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血管病变主要是肠系膜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导致肠壁营养和运动功能障碍,最终可发生受累肠段坏死。肠系膜血管疾病虽然较其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低,但其后果严重,死亡率可达50%~80%。即使坏死肠段手术切除后患者得以存活,但若肠段切除过多,则需终身经胃肠道外供给营养,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用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血管闭塞愈完全,范围愈广泛,肠壁变化愈快愈严重.肠壁黏膜细胞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敏感,所以最早发生变化,肠黏膜的病理发展过程为肠黏膜充血和糜烂,随后发生出血、坏死.急性肠缺血时,可迅速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以致腹部剧烈疼痛,或伴有呕吐和腹泻.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此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左半结肠较为常见,尤以结肠脾曲多见.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胜肠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根据发病情况和病变范围,肠缺血可以分为3类: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陛结肠炎。急陛肠系膜缺血是指突然发作的肠道供血不足,常表现为急性重度腹痛,诊断一般不困难。慢性肠系膜缺血(肠绞痛)是间断或持续的肠道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餐后肠道活动的代谢需求。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3类[2]。其中AMI及IC均为急性起病,也称急性缺血性肠病,  相似文献   

8.
王芳  许兆军 《中国现代医生》2023,60(20):131-13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引起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肠道坏死的主要原因,是较为严重的急腹症,其病死率为50%~70%。30%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进展为肠道坏死,而肠道是否发生坏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借助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尽早发现肠道缺血坏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各种辅助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究其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肠道缺血坏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M  Li X  Xie J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i0013-i00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时,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多见。只见于全层坏死的征象是肠壁积气,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1 日- 2013 年10 月9 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 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 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及术中探查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T 影像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及常见临床症状( 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 18×10^ 9 /L) ≥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坏死可能性大。 结论 在CT 影像中观察到肠壁积气和腹腔积气,对判断肠是否坏死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有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 18×10^9 /L 任意3 项及3 项以上时,应立即行肠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 ~ 2011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患者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1例死亡.6例仅行坏死肠管切除,3例死亡.结论 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结果本组治愈16例,术后死亡7例.结论急性肠系膜缺血是高病死率的危重急腹症,发病初期肠系膜血管还没有完全闭塞,误诊率高.救治的关键是尽快恢复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切除坏死的肠管,以及抗凝治疗并积极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结果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的狭窄情况及小肠缺血的程度。结果28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中,16例临床确诊为小肠缺血,CT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分层强化,肠管扩张、积气、积漶,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或无强化。CTA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或突然中断及肠系膜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多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是诊断小肠缺血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临床上较严重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确诊时病情一般已进展到了肠管壁不可逆性坏死,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症状及体征一般并不具有特异度,通常在剖腹探查手术时才能明确诊断。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上显示了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是对于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仍较为困难。在临床实践中血清生物学指标在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上还没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一些传统的生物学指标如降钙素原、D-二聚体、L-乳酸等,以及一些更加符合早期肠系膜缺血病理生理改变的新兴生物学指标如氧化应激指标缺血修饰白蛋白、肠道细胞损伤标志物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肌肉蛋白等,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壁缺血性病变经多层螺旋CT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116例肠壁疑似缺血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及病理检查,并以后者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效能及对病变类型的检查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0%、95.12%、88.24%,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11.76%、4.88%。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下动脉狭窄、血管狭窄、腹动脉狭窄、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等不同病变类型的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存在狭窄表现且有主干栓塞情况患者的附壁横断面影像特征是没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且有明显的纤细状形态,肠系膜下动脉血管则呈代偿性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可有效分辨出不同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上升,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肠缺血患者及胰腺癌患者共25例行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肠系膜动脉狭窄14例,肠系膜静脉缺血6例,正常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根据CT影像表现并密切结合临床,对肠缺血疾病可以作出确定及病因诊断;对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影像学研究的犬急性肠系膜缺血新模型。方法 10只比格犬分为缺血组(8只)和对照组(2只),将4F Cobra导管选择性插入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行无水乙醇栓塞术,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之后行影像学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结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缺血组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分支血管闭塞,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无变化;CT和病理学观察缺血组出现急性肠缺血征象,对照组表现正常。结论 采用选择性插管无水乙醇栓塞技术可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肠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炎是由急慢性肠道供血不足引起。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累及肠段不同 ,国外文献 [1 ]将其分为 3型 :1急性肠系膜缺血 ;2慢性肠系膜缺血 ;3结肠缺血。1 急性肠系膜缺血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病因 ,占 5 0 % ,其次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引起的低血流状态 ,约占 2 0 %~ 30 %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约占 33% [2 ] 。肠道血液供应丰富 ,一般不发生缺血。但当血压低于 70 mm Hg时 ,肠灌注量与血压呈直线关系 ,肠组织的活力通过增加氧摄取量来维持。血压低于 40 m m Hg时 ,则丧失代偿能力 ,肠管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肠坏死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AMI患者8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合术中探查、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肠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分析AMI的发生因素.结果 腹腔积气,肠壁积气,白细胞、血肌酐、C反应蛋白、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黑便,年龄>60岁,其中超过3个因素者肠坏死的可能性大,肠坏死组与未坏死组的以上因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白细胞、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以及肠壁积气、腹腔积气,以上因素超过3个,是AMI肠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明确腹膜炎体征者需急行手术治疗,若无明确腹膜炎体征,有白细胞、D-二聚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以及肠壁积气、腹腔积气等以上因素超过3项,应立即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