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血管并发症是同种原位肝脏移植(OLT)术后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肝动脉血栓形成、肝动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而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是肝移植术后一种罕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62~2%。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曾遇一例,合并反复大出血,经栓塞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同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技术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的显微外科技术,以降低肝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移植后的生存率。方法 本组24例,其中右半肝活体肝移植6例,左半肝移植16例,左外叶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肝动脉吻合。吻合的方式是端端吻合。结果11例肝动脉直径<2mm,重建肝动脉时间为24~88min。行单支动脉吻合20例,两支动脉吻合4例;2例患术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均须行再次肝移植后恢复。本组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3%。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可减少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动态增强诊断肝脏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能力.方法 35例肝移植后行LAVA动态增强检查,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记录血管狭窄部位,测量并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DSA)对照.增强扫描测量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肝脏实质信号强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分别显示 4例肝动脉和 9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其中12例经DSA证实,1例肝动脉狭窄高估.门静脉狭窄患者较正常人群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低(P〈0.05).结论 LAVA动态增强MPR能够良好显示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能够无创评估肝脏实质血液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成功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的经验.方法 对9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保证吻合技术基础上,根据凝血情况,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抗凝,无一例发生肝动脉血栓.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很多,其中吻合技术是关键,早期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3例肝移植的治疗经验,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 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病人、1例终末期胆道病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均施行同种异体原住肝移植术。供肝采用Uw液原位灌注,快速切取。肝移植方式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2例肝癌病人术前1周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呋啶,并进行一个疗程化疗;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激素和/或晓悉联合应用。术后分别在30d、60d、90d按5-FuAB(5-Fu 阿霉素 顺铂)方案进行化疗。例3病人术前积极子肝肾功能堆护及人工肝支持。结果 例1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病人术半随即清醒。术后第9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控制。追踪随访9个月生活质量良好;例2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病人在术后1h内清醒。术后第11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控制。随访至今患者生活学习行如常人,生活质量良好;例3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1)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完善的麻醉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2)手术后的严密观察、正确及时处理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良好的综合支持治疗是确保患者术后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3)大肝癌在未发生远处转移而存在肝功能衰竭表现时,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挽救病人生命,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的外科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超声造影、术中超声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分析。方法超声造影法对CDFI检查疑有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20例患者进行病症检查,同时使用超声检查对疑有门静脉血栓的4例患者进行术中病症检查;然后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一个对比分析。结果使用第一种方法后检测到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经过术中超声检查患有肝动脉血栓的患者有2例,有腔静脉狭窄症状的患者13例,都要通过DSA的确诊。另2例患者经过超声造影法检查后都没有显示出肝动脉有任何不良症状,1例经过DSA检查后确定有肝动脉狭窄的症状,还有1例肝动脉无不存在任何问题;使用超声造影法得到的检查结果符合(7/9)。结论使用超声造影法可以对患者的门静脉、肝动脉血栓进行有效地检查,但是这一方法在肝动脉狭窄的检查确诊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亲体肝移植(LRLT)术后肝动脉栓塞(HA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5例Wilson's病患儿行亲体部分肝移植,术中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肝动脉;术后根据出凝血像结果,选用不同的血液制品,并予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 5例均健康存活。1例术后曾发生HAT,经急诊取栓并肝动脉重建术无效,再次肝移植后存活(供肝为脑死亡者)。结论 理想的肝动脉吻合、适当控制血制品和正确使用抗凝治疗是预防儿童LRLT和HAT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生HAT应急诊取栓行肝动脉重建术,甚至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8.
范鹏飞 《天津医药》2012,40(11):1155
目的 对我院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评估,筛选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本中心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我中心行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的7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供、受者年龄、手术时间、门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无肝期、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GRWR)、冷保存时间、供肝是否带肝中静脉、供肝胆道开口数量、胆道吻合口数量、是否行胆道成型术、胆道开口尺寸大小、是否存在肝动脉闭塞、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等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各因素与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二项分类回归分析筛选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20例(26.7%)。二项分类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间隔(P=0.018)、肝动脉闭塞(P=0.047)是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门静脉开放至肝动脉开放时间间隔、肝动脉闭塞为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门静脉,供、受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骁悉(麦考酚醋酸)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患者例1、2目前分别存活8个月和5个月,生活自理;例3因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存活14天.结论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未期病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在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避免因吻合肝动脉口径相差过大,造成内膜损伤、术后狭窄和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利用分支补片技术,将供肝肝总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修整成肝固有动脉补片。将受体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修整成肝总动脉补片,相事重建肝动脉。结果:在28例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中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随访1-12个月,经多普勒超声监测,管腔通畅,血流速正常。3例发生高流速、高阻力、肝穿刺活检证实为排异反应,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缓解,血流速恢复正常。结论:本方法解决了吻合血管之间口径相差过大,易致吻合后吻合口缩窄的问题,加大了吻合口处口径,延长了动脉,减低了吻合口张力。出血极少,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股动脉穿刺术后改良的直接包扎法的止血效果和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663例患者(其中普通介入亚组529例,PCI亚组134例)行股动脉穿刺术进行分别随机分为2组:改良包扎组(335例)和传统压迫组(328例),比较两组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改良包扎组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3.9%)明显低于传统压迫组(12.2%,P=0.00008),但局部皮肤破损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传统压迫组(6.3%和2.4%,P=0.015),但改良包扎组的后100例改进包扎后的皮肤破损率(3.0%)与传统压迫组(2.4%)相当。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两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发生在普通介入亚组。结论 采用改良加压包扎术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效果优于传统组,但局部皮损发生率高于传统组,与操作技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任军 《中国医药科学》2012,(13):191-192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47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47例患者采用选择性断流术与非选择性断流术治疗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门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但选择断流术治疗的患者平均肝动脉血流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非选择性断流术,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值明显大于非选择性断流术,两种断流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选择断流术共发生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死亡3例,死亡率12%;非选择断流术的22例患者共发生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82%,死亡6例,死亡率27.2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基层医院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压力及压迫时间进行止血的效果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8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分旧法组(压迫时间长)10例,新法组(压迫时间短)28例。术后用桡动脉止血装置进行止血,分别在术前、术后行右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了解用不同压力及压迫时间进行止血的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无出血、血肿、夹层并发症。旧法组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50%,新法止血组术后血管闭塞发生率为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短的患者,术后血管闭塞发生率比压迫止血时长的患者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An original, isolated dual-perfused rabbit liver preparation was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ons into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the hepatic vascular tone. The hepatic artery (HA) and portal vein (PV) were perfused at constant flows of 0.16 +/- 0.01 and 0.64 +/- 0.05 mL/g/min (n = 5), respectively. Responses of the hepatic arterial and portal venous vascular beds to noradrenaline (NA) were measured as changes in perfusion pressure. Noradrenaline injected directly into the hepatic artery and portal vein produced dose-dependent increases in pressure in the respective vascular beds, the maximum response in the hepatic arterial bed being two to three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portal venous bed. A restricted transmission of vasoconstrictor stimulus between the in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and hepatic arterial vasculature was demonstra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dual-perfused rabbit liver model for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control of hepatic vascular tone.  相似文献   

15.
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89-01~2008-01收治的367例行壁内外双重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变化及术后肝功能的相关资料。结果断流前测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为(36.2±4.2)cmH2O(1cmH2O=0.098kPa),断流后压力为(31.4±3.3)cmH2O,有统计学差异(P<0.05)。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3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12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壁内外双重断流术能适度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强化肝动脉灌注,对维持患者术后近期肝功能、改善术后远期肝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术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超(CDUS)与超声造影(CEUS)对不同类型肝癌及门静脉癌栓(PVTT)的血供灌注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CDUS及CEUS对经临床证实的369例437个不同类型肝癌病灶及合并的PVTT进行血供灌注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分析。结果①肝癌血供灌注呈多样性:肝动脉血供为主型占72.8%(318/437),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型占16.7%(73/437),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兼动静脉瘘型占8.2%(36/437),门静脉血供为主型占2.3%(10/437)。②PVTT血供灌注也呈多样性,即肝动脉血供型或双重血供型。③肝癌血供的CEUS初始强化形态与肿瘤血管分布状态密切相关。结论 CEUS可明确判定肝癌及合并的PVTT的血供灌注特征,对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龚瑾  王西墨  龙刚  郭中涛  江涛  陈实 《天津医药》2005,33(5):278-280,i001
目的:探讨体外肝脏灌流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建立稳定有效的体外肝脏灌流系统。方法:根据灌流和氧合的方式建立不同的体外猪肝脏灌流系统,随机分为3组(每组n=4)。A组单独灌流门静脉,氧合灌流液;B组同时灌流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氧合门静脉和肝动脉的灌流液;C组同时灌流门静脉和肝动脉,分别氧合门静脉和肝动脉的灌流液。观察体外肝脏灌流时间、胆汁分泌量、病理变化和血液动力学等指标。结果:A组的灌流时间明显低于B组和C组。在1,3,6h的时间点A组胆汁分泌量、血液动力学等指标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2h时间点B组和C组胆汁分泌量和血液动力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灌流门静脉和肝动脉,分别氧合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流液的灌流系统更稳定,对体外肝脏功能的维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陈亚晗 《安徽医药》2013,17(8):1336-1337
目的探讨分流术与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该院从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共113例采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比较两者的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再出血、肝性脑病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P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期间,分流组分流术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率和腹水消失率优于断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肝功能好转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肝性脑病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流组再出血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断流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分流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分流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方法具有肝性脑病不易发生,较好的维持入肝血流且止血彻底,肝功能影响小的优势,且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死亡率低、操作简便,易于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9.
曹强  荣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09-110,112
目的对肝癌介入性化疗栓塞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产生的机制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前提下,预防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癌介入性化疗栓塞术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2例,均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行选择或超选择插管到肝总动脉或肝固动脉作栓塞治疗。结果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2例,胰腺坏死4例,肝功能衰竭4例,脊髓截瘫2例;均找出了导致并发症产生的可能原因。结论术前仔细分析临床资料,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术中注重提高栓塞技术和正确选择栓塞剂,恰当的术后处理是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0.05)。术后1、3、12、24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例于术后3年、5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