅占 16.67% (4 /2 4) ,而输入病例则由 1996年的 14 .95 % (4 8/3 2 1)上升为83 .3 3 % (2 0 /2 4)。 1985年以来在 13个县 3 6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数占按蚊总数的 2 4.85 % ,1996年以后仅在 2个县 2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结论 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趋于控制 ,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